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產業繁榮而興盛,因人口集聚而發展。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說過:“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城市并不是一直等于“城+市”。最早的城市并不擁有產業,只是消費中心,然后才慢慢出現了靠商業和貿易的發展推動產生的一些古代城市。直到工業革命后,世界上的城市才真正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此時的城市早已不是政治或軍事上的中心,而更多的是資源調配的中樞,是一定區域經濟、文化集聚的中心。現今,越來越多的人口選擇生活在城市里,城市成為文明的象征,不斷重塑著人類與地球的相處方式。
很多城市的發展一直忽視了“產業營城”
我認為,科技變革推動的社會分工變化,是加速人類聚居方式變化和城市升級發展的重要推手。不同于農耕經濟的自給自足,越來越多的人口聚集到城市之中,在為城市貢獻了各種產出能力之后,購買力與消費能力也大幅增強,反過來推動了產業與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現在步入新常態,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面臨嚴重挑戰,過去的粗放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而在過去,很多城市一直以為只要借助行政手段,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和各種要素引導集聚一定規模的人口就算成功了。的確,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為了一些目的可以短期聚集在一定區域,比如某個城市新區;而人口的集聚也會刺激消費和需求,增強本地活力。但如果我們觀察很多城市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十分漫長而且艱辛的過程,而人口的初步聚居只是開始,并不代表一定成功。這些人在生活和觀望了一段時間后,如果不滿意或者發現更好的機會,還是會用腳投票,選擇離開。現在屢見報端的各種各樣的空城,雖然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該城市的發展階段,但也反映出很深刻的現實問題,那就是我們很多城市的發展一直忽視了“產業營城”。過分倚重城市規模,將人口數量簡單作為衡量城市發展的重要標準,其實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因為,缺乏合理適宜的產業體系培育,短期還可以湊合,長此以往肯定是留不住人,而留不住人,活力必然缺失,城市又到底是為誰而建呢?
關于產業營城,新近崛起成為第六個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就一直做的不錯。這座擁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一直有著太多讓人眷戀的東西,蜀漢風云、天府之國、溫柔之鄉……每個人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安逸,所以才會有“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感慨。然而,安逸之外,我們更應該關注成都長期致力發展并煥然新生的艱辛努力。因交通瓶頸等問題,近代成都發展曾長期滯緩;1960年代三線建設的項目機遇,讓成都改善了落后的交通狀況,成為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的重要接收地,迎來發展高峰,至1970年代再度邁回中國十強城市之列;2000年以后,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支持下,成都再次開足了馬力,更與重慶珠聯璧合,成為西南經濟增長的雙子星;而如今,這座市域擁有1500多萬常住人口的城市,依然煥發著生長的活力,勢頭壓過武漢、南京、杭州等東中部城市,成功躋身國家中心城市,進入更加開闊的發展階段。
“產業營城”之后還需考慮與城鎮化的融合
那么,只要建立起來產業體系,就一勞永逸了嗎?顯然并不是。產業還得要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不斷升級、融合。產業結構從農業為主,轉移到制造業,最后服務業的比重越來越高,這是工業革命后出現的在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背景下的城市發展特征。都說發展的晚會有后發優勢,可以借鑒先發展地區的經驗教訓,但其實這種經驗的把握,是有很大學問的,非常考驗決斷力、執行力和各種運氣。今天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產分工,已然淡化了礦產資源、發展基礎,甚至是區位條件這些傳統的城市發展要素,很多城市可能會化身為不同時期的世界工廠,賺下未來繁榮發展的新一桶金,但是以后的發展呢?縱觀國內外城市的發展軌跡,這一過程并非一定是線性的,也可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出現人口、產業溢出,甚至“收縮”。我們經常會看到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一些城市的喜怒悲歡,比如連轉型都很困難的底特律以及國內一些對資源過度依賴的城市,比如集聚效應進一步加強的硅谷-舊金山以及我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所以,一個城市的發展定位是否符合當前發展階段和適應未來長遠趨勢,產業轉型能否順暢開展并緊跟時代脈搏,都變得難能可貴。我想這也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必須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的深意所在。
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是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也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而成都2000年后的持續騰飛就與其三次重大產業調整密不可分。2001年起,成都實施東郊工業區結構調整,通過“退二進三”,優化調整工業布局,實現了第一次產業結構調整,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城市的快速發展,使成都的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應運而生,在推行“三個集中”的基礎上,以科學規劃為先導,著力構建集中、集群、集約發展的西部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四大產業基地”,成都現在的很多主導產業在那時實現了新生、壯大和集群發展;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更為大膽和先進,提出建設13個戰略功能區直奔高端產業,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現代農業和現代制造業為基礎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將產業作為城市發展的突破口,成功開展的三次產業轉型調整,最終讓成都發展飛了起來。而今,成都愈加注重調結構的突圍戰,以發展新經濟為突破口,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重點實施“成都制造2025”,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同時加快發展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打造服務業核心城市,果敢的邁入了新一輪發展征程。
如何找到吸引人才的“抓手”?
成都的交通區位沒有武漢等東中部城市優越,自身建設條件也不是很好,為何能實現逆襲發展?除了國家政策扶持的先決條件,恐怕更離不開成都對產業發展、人口包容和品牌營造等方面的長期重視與不斷踐行。城市因產業繁榮而興盛,因人口集聚而發展。有了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充足的就業崗位,成都的吸引力不斷加強,而城市吸引力的提高也促進了常住人口的增加。根據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從2009年至2015年,成都常住人口漲幅為13.93%,漲幅位居十大城市第七位。常住人口的高增長離不開政策及產業支撐,成都近年來常住人口一直呈現加速上升的趨勢。可以預見,隨著成都城市地位提高、產業導入,常住人口的流入還將持續上揚。
更何況,成都一直注重城市品牌的塑造與營銷,注重田園宜居城市的建設,注重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對于房價的平抑和對外來人口的包容也明顯走在前面。戶籍等政策一直是很多城市爭奪人才和吸引人口流入的“抓手”,而更加包容、開放的人口政策,也促使成都在近年來成為人才流入的“洼地”,不但吸引了西部地區的人口流入,還吸引了大量北上廣和國際上的高端人才流入。而所有這些,都將融入成都的城市文化,化為城市發展的競爭力,使成都自在的融入全球經濟發展大環境,成為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
人們因何而聚集到城市,除了生存還有一個夢想或稱之為信仰,這是我們奮斗的支柱。眾人的信仰投射到城市,就形成了城市的文化。就像地鐵票上印著的那句“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就像一位伙伴在微信朋友圈的留言,“雖然缺乏地標,但對比其他城市,富有生活氣息是成都最大的特色,來了就不忍離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也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2016年09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