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涉農電商發展明顯升溫,特別是2014以來農村電商蓬勃發展,儼然成為中國電商發展的熱點之一,也成為青年創業的風口之一,青年電商日益成為重要的新興群體。
各類統計和調研數據表明,電商的發展青年是主體。世界最大的電商企業阿里巴巴,有4.5萬名員工平均年齡29歲。據《“新三農”與電子商務》一書的數據,農村網商年齡在20-39歲的占95%。根據陜西團省委調研,返鄉電商創業者30歲以下占64%;40歲以下占90%。
隨著電商快速發展,青年電商從業人員規模日益龐大。國家《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數據,2015年底全國電商及相關從業者達2690萬人;預計到“十三五”末將達5000萬人。據《中國新農人報告》,從事電商的新農人已經超過100萬人。另據各大電商農村電商數據,2014年以來因為電商而返鄉的青年超過50萬人。
從調研看,青年電商在三農發展中有五大積極作用:
一是打開了農產品銷售的新窗口。通過年輕人網上銷售,一批“藏在深閨無人識”的農村土特產品走向了全國各地,不僅滯銷變暢銷,而且價格提升。近年電商化解農產品賣難的新聞屢見不鮮。河南輝縣的返鄉研究生杜千里將太行山上的野生山楂賣到網上后,價格由一塊錢一斤提高到7塊錢。
二是催生了農業發展的新業態。青年電商普遍熟練地運用著微博、微信,人人都是自媒體,個個網上有情懷,不僅推廣了當地的好產品,而且宣傳了地方風土人情,帶動了鄉村旅游,實現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陜西寶雞的大學生村官李攀,從網上賣核桃開始,一直延伸到辦家庭農場和農家樂,直接帶動了幾十戶農民增收。
三是帶來了農民生活的新方式?;钴S在鄉村的農村淘寶“村小二”、京東鄉村推廣員等,以優質的服務,把農民需要的消費品從網上替農民買回來,送到家門口,商品空前豐富,價格還明顯優惠。根據阿里巴巴的測算,電商下鄉可以讓農民節支約25%,而且節約大量的生產生活時間。更重要的是,農民從此也可以不出家門就能交電話費,買車票,網上掛號,真正享受到了信息化帶來的紅利。而且,隨著大量青年電商返鄉,老人、婦女、兒童“三留守”現象減少,農村社會更加和諧。
四是探索了脫貧攻堅的新通道。全國第一個電商扶貧試點地區甘肅隴南,通過培育成千上萬的青年電商,讓現實中的千山萬水變成近在咫尺,有效帶動了山貨出山,電商累計銷售43.5億元,木耳、香菇的價格漲了十幾元,土蜂蜜價格翻番,帶動貧困戶15萬人,電商扶貧對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430元。
五是孕育了農村發展的新動能。青年電商以網上銷售的大數據倒推農業生產的轉型,讓農民與市場對接更緊密;用預售、眾籌、訂制等方式增強農產品生產的精確性,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農產品電商西域美農在網上發起阿克蘇蘋果的預售,在成熟前一個多月網上賣出,平均價格比往年市場價高20%,還節省了存儲成本,保持了果子的新鮮。當前農村電商正在呈現從供應鏈入手,逐步改造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跡象,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動者。
(二〇一七年二月十七日)
作者:共青團陜西省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