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天氣日漸炎熱,但干部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干勁依然十足。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黨委書記李新海仔細計算著全鎮土地流轉的情況:598戶農民參與,完成流轉1223畝,這些土地上已種植果樹12萬棵,產業化經營逐漸上路,為發展種植和觀光旅游奠定了基礎。(6月19日 新華網)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始終追求的奮斗目標;精準扶貧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有助于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給貧困地區埋下希望的種子,但筆者認為精準扶貧貴在精準,其前提是如何精準識別。
通過中央大力扶貧,在局部地區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讓不少群眾得以脫貧致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但當前仍然要面對大部分地區底子薄、條件差、難度大等實情;加之政策落實、人員配置、精準識別等不規范造成“年年貧困年年扶,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尷尬,浪費了國家不少資源。有個別地方出現部門與干部層層截留、克扣挪用、虛假申報國家扶貧資金,甚至把扶貧資金當成“唐僧肉”,加重了扶貧了的難度。
筆者認為要改變以上現狀,相關部門還須改變以往的工作風,扶貧要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轉變,避免以往扶貧活動中出現的“投入偏離”現象,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以“精準識別”“精準施策” “精準管理”“精準考核”為基礎,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基本情況,以科學論證精準“精準施策”為前提,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的質量和水平。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相關部門在政策落實上,要積極吸取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如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在扶貧工作中的精打細算,政府引導全員參加,積極發展現代種植和觀光旅游,為脫貧致富打下良好基礎,值得各級政府學習和借鑒。
脫貧攻堅,任重道遠;造福百姓,時不我待。各級政府要扛好脫貧致富的大旗,樹立敢于“啃硬骨頭”的思想意識,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為貧困山區埋下“希望的種子”,不斷提高貧困地區的幸福指數,讓貧困戶享受到更多的陽光雨露,把精準扶貧要扶進群眾“心里”扶進干部“腦里。”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白坭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