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潛力十足的縣域市場,數字技術與消費場景融合,好戲連連上演。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通過新建數字化物流中心,初步形成商貿物流集聚區,實現鄉鎮商貿中心覆蓋率100%、快遞進村通達率100%、農村電商覆蓋面100%,2024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38億元,同比增長5.6%,電商交易額69.7億元。這組數據不僅反映了縣域基礎設施的升級,更折射出縣域商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澎湃動能。
越來越多小鎮青年選擇返鄉就業創業,為縣域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返鄉年輕人為縣城帶來直播電商等消費業態,有效釋放了縣域市場的消費需求。原有的縣域商業紛紛開始改造升級,把握消費需求新趨勢求新求變。
在數字經濟的催化下,農村傳統商業載體通過融合數字技術煥發新活力。承載著鄉土文化的大集,正逐步實現規范化、特色化和數字化發展。例如,安徽省阜陽市長官鎮通過舉辦文化表演、建設博物館以及直播帶貨,將傳統集市升級為“文化+商業”的綜合體。傳統夫妻店通過連鎖經營或加盟模式,不僅統一了裝修風格和商品陳列標準,而且豐富了商品種類。運用移動支付、電商平臺等數字技術拓寬銷售渠道,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經營。北京大星發連鎖超市通過品牌加盟已完成超1000家農村便民網點的改造升級。
數字經濟賦能商業模式創新的同時,也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浙江溫嶺三和超市的“村村達便利店”不僅賣商品,還提供快遞收發、社區拼團服務,并通過直播帶貨將本地楊梅銷往全國。安徽安德利集團打造“農業+零售”的商業模式,開發采摘園、農家樂、鄉村民宿等消費業態,在吸引游客體驗農耕文化的同時銷售特色農產品。“商旅文體”跨界融合成為農村產業發展的新方向。貴州“鄉村足球超級聯賽”期間,榕江縣本地生活服務訂單同比增長3.4倍,餐飲、休閑娛樂訂單均同比增長3倍以上,酒店訂單攀升164倍,實現了農村產業和縣域消費的積極共振。
然而,縣域商業數字化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縣域商業基礎設施分布較為不均。優質商業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周邊,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較高的商業基礎設施如自動化倉儲和智慧物流等,在縣域和農村的覆蓋率較為不足。此外,縣域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較城市仍有較大差距。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63.8%,低于城鎮地區的85.3%,制約了縣域商業的數字化發展。盡管一些連鎖品牌在縣域市場銷售大幅增長,仍有大量城市消費業態和知名品牌缺乏開拓下沉市場的動力。鄉鎮大集、夫妻店等傳統業態數字化水平仍然不高,多數停留在掃碼支付的初級階段。很多農村小店因缺乏技術支持,難以接入智能管理系統,進而陷入數字化轉型困境。縣域商業數字化轉型生態不完善。部分欠發達地區財力有限,又難以吸引社會資本,縣域商業配套設施存在短板。部分地區存在市場監管薄弱和聯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消費者和企業投資的信心。縣域數字化人才存在缺口,導致數字化轉型“有心無力”。
為進一步推動縣域商業數字化發展,應重點從以下方面發力。
加強縣域商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央財政2023年設立“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目前已完成改造縣城綜合商貿服務中心983個,鄉鎮商貿中心、集貿市場3941個,以及建設縣級物流和寄遞配送中心1500個。鼓勵大企業投資數字化的商業基礎設施。例如,浙江三和連鎖超市在當地政府鼓勵下建立了規范、高效、智能的物流園區,包括6000立方米容積冷庫以及專業的供應鏈物流系統,年配送額達30億元。
有效構建縣域商業的數字化轉型模式。引導龍頭企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探索和推廣適合傳統商業的數字化轉型模式。例如,河南某縣域連鎖超市通過和信息科技公司合作開發了“門店+即時達”這一創新的商業形態。在重新塑造人貨場關系的同時,完成了數字化轉型。鼓勵大企業為夫妻小店開發“傻瓜式”數字化工具。例如,湖北黃商集團推出“黃商樂購”APP,集合微信社群管理和輕量級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等功能,村鎮店主可一鍵接入線上商城。在獲得加盟的同時,大大降低小店的數字化轉型門檻。
多方參與共同打造縣域商業生態。通過精準“滴灌式”補貼政策激活縣域商業活力。安徽安德利集團通過“訂單農業”獲得政府貼息貸款,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有效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健全多方參與機制,加快形成“政府牽頭+龍頭企業參與”的發展模式。建立縣域商業數字化監測平臺,實時洞察市場變化,引導優質企業入駐。此外,還可聯合高校開展培訓,為縣域商業數字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消費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2025年5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