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縣域農村信用社改制成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甩掉了不良資產包袱,實現了經營輕裝上陣,奠定了公司治理結構框架;同時,經過近幾年運行,經營出現了“新氣象”:資產負債規模不斷提升,業務競爭力明顯增強,支農力度加大,抗風險能力增強,內部控制水平有所提高,社會形象得到提升。但目前仍面臨五大瓶頸:
公司治理結構“形似神不似”。股份制改造與現代商業銀行要求差距較大,存在“五個缺陷”:一是股權結構不合理,缺乏真正戰略投資者,股東通常是貸款大戶,自然人股東缺乏對金融專業知識及相關法規政策了解,只關心分紅,致使銀行內部人控制風險增大;二是對股東關聯貸款及授信控制乏力,極易導致公司治理失衡失效;三是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履職不充分;四是董事會下設的風險管理和薪酬管理等組織架構缺乏專業人才缺;五是履職評價工作不到位,影響“三會一層”規范運轉。
行業管理模式與農商行經營管理不匹配。存在“四種矛盾”:一是高管人事任免權和員工錄用權集中省聯社,官辦色彩濃厚,不利于構建堅強有力的經營管理班子、監督班子和職工隊伍。二是財務管理省聯社大一統,缺乏科學分類,制約了聯社財務管理活力。三是受省聯社“定崗、定薪、定編”三定原則影響,農商行無法制定出適合自己的激勵約束機制,導致在薪酬管理上無法擺脫“大鍋飯”現象。四是省聯社與監管部門監管要求“兩張皮”,致使農商行經營違規時有發生。
經營定位“搖擺不定”,削弱了信貸投放“張力”。目前,在服務“三農”和商業化經營上陷入兩難境地,存在“四大矛盾”:一是大量資金閑置與農村小額農貸萎縮矛盾,造成貸款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對“三農”信貸信心。二是商業化經營與風險防范矛盾,因資金富余造成信貸投放大額化、長期化、脫農化、風險化傾向突出,導致了貸款“壘大戶”,提高風險集中度。三是本地戰略與異地戰略矛盾,死守原有縣域市場和客戶上,業務難做大做強;向縣外擴展,又面臨著管理乏力和風險控制不到位的矛盾。四是市場定位與資本趨利矛盾,繼續“三農”信貸定位可能導致經營虧損,完全商業化可暫時獲得巨大收益,但會失去生存根本。
流程銀行建設滯后制約經營機制轉換。當前,一系列內控規章制度仍沿襲農村信用社模式,影響了經營機制轉換,表現“五大不足”:一是資本管理制度和資產負債管理制度缺失。二是內控執行不力,各業務條線垂直運作和管理不到位,部門職責分工存在空白區域和重疊區域,難以有效提升內控效率。三是員工對流程銀行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流程銀行建設緊迫感,仍停留在農信社業務流程老框框里。四是流程銀行管理專業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設緩慢,現代科學技術平臺支撐滯后,影響流程銀行建設進度。五是內部審計不到位。稽核部門地位不超脫,職能不獨立,風險排查的涵蓋面難以貫穿業務全流程。
農村金融法制建設滯后阻礙經營發展。為引導農商行走差異化、特色化和專業化發展道路,銀監會出臺了《農村商業銀行差異化監管的意見》,明確了縣域農商行發展戰略定位,打造成服務“三農”的特色銀行;但涉及經營重大原則,如“建立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差異化發展模式”和“支農支小”等監管要求只屬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既缺乏法律支撐,又缺乏可操作性,無法明確縣域農商行經營法律地位,加之農民最主要資產--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設置尚存法律障礙,嚴重束縛了縣域農商行業務發展。
對此,筆者認為破除縣域農商行發展瓶頸,應繼續完善公司治理架構,實現真正“脫胎換骨”;改革省級聯社管理體制,從根本上厘清行業管理與經營之間的權利邊界,給縣域農商行以經營活力;加大業務經營、市場定位等方面監管力度,促使其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變;引導經營觀念轉變,加快流程銀行建設進程;同時,借鑒國外經驗,推進部門聯合,加快農村金融法律法規的配套建設,推動縣域農商行業務經營發展。
作者系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開偉看財經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