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海鵬:雙向奔赴塑造新型城鄉關系

[ 作者:張海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04-16 錄入:王惠敏 ]

城鄉關系是城市與鄉村之間要素配置、功能耦合以及利益結構的狀態,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關系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分割到融合的過程。改革開放前,適應計劃經濟逐步建立起城鄉二元體制。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鄉二元體制逐漸被打破,城鄉關系不斷調整變化。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我國主要依靠向農民賦權和推動市場化改革的方式推動城鄉關系重塑,城鄉一體化程度快速提高。21世紀初,基于城鄉發展的現實,我國對城鄉關系作出重大調整,進入統籌發展的新階段。進入新時代,我國把解決好“三農”問題置于重要地位,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新型城鄉關系。

塑造新型城鄉關系,需加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新型城鄉關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和城鄉發展規律、順應城鄉關系變化趨勢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求“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是首次明確提出新型城鄉關系的概念。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形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相關部署,一以貫之地體現了對城鄉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思路的不斷升華。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城鄉關系更趨協調,城鄉差距持續縮小。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放寬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條件,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享受公共服務的范圍和程度顯著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在制度上實現并軌,并向質量均衡和水平均等方向邁進,同時城鄉基礎設施向聯通化、一體化方向邁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得到完善,城市反哺農村的資金支持機制不斷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快構建;縣城的城鄉融合紐帶作用不斷增強;等等。城市與鄉村在雙向奔赴中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對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來說,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比翼齊飛,才能更好實現融合發展。近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城市和鄉村以及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這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也帶來一些挑戰。就城市端而言,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7%,城鎮化仍在持續推進,但速度放緩,這一定程度上會對以城帶鄉形成壓力。與此同時,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長期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2.5億多農業轉移人口處于“半市民化”狀態,反映出戶籍制度等方面改革相對滯后,加之城市吸納新增就業能力下降,增加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難度。再看農村端,由于欠賬過多、基礎薄弱,補短板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問題突出,農村要素單向流出格局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仍然面臨資金、技術和人才短缺問題;村莊發展缺乏產業支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難度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歷史欠賬較多。總的來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還面臨諸多痛點、堵點。

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城與鄉深度融合、美美與共。一是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循序漸進推動城鄉共同繁榮發展。二是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打造有競爭力的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現強縣富民。三是多措并舉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推動優質金融服務下沉縣域鄉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等。四是以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為重點,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2024年2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中文字幕tⅴ | 最精品国产手机在线 | 在线a天堂亚洲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影视 |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