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學:
上午好!首先要祝賀文勝院長又出大作,也是他長期研究積累的成果,我們作為同事,作為老朋友,我是發自內心地高興,確實也在這里表示祝賀。我也想借這個機會表達一些看法,說得不對的地方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中國鄉村現代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農業現代化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這段時期,黨中央提出了鄉村現代化的方案,但黨中央對這個方案沒有達到高度自覺的高度,所以1954年的時候,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其中第二條就講的是農業現代化。但當時根本就沒有講農村現代化,只是講農業現代化,說明當時對現代化問題,對農村現代化的認識還沒有到特別高的高度,只是講農業現代化。而且農業現代化戰略提出來之后,當時所采納的實踐模式基本上是蘇聯式的,向蘇聯學過來的一些東西,所以農業現代化,我個人覺得當時認知不夠,而且實踐也不成功。搞計劃經濟式的農業現代化實際上是不成功的。我們的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一樣,最終差不多要陷入崩潰的邊緣。
第二個階段是脫貧攻堅階段。我認為脫貧攻堅戰略是對前面農業現代化戰略的再反思、變革和提升。農業現代化沒搞成功,后來發現要重新再思考,重新定位農村現代化到底應該怎么做。脫貧攻堅戰略的制定,應該說是放眼于整個農村“大的發展格局”來思考問題的,不再僅僅講農業現代化,而且也更加關注民生問題和人民的溫飽問題、生存問題,可見我們對農村現代化是再認識再布局的體現。脫貧攻堅絕對不是一個高水平的農村發展戰略,是適應農村發展處于低水平戰略上的謀劃,目標就是解決農民溫飽問題,讓大家都有飯吃,不能老是挨餓,它是解決這個問題。但這個絕對不是農村現代化長遠的、根本的目標,所以脫貧攻堅是個國家戰略,但不是一個高水平的,或者要把農村帶向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理念,所以正因為如此,我們國家需要從脫貧攻堅的戰略往前走。
第三個階段鄉村振興階段。中國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對脫貧攻堅戰略的提升,應該是更加對接兩個東西而產生的戰略規劃,一是高質量發展,二是中國式現代化,對標的是更多戰略理念提出的戰略,應該說鄉村振興戰略是個更高級的戰略,是一個謀大局,謀長遠的戰略。
對中國鄉村現代化大體上要從這三個階段來加以認知,從單純的、簡單的農業現代化到脫貧攻堅的現代化謀劃,再到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追求,可能有這樣一個轉變。這種轉變恰恰就反映出了文勝院長講的中國鄉村現代演進的主線。
二、中國鄉村現代化中的文化現代化
中國鄉村要現代化,要有一個系統觀念。從系統的角度去思考,中國鄉村現代化應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目前中國式現代化是個大的系統工程,不是單純的經濟的現代化或者是其他的現代化,一定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方方面面的全面現代化。文勝院長對于中國的農村現代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但是我感覺他更多關注機制體制、政策方案,一個可能你考慮得不太多,雖然講到了,但講得不夠到位。
中國鄉村現代化一定要有文化現代化,我看你這個書里面也講了鄉村文明的問題,但是講得不夠多。因為現在中國農村的問題,根本問題絕對不是經濟上的問題,或者物質文明的問題,而是精神文明的問題,文化精神的問題。
哪怕我們制定了很好的政策,也有很好的政策方案,甚至對農民在現代化過程當中所蒙受的損失進行各種各樣的補貼,讓他們在物質上能夠得到很多的回報或者說補貼。但是,如果他們找不到那種所謂的在農村安身立命的存在感、獲得感、幸福感,中國農村的現代化或者中國鄉村的振興將淪為空談,必然最終會成為問題。
現在農村很多人跟中國城市里面人口問題是差不多的,他們找不到根的感覺,他生在農村,但是沒有在農村有安身立命的根據,而是漂的感覺,身體在農村,但是精神總是漂到別的地方去了,漂到城市里面去了。到了城市之后,他有時候又想著農村,又漂回去了,但是漂來漂去是個大問題。所以現在我們到農村,發現不光是人走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農村缺乏精神,甚至流失了。
講中國農村的現代化問題,一定要講文化的現代化。其實這些年來黨中央講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這次二十屆三中全會,講中國式現代化其中一條就是講要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家現在更多是講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特別是國家治理體系,大家關注更多的是社會制度體系,政策體系,但很少有人去關注國家治理體系更為根本的方面,那就是德治體系,文化治理體系,大家很少關注這個東西,特別是道德治理體系。
把這個法律制度和社會制度看得很重,但是道德這個東西雖然說確實沒有社會制度那么強有力,但是它的作用確實是根本性的、基礎性的。如果沒這個東西,任何一個共同體的運作都可能陷入崩潰。
因為道德這個東西確實不像法律制度,不像社會制度那么強有力,但是它能發揮了基礎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對維護一個共同體的存在,維護一個集體的存在,是極其重要的。現在的農村都是一個個的共同體,都是一個個的集體,雖然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田都分到戶了,現在都是一家一戶,但事實上農村還是一個共同體,現在這些共同體的存在都陷入了危機之中,根源就在于哪里?
文化的核心恰恰就是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現在我們到農村去,我經常講人與人道德的冷漠是很明顯的。現在農村跟城市越來越接近,人與人之間道德上的相互關愛,都是很冷漠的,這叫道德冷漠。我了解到,甚至在農村不是叫一家有難,四方伸出援手,而是相互詆毀、打壓,相互破壞,很多這樣的事情,但是也不是絕對普遍的。
我想表達一個意思,中國的鄉村農村現代化,恐怕應該要更多的關注文化,否則我們找不到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因為農村的人比我們還有錢,有的農民工到外面來打工,他的收入比高校的老師工資還高,但是沒有精神家園,找不到存在感、獲得感、幸福感。既不可能到農村找到歸屬感,也不可能到城市里面找到歸屬感,這種人怎么活?
文化是個人的靈魂,也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我今天愿意在這里講文化是農村的靈魂,也是城市的靈魂,一旦丟了魂是無藥可救的,拿什么去救?所以研究中國的農村恐怕要啟動一個工程——靈魂拯救工程。農村靈魂的重塑工程,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華倫理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系作者于2024年12月8日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研討會暨陳文勝教授《中國鄉村現代演進》新書發布會上的講話,根據錄音整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