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姜赟:讓法治理念扎根鄉土中國

[ 作者:姜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13 錄入:吳玲香 ]

■依法治村是必由之路,其中卻又摻雜著各種風俗、倫理與人情,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有時上氣不接下氣,執行跟不上制度,給權力留下了任性空間

■以法治為原則,統領人情、倫理,才是化解鄉村矛盾的正道、消解鄉村沖突的正途、走向鄉村善治的正軌

不久前熱播的電視劇《小鎮大法官》,深刻描繪了基層法治生動而復雜的圖景。劇中呈現出兩種基層法治觀,一種兼顧人情冷暖、以情釋法;一種有板有眼、用法律規范鄉俗倫理,它讓觀眾跟隨劇情深入思考:哪個更適合鄉土中國?實際上,兩者并非簡單的非此即彼。如何在情理法之間尋找結合點,始終是基層治理法治化過程中繞不開的課題。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基層治理已經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但鄉村仍然是法治建設的薄弱環節。在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鄉村一方面社會矛盾多發高發,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法治力量不足、村民法治意識淡薄的困境。依法治村是必由之路,其中卻又摻雜著各種風俗、倫理與人情。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有時上氣不接下氣,執行跟不上制度,給權力留下了任性空間。

辯證地看,問題的存在也為基層法治創新帶來了動力。問題導向的法治路徑,成為中國基層治理的重要特色。很多基層司法人員感嘆,在農村推進法治,既需要對社情民意的感悟,又需要法理人情的融合。在辦案方式上,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創新。筆者調研時遇到全國優秀法官黃植忠,他主張多解扣子,少敲錘子,其調解四法讓撤訴率達八成以上,化解了不少矛盾。在他眼里,農村的很多案件如果一判了之,看似簡單快捷,但鄉親們可能會因此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如果說案結事了體現法官水平,那么實現人和則體現法官境界。這就要求基層的司法工作者,要有包公的心、宰相的肚、婆婆的嘴、毛驢的腿。

感受到基層法治任務繁重、工作不易,才更能理解機制創新的重要性。廣東省惠州市為了將法治引入基層糾紛化解,聘請律師擔任駐村法制副主任。過去,律師基本活躍在城市,而村民很少能夠見到。如今,法制副主任讓法律從手冊中走出來,不再是擺擺展臺、發發材料;在糾紛處理中,他們成為緩沖第三方,消解了對立雙方的信任危機。在基層治理的法治土壤中,法制副主任好比催化劑,一點一點喚醒村民的法治意識。如今,惠州很多村民在遇到矛盾糾紛時,不再像以前那樣說我打你,而是變為我告你。惠州實踐啟示我們,法律信仰需要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訴諸群眾的經驗和感受才能形成。

在全國,類似惠州的創新隨處可見。比如湖北恩施州的法律診所,法官定期坐診或主動預約,為群眾開展全方位法律援助服務;陜西富縣的群眾說事室,推行群眾說事、法官說法工作機制……只有成為人民群眾身邊的法”“家常的法”“管用的法,基層法治才能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才有堅實的支撐。可以說,鄉土中國法治創新的火熱實踐,正引領基層治理走向善治之路。

需要強調的是,基層法治創新并非只要溫度不要威嚴,而是要推動改變的積習,走向的排序。在鄉村治理中,群眾訴求越是家長里短、多元多變,越需要用法治思維審視問題、解決矛盾。無視規則去擺平”“搞定,圖一時方便而埋下發展隱患,看似高效的背后卻是資源浪費和矛盾積壓。以法治為原則,統領人情、倫理,才是化解鄉村矛盾的正道、消解鄉村沖突的正途、走向鄉村善治的正軌。

基層法治實踐是法治中國的重要部分、法治昌明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各類社會矛盾,要引導群眾通過法律程序、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當法律意識不僅出現在書本上,也出現在田間地頭、宅前屋后時;當鄉村干部帶頭守法,并依法化解糾紛時,法治才能給人以盼頭,讓人嘗到甜頭,信法守法用法才有勁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05-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杳蕉夜夜揉夜夜爽 |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 | 亚洲美女自拍一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6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高清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 亚洲日本韩国不卡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