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曹山明:城鄉差別與城鄉區別之辨

[ 作者:曹山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07 錄入:王惠敏 ]

城鄉一體化應通過城鄉生活和經濟互補體系的形成來實現

  承認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并不一定要在戶籍上體現,更重要的是認可城市和鄉村不同的生活和經濟形態。對于某一個人一個家庭,可以有他們自己的選擇,甚至可以允許他們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任意地切換。

  差別是比較出來的,區別是實事求是地談論兩者之間的不同。有差別就有好有差,而區別不論好差只是區分。

  差別與區別,一字之差,卻反映了我們對鄉村的兩種不同的態度、思維和行動的出發點。

  西方文化進入中國,首先是從城市開始的,上海、天津、青島、廣州、武漢、大連等。中國傳統的城市,如清明上河圖所展示的那樣,是官府衙門、商鋪小販、娛樂客棧、手工作坊、水陸交通等形成。而現代的大城市,在原來傳統城鎮基礎上,是高度發達的商業、金融、工業、科技等。

  洋貨的進入,工業的興起,商業的發展以及金融業的開展,上世紀初在中國就造就了上海這樣有十里洋場規模的大城市,其中租界的引領作用是巨大的。現代城市和傳統城鎮的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作為鄉村,西方傳統的鄉村和中國的鄉村在歷史、規模和文化上是無法相比的。進入現代社會,西方發達工業國家普遍低于2%的農業人口,已經基本消滅了傳統的鄉村,成了以居住地為主的小城鎮和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場。

  和中國不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的形成是基于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是通過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進行全球化資源配置后的結果。西方鄉村消失的結果是建立在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正如現在的美國,把許多的加工工業轉移到工業新興國家一樣,連基本加工業都可以轉移,這種能力是由美國的國家形態和科技實力所決定的,是后發國家,包括中國無法全面學習和復制的模式。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占一半以上,從農耕社會發展過來的國家,一直是一個經濟和文化自立的國家,鄉村在中國作為一個個經濟和生活的實體不可能消亡,因此中國鄉村現代化發展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

  城市和鄉村從文化和經濟上講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城市是以生產工作為目的建造的人類聚居地,鄉村是人類為了生存生活依托農業,或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的人類聚居地。城市是一個以打工為目的的生人社會,鄉村是一個以生存繁衍為目的的熟人社會。城市和鄉村沒有可比性,因此城鄉之間應該區別對待,城市和鄉村應該有各自的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同時對于國家而言,城市和鄉村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補性,總之我們不應該用消滅城鄉差別的方式解決問題。

  不同于城市的鄉村文化和經濟形態,要求我們用和城市發展管理不同的思維來思考鄉村問題?,F行的西方管理模式、企業管理模式不能施用于中國的傳統鄉村,我們應該從中國傳統鄉村的經濟與文化入手,探索基于中國鄉村實際情況的發展之路。

  就鄉村文化和經濟而言,中國傳統鄉村和西方相比不知道要領先多少倍,因此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有自信,必須立足于本土自己進行探索。

  城市與鄉村的區別,在于城市是一個功利的場所,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所在,而鄉村是一個生活的場所,是一個放松舒適隨意的所在。

  鄉村雖然也有生產,在生產力低下,自然條件惡劣的過去,維持鄉村的生活需要付出許多的辛苦,特別是遇到自然災害,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艱難。但中國傳統鄉村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儲蓄和互助形式,還有現在我們認為迷信的風水,在選擇居民住宅地基時也有其科學的價值,還有其他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經驗和傳承,這些林林總總的文化讓鄉村居民能夠做到安居樂業。這些文化,有一些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還有一些現代科學還解釋不了,也還有一些經過長期的傳達被曲解了,成了謬誤和迷信。鄉村生活的存在和延續,證明了鄉村經濟的存在、鄉村文化的存在。現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只會在原來基礎上更加提高鄉村經濟的活力,而不應該減弱鄉村經濟的發展。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風情萬種,千百年落地生根的生活,養成了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和人文風貌,這些都和鄉村文化和經濟息息相關,是自然和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成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讓鄉村經受了成百上千年的風雨滄桑而依然具有勃勃生機。

  中國傳統鄉村是相對封閉的熟人社會,他的內部形成了以家庭為基本社會單位的自主獨立的生產生活一體化的組織,產生了小農經濟的思維和形態。同時再擴大為以家族、以鄉鄰、以村落為單位的生產生活互助社會體系,雖然他們之間形態不同,不同年代不同時期其形式存在也在不斷變化,但始終能夠讓一方百姓在一方土地上繁衍生息。中國的農民如同小草一樣,中國的鄉村如同大樹一樣,在中國鄉村的土地上扎根成長,在四季的輪換中他們生活生產著,繁衍生息著,形成了中國傳統鄉村文化和經濟的歷史和傳承,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

  這些歷史和財富,用城鄉差別,用鄉村落后一句話就了結只能說明我們的淺薄和輕率,也是讓現代社會的急功近利蒙上了眼睛,迷失了我們的心智,讓我們守著寶山而受窮受苦。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拿著別人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卻沒有很好地看看自己是多么的富有,當然我們自己的富有,用別人的方式是無法正確衡量的。

  中國傳統鄉村經濟,不能用現代的產業方式來衡量,更不能用衡量工業產品的方式來衡量。因為熟人社會,因為守望相助,是親情,是恩情,是生活的溫暖,鄉村里的這些人情賬,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是把鄉村社會用血肉情感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是鄉村社會的道德基礎,是鄉村經濟文化的基礎,只要將這里的其中一部分拿出來進入市場,就價值可觀。

  城市與鄉村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價值體系,城市采用的是物質價值體系,鄉村采用的是精神價值體系,物質是有形的,精神是無形的,物質可以跨越地域,實現生人之間的交易,鄉村的精神局限于熟人社會,那種血肉相連,那種守望相助,那種同舟共濟,不是用貨幣可以買賣的,也不是跨地域可以相授的。

  在城鄉差別的比較中,鄉村所具備的精神價值被完全忽略了,因為它不在任何經濟學家研究的經濟學范疇中。經濟學家研究的是生產力,是物質價值,而鄉村經濟是生活力,是精神價值。

  傳統鄉村的封閉格局的存在,為鄉村的精神價值產生了一種聚氣的效應。但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的影響,打破了傳統鄉村的封閉狀態,鄉村文化的聚氣效應就無法繼續了。要恢復鄉村的精神價值存在,就必須為鄉村建造一個經濟“隔離”,將一部分的鄉村精神價值以經濟手段和現代社會進行交換,讓鄉村回歸到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通過內外有別進行價值交換。

  這個經濟隔離的手段之一就是成立鄉村合作社,使鄉村經濟在對外交往中以整體的方式進行,但內部實行全民公有制方式,同時保證村民各家各戶的生產獨立自主地進行。

  只有鄉村和城市在經濟上具有對等地位,才能變城鄉差別為城鄉區別。鄉村的經濟地位沒有人會主動給予,是需要生活在鄉村的人和為鄉村代言的人主動去爭取的,而這種爭取的成功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的。正如當年毛澤東發現“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真理一樣,鄉村的復興也需要建立在鄉村經濟價值的體現和管控上。

  不要再用縮小城鄉差別的思維來解決鄉村問題了,我們必須具有鄉村的文化自信,同時也可以建立鄉村的經濟自信,用城鄉區別的方式來處理和解決鄉村的經濟和文化問題。只有在我們自己的心里,真真實實地把鄉村和城市放在對等的地位來看待,我們才能真正地看到鄉村的長處鄉村的價值,才能想盡辦法來培育和發揮它們,讓鄉村重新煥發活力。

  城鄉二元是客觀存在,沒有必要去回避,城市與鄉村,在我們國家的經濟體系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重振鄉村經濟,把鄉村經濟的成分引入進我們國家的經濟體系,可以開拓出一個嶄新的精神價值空間,具有無限的經濟發展潛力,從整體和長遠上解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順利跨越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讓我們的小康社會從物質豐富向精神富足不斷提升。

  承認城鄉二元制的存在,并不一定要在戶籍上體現,更重要的是認可城市和鄉村不同的生活和經濟形態。對于某一個人一個家庭,可以有他們自己的選擇,甚至可以允許他們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任意地切換。城市和鄉村是不同的生產生活空間,在它們之間穿越也許會是未來社會人們的一種常態,為此我們應該有足夠的思想和制度準備,否則我們如何實現“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望?

  在人的一生中,兩頭(幼年和老年)在鄉村,中間(青年和中年)在城市,也許是最能發揮人一生的價值的安排。在我們的每一天里,白天在城市,晚上在鄉村,也應該是不錯的形式。因此,城鄉戶籍的區分可以結束了,城鄉一體化應該通過城鄉生活和經濟互補體系的形成來實現,而不是簡單地消滅鄉村。

  作者系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看片国产在线看片 | 偷偷做久久久久久网站 | 日韩精品一本中文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日本香蕉尹人在线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