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國家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文提出到2020年,全國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的目標,用以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發展。桃源縣茶庵鋪鎮是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鎮,也是大葉茶的發源地,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物華天寶的茶葉特色產業、底蘊深厚的茶葉文化內涵,在對接和利用國家政策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以“茶”為抓手,率先建設湘西北茶葉特色小鎮,機遇不容錯失。
一、優勢很明顯
(一)政策利好優勢。桃源縣委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了“1515”戰略,積極推進“旅游大會戰”,確定了“創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建成知名旅游目的地”戰略決策,并籌建了“桃源縣旅游發展委員會”,著力構建“一帶一園兩線”的全域全景旅游新格局。今年4月,縣委書記湯祚國在茶庵鋪鎮調研時指出,茶庵鋪鎮要充分發揮茶葉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積極推進旅游項目建設,努力打造成一個有亮點、有看點、是重點的名鎮。茶庵鋪鎮是湖南省“十三五”特色旅游小鎮建設規劃鎮之一,目前正是對接省、市、縣利好政策的有利時期,全力做強旅游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打造“十里茶鄉”特色小鎮機遇難得。
(二)地理交通優勢。茶庵鋪鎮位于桃源縣西南部,正處桃花源旁、烏云界下、沅水之濱、夷望溪畔,與懷化市沅陵縣接壤,更是常德市的西南門戶、黔川咽喉之地,目前桃花源古鎮、烏云界生態旅游來勢較好,是通往大湘西神秘之旅、貴州紅色之旅的重要樞紐,有常吉高速公路、319國道橫貫全鎮,交通四通八達,是基礎條件最成熟和開發前景最理想的特色小鎮建設之地。
(三)特色產業優勢。茶庵鋪鎮因茶得名,以茶立鎮,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是全國大葉茶之鄉,也是省政府確定“五個一批”茶葉專業鄉鎮,2011年被評為湖南茶葉“十強鄉鎮”。目前擁有茶園面積4萬多畝,茶葉年產值達3億元,2016年,“桃源大葉茶”品牌市場評估價值達到9.46億元,并獲得“湖南茶葉十大公共品牌”稱號,桃源紅茶底蘊深厚,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桃源開始生產紅茶,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桃源紅茶“紅金芽”、“紅功夫”、“紅茯磚”、“古洞春牌黑茶酰”等6個產品獲“茶祖神農杯”名優茶評比金獎,2016年,農業部批準對桃源紅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可以說茶庵鋪鎮具有濃厚的茶鄉文化特色,形成了以“茶”為特色的產業,為建設特色小鎮提供了產業支撐,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四)生態環境優勢。全鎮林地面積38.7萬畝,占全鎮總面積的75%以上,有著豐富的竹木資源和邊界區位優勢。2010年,該鎮被授予為首批“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素有“茶鄉、竹海、林都”的美譽。在廣闊的中心腹地層層梯田生長著25000余畝生態有機茶,四季常青,翠綠似洲;鎮有沅水一級支流(夷望溪)和2座大中型水庫(竹園和西溪水庫),與岸邊的竹海林都相得益彰,構成了優美的云霧繚繞的夷望溪風光帶,秀美的自然環境不可復制。
(五)文化內涵優勢。茶庵鋪鎮具有濃厚的茶鄉文化特色,茶歌、茶詩、茶聯、茶故事流傳久遠,“走東家,串西家,喝擂茶,扯白話,講笑談,打哈哈”的民俗歌謠傳唱至今。茶葉的衍生品“擂茶”成為當地群眾的飲食風俗。時至今日,在茶庵鋪謝家莊小橋上仍有“東不管、西不管,茶館;來也罷去也罷,喝吧”的碑聯。流傳著“張果老在馬坡嶺品茶”、“崖邊野茶與神秘犀牛池”的古老傳說,另有衙門井、官井、號坪、鐘鼓坪、鐘嗷山、滾鐘池等古跡及其神話傳說。從明朝開始,此地已成為湘黔古道重要驛站,贛粵茶商紛至沓來,至今還存有清代同治年間立的《永定茶規》碑文。按照古代驛道“十里一鋪、三十里一驛”的設立,茶馬古道上的新店驛站是當時商貿流通、商賈集聚的中心,一時熙熙攘攘,繁榮興盛。
二、實踐有成效
為了充分挖掘特色小鎮的產業、人文、旅游和社區功能,茶庵鋪鎮積極籌措資金,多措并舉予以完善。
(一)狠抓產業,增實力。一是鼓勵企業融合第三產業。大力鼓勵茶葉企業參與旅游開發,目前已經引進百尼茶庵茶葉產業園建設項目,擬在三年時間內開工,投入資金5000萬元,修建茶葉產業園,同步建設茶葉交易市場和茶葉博物館;引進常德老兵集團投入3000多萬元興建了古道茶旅旅游文化園。二是積極引進項目打造特色亮點。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爭取社會資本投入,對松陽坪4000畝茶園進行整體景觀改造,鼓勵周邊群眾發展休閑農家樂,推出“十里茶鄉”主題鄉村游,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全力打造旅游富民產業。
(二)狠抓人文,鑄靈魂。一是注重挖掘傳統文化。組織人員對傳統文化、傳統技藝項目進行收集、整理和記錄,深度挖掘古茶、古園、古道、古庵、古驛、古渡的文化底蘊,打造觀茶、采茶、制茶、品茶、購茶為一體的茶旅產品,并且成功申報了2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即《九子鞭》節目和大葉茶的制作方法。二是恢復重建傳統建筑。松陽坪村馬坡嶺遺址有較高歷史價值,擬對馬坡嶺生態茶園進行整體開發,恢復華池香庵,挖掘人文旅游亮點。
(三)狠抓旅游,激活力。一是開發旅游項目。結合現有“烏云界漂流”項目,開拓戶外探險、激情體驗、驢行旅游項目,重點建設室內滑雪項目,特別是結合茶葉生產環節和工藝,推出了清明采茶、手工制茶、表演品茶等主題活動,增強游客的參與性。二是加強旅游接待。全鎮有“福源山莊”、“孔家湖農家樂”等生態休閑基地10多處。同時大力探索農業+旅游模式,形成“萬畝茶園觀光”、“烏云界峽谷漂流”、“夷望溪竹海泛舟”等旅游產品。
(四)狠抓設施,筑基礎。一是突出規劃引領。完善了茶庵鋪鎮與原太平鋪鄉集鎮規劃修編,完成了《茶庵鋪鎮2010-2025年鎮域詳編》,邀請省農科院教授對“茶香十里”特色小鎮發展進行了科學規劃。二是完善旅游設施。實施了主要景點公路連接線的拓寬與硬化工程,完善配套了接待、停車、路牌等旅游相關設施,大力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開發特色旅游商品,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新建一座兩層木結構建筑的游客體驗中心,以供游客參與現場采茶、制茶體驗活動。
三、存在的困難
(一)人員機構有待健全。鄉鎮機構改革之后,原規劃建設環保站撤銷,與國土系統合并,相應成立了生態與環境保護辦公室,城建職能模糊,生態與環境保護辦公室承擔了環保、城建、規劃等大量工作,并且無固定從業人員、無經費保障,缺乏建設專業人才,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開展困難。
(二)資金投入有待解決。一是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夠。鎮政府因資金來源有限,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嚴重投入不足,再加上特色小鎮建設沒有真正建立市場經濟規律運行下的投融資機制,不能有效吸引非政府資金的投入,導致資金的瓶頸一時難以解決。二是非物質文化的挖掘資金投入不足,存在有資源但無資金包裝的局面,特別是對古建筑、古遺跡的修復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
(三)特色產業有待做強。一是特色產業發展資金不充足。全鎮茶業企業總體面臨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對項目建設、品牌創建、技術改造等方面資金投入力不從心。二是特色資源大量外流。由于茶葉企業規模總體較小,對全鎮茶葉資源消化的能力有限,導致大量茶葉半成品被外地的銷售商收購,形成資源大量外流。三是特色產品市場有待挖掘。目前,除“古洞春”外,其余茶葉企業尚未在全國建立較為完善的市場銷售網絡體系,大部分茶葉產品還沒有走出湖南,短時間內難以真正打通國內國際市場。
四、必要的保障
特色小鎮的建設投入大,周期長,要確保特色小鎮建設的高效、有序開展,必須有政策護航,并實現機制創新。
(一)設立機構,制定政策。特色小鎮建設涉及經濟、文化、政治、民生等大問題,建議由縣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在人員配置、資金投入、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統籌和協調,并實行政策傾斜。此外,還要研究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制訂相關政策和標準,為小鎮建設掃除障礙和隱患。
(二)加強融資,確保投入。特色小鎮建設投資巨大,縣鄉兩級政府要廣辟資金渠道,創新投融資體制,鼓勵國內各類企業、個人及外商,以多種方式參與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以及配套工程建設,形成特色小鎮建設合力和資金有效保障的機制。
(三)全力招商,彰顯特色。縣鄉兩級政府要不斷創新特色小鎮后期業態招商機制,重點搞好特色小鎮的商業、服務業、文化事業及符合小鎮特色發展的其他產業的招商和運作,確保筑巢后能引得鳳,讓“特色”得以快速形成并促進特色小鎮的繁榮。
作者簡介:姚愛民,男,1974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統計師,湖南省桃源縣統計局普查中心主任,從事綜合核算統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