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市賀蘭縣是“西部百強縣”,雖然人口只有24萬,但作為銀川的“后花園”,受到毗鄰省區購房者青睞。短短幾年間,賀蘭縣房地產像打了激素一般迅猛發展,在西部的縣里有一定代表性。開發商狂飆突進、樓市狂歡的盛宴過后,埋下的隱患陸續爆發,一個小縣城庫存高達670萬平方米,如何去掉這些庫存?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經濟參考報》5月26日)
在經濟發展較為低迷、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當下,大力發展房地產業,無疑是經濟上行的“強心針”,來得快、見效猛。尤其是中央提出要銳意進取、敢于創新、深化改革的總體要求之下,大力發展房地產業,也是響應黨中央號召的一項重要舉措。然而,改革發展既需要相關部門的通力配合,又需要相關制度的銜接跟進。絕不能“單兵突進”,一味地蠻干、傻干,這樣既延誤了發展,也啃食了改革的紅利。
一個人口只有24萬的縣城,房地產庫存高達670萬平方米,著實讓人震驚。然而震驚之余,我們更應該思考一些問題。為何房地產業會不計后果地迅猛發展?為何當地政府不做出一些長遠規劃?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從頭梳理一下。
雖說蓋房子是開發商的事,屬于純商業行為,政府無權插手。但政府部門在發展方向和總體規劃上,肯定會給開發商傳遞諸多商業信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如果政府不“賣地”,開發商就是有再多的錢,都無濟于事,一棟房子也建不起來。而就賀蘭縣而言,樓盤開發商云集,“洋名”小區林立,政府想將“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夢想是豐滿的,但現實是骨感的。不考慮銷售后果、不配套相關產業鏈、不出臺相關制度加以鞏固和完善,只靠房地產的“單兵突進”,企圖讓經濟上行,結果肯定是適得其反,還會引發諸多的新矛盾、新問題。
雖然,政府通過“賣地”,讓開發商蓋樓,在短期內,不僅能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還能創造出更多的GDP。但從長遠來看,沒有規劃的過度開發,不異于“涸澤而漁”“飲鴆止渴”。當然,這也和一些人的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扭曲“官念”不無關系。從當地一些領導因違規批地,撈取利益、收取賄賂而被判刑來看,這庫存670萬平方米的房子就是個別領導利欲熏心、責任心滅失而產下的“怪胎”。
改革發展需要敢干、肯干的精神,但不能蠻干、傻干、盲目干,更不能扛著改革創新的大旗而肥了自己的腰包。房地產的過剩,其實更是改革發展的一面鏡子,照出了當地政府只顧快、不圖好,只側重于房產一隅,而沒有形成相關產業鏈的齊頭并進的蓬勃氣勢。試想,如果各種類型的企業多了,外來人口多了,相關服務行業興起了,學校、教育、衛生醫療等配套設施跟進了,何愁外地人不來工作、買房和定居,何愁房價不漲、GDP不增、經濟不強?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