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互聯網+扶貧,實施電商扶貧工程。自2015年以來,陜西參照全國各地探索經驗,積極推進電商扶貧,取得初步成效。
一、基本成效
1、扶持了一批貧困地區青年或者殘疾人走上電商創業致富之路。電商具有創業門檻低、投入少、見效快、勞動強度不高等特點,很適合缺少資金、有互聯網基礎、身體殘疾等青年群體的創業。自電商扶貧以來,通過持續不斷地電商培訓,已經培養出一批貧困地區或殘疾人電商創業的典型。如吳堡縣郭家溝鎮返鄉大學生郭榮亮在淘寶開店銷售紅棗、小米等當地土特產,在團省委幫扶下,通過義賣家鄉滯銷紅棗、供銷《舌尖上的中國2》老張家手工掛面等,店鋪銷售蒸蒸日上,年銷售近百萬元,帶動了當地一批年輕人從事電商創業,還被選聘為團縣委兼職副書記。再如宜川縣殘疾人付凡平,積極投入電商創業,銷售當地出產的酥梨、蘋果,2015年創業當年經營額達到20多萬元,2016年通過線上線下銷售達到上百萬元。
2、吸納了一批貧困地區難以外出務工的留守婦女等群體就地實現就業。電商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網店裝修、美工攝影、文案創作、在線客服等前端運營到倉儲物流、包裝出庫等后端支撐,多達十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工,可以有效吸納當地勞動力。如省定貧困縣武功縣,因為電商的發展,目前已經吸納本地勞動力2萬多人就業。僅西域美農一家電商,其包裝流水線上常年吸納當地留守婦女400多人,高峰時段需要1000多人。目前在網上熱銷的棗夾核桃產品,因為沒有配套機器來加工,吸納了大量閑散農村勞動力參與去殼、去核、夾仁、包裝等環節。
3、帶動了一批貧困家庭成為電商產業鏈的一部分而增加了收入。電商不是虛擬經濟,電商上銷售的每一件商品都來自實體經濟,特別是貧困縣的電商,普遍以銷售本地土特產品為主,普遍在當地建立了生產基地,讓農民跟隨電商實現產業發展和增收。如留壩縣的向丹團隊,在農村建立土雞山珍種養基地,交給農民養殖,以高于市場平均價格收購,然后統一在網上銷售,農民穩定增收。
4、實現了一批貧困地區農產品通過互聯網擴大銷售實現增收。由于電商沒有地域邊界,一些原來只能在本地銷售的土特產品因為電商而走向了全國甚至世界,增加了銷量,提升了價格。如商洛地區的電商企業,積極研發新品,將原來當下腳料倒掉的核桃分心木開發為保健飲品,網上銷售形勢良好,增收效應明顯。2015年冬季,陜北紅棗銷售不暢,團省委牽頭組織吳堡、佳縣和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平臺還有30多家電商企業對接,有效拓展了東南市場,紫金棗甚至出現斷貨。
5、推動了一批貧困地區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開始轉型提升。電商在農村的發展不僅是滲透到傳統產業之中,而是深刻地影響與再造,甚至是催生農村新的產業,這是農村傳統產業模式不可想象的。比如目前的農產品上網,普遍面臨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電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進行了系統性的產業鏈改造,這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是深遠的。電商還帶動了配套的生產、加工、儲藏、物流和電商服務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為縣域經濟轉型注入了新活力。武功縣農產品電商2016年規模達到18億元,促進一批傳統食品企業轉型升級,帶動彩印包裝企業生產效益明顯上升,電商培訓等服務業、倉儲物流業蓬勃發展,電商園區建設吸引大量投資,縣域經濟開始轉型。
二、主要做法
1、制訂相關政策。在國務院扶貧辦將電商扶貧列為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后,各地紛紛出臺政策,積極推動電商扶貧試點。在我省確定的30個電子商務進農村國家級示范縣中,大部分是國家貧困縣。省扶貧辦2015年還啟動電商扶貧試點,在每個市選一個縣進行實踐探索,并列支了專項經費。
2、加強人才培養。電商扶貧是新事物,急需培養大量專業人才。為此,省扶貧辦連年舉辦扶貧干部電商知識培訓班,聯合團省委開展了貧困地區青年電商人才培訓活動。團省委還聯合省上九部門于2015年啟動了“萬村萬人”農村電商人才培養計劃,已經培訓青年電商人才3萬多人,向貧困地區作了重點傾斜,僅2016年就新培訓貧困地區青年4200人次。
3、切實加大投入。各地普遍將電商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新舉措,在項目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如省扶貧辦為每個電商扶貧試點縣補貼100萬元。2015年、2016年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申報也重點向貧困縣傾斜,每個縣得到財政資助2000萬元。
4、完善基礎設施。核心是降成本,補短板,突出在交通物流、網絡通信、基層站點建設等方面,各地通過財政補貼、引進第三方平臺、扶持本地龍頭企業等辦法,物流速度與成本開始下降。如武功縣的快遞首重價格已經降到3.5元,為全國最低價格之一。陜北、陜南一些縣和郵政等企業合作,快遞價格也從原來的十幾元降到十元以內。
5、積極行政推動。主要是把電商扶貧上升到民生工程、創業工程、就業工程的高度,一把手牽頭、多部門協作、多方面合作,有效地協調了政府、平臺、企業、創業者、配套產業鏈等關系,形成了有效地推進了機制。
三、下一步建議
1、提升電商扶貧在貧困地區的戰略定位。將之作為系統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真正將電商作為發展新動力、新基礎設施、新常態下的新型經濟業態來深刻思謀;不是作為一個單項工作、單一工程來推進,而是作為重要戰略、中心工作,增強謀劃的科學性、系統性。
2、在打造電商扶貧生態上下功夫。即使馬云親自上手,但青川的電商幫扶計劃僅僅是出現了趙海伶等創業英雄,并沒有催生出一個電商扶貧的“青川模式”來。電商扶貧一旦啟動,一定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多部門協調,多領域聯動,多要素聚集,形成完備的生態系統,包括“一把手”推動、大量項目資金的推動、優勢資源的系統開發、電商主體的培育、電商服務體系的建設等,要有“打大仗、打硬仗、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
3、在激發農民群眾創造力上下功夫。長期的宣傳報道,讓我們對貧困地區的發展現狀產生了偏差性的認識,長期的單向扶助、公益補助,并沒有讓當地群眾成為真正的脫貧主動者。阿里巴巴把農村淘寶模式迅速從1.0版本升級到3.0版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不能從內心深處激發農村青年的創業激情,使其成為村淘事業的合伙人,而還是簡單依托現有門店形成兼業經營,那么真實的運營成效是差強人意的。所以,無論是電商扶貧中的政府部門還是企業,都要認認真真地走群眾路線,細心聽取當地群眾的真實想法、主要訴求,在把他們變成電商扶貧的主力軍上下功夫。只要貧困地區的農民主動參與到電商扶貧,這項事業就一定能大踏步前進。
4、需要對扶貧政策進行改革。電商提出了政府服務的若干新命題,好多按原有思路是解決不了的。目前的電商扶貧,已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一個工程,而是在實際上跨越了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三大領域,明顯具有綜合性。所以,扶貧政策也要相應調整,比如到戶到人的政策如何體現在電商領域,再比如電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建設能否納入扶貧項目范疇,而一些專項資金能不能補貼給電商平臺與服務商,還有電商人才培養、產業鏈整合等新領域,需要研究以什么名義、用什么項目來支持等等。
(寫于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二月二日修訂,首發于《西部大開發》2017年1、2期合刊;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再次修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