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畈村建設美麗鄉村的作法與成效
全心畈村位于湖北宜都枝城鎮西北部,距縣城5公里。全村國土面積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6公頃,水域15公頃,林地192公頃,有樟樹、銀杏樹等名古樹,森林覆蓋率38%。轄5個村民小組,565戶,總人口2004人。近幾年來,該村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以農為本、聯農帶農,城鄉互動、融合發展”的原則,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狠抓六項工作,不斷與時俱進,農業、農民、農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一個美麗幸福的村莊拔地而起。
理清思路,立足實際作規劃
在建設初期,該村就按照“一產形態,三產功能”的構想,高位謀劃了以生態旅游、休閑觀光、四季采摘、民宿體驗為亮點,在山、水、田、園上做文章,融入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發展思路,通過調整農業傳統種植,以價值為導向,提升村莊名片,形成了培育影響力與知名度,最終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及村民獲得感的總體構架。
2014年他們根據本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把建設美麗鄉村的目光放在了打造宜都美麗后花園上,提出植入地域、文化兩大元素,建設黃桃生產專業村、特色養殖重點村、現代農業示范村、觀光農業旅游村的設想。將全村劃分三大特色農業板塊:即1000畝桃花核心觀光區;1200畝四季果蔬采摘區;800畝生態特色養殖區。
規劃制定后,如何找到突破口?他們認為:環境治理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于是抓住宜都市“四好公路”建設政策機遇,按時按質高標準建好望赤路、全新路、與洋冿畈村接線路,將6.2公里主干道提檔升級工程,主干公路旁搞好綠化美化工程;借助新橋河流域治理、枝城西流域治理項目,沿紅巖河新修5公里健康綠道。
全村范圍內多栽樹、廣植綠,讓全心畈綠色連片、四季有花、處處有景。村成立了“廁所革命”改建工作專班,抓好“廁所革命”改建工程,專業隊伍施工,強有力推進,確保全村“三格式”化糞池在全村履蓋率達到95%。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鎮運的垃圾處理模式,配齊村內垃圾清運人員,對農戶耐心宣傳環境衛生,多措并舉,讓白色垃圾離開我們的視野。
把握重點,圍繞特色抓發展
該村最大的特色就是離縣城近,有地有山有水,適宜發展種養業和開展農事體驗及休閑旅游。于是,他們在三個板塊上做起了大文章。
打造桃花核心觀光區:以二組黃桃基地獅子山及對面桃山為主陣地,輻射整個桃花節會場入口到出口區域共1000畝,分批次做好黃桃樹品種改良,形成山上是黃桃、山下是脆蜜桃及烏山李為主的桃李基地,同步以桃花文化為引領,挖掘桃木文化,抓好針對性招商引資項目,開發一批與桃木有關的手工工藝品,不斷提高桃樹附加值,注重提高桃樹經濟效益,帶動桃花觀賞及桃園觀光,形成賞桃花、摘桃子良性持續發展。
打造四季果蔬采摘區:以現有龍蝦養殖基地沿紅巖河順流而下至村委會駐地周邊至岳宜高速全心畈大橋區域共1200畝,以現有葡萄、蘆筍、蔬菜、草莓、砂糖橘、蜜橙、黃桃、脆蜜桃、烏山李及藍莓等基地為主,科學合理規劃下一步土地流轉具體種植項目,設立土地流轉準入機制,保障土地流轉工作有序進行及基地持續正常發展,按時節及基地生產的果蔬品類,排列整理一年內各個時令段的產品,利用互聯網+有序持續向市場推送信息,力爭一年四季游客不斷,基地產品供不應求。配套建設全心畈生態農業物流中心,涉及倉儲、冷鏈、初加工等功能,從而保障上述基地果蔬貯藏保鮮,對外銷售運輸。
打造生態特色養殖區:以龍蝦基地沿紅巖河逆流而上至太極島位置近800畝區域,合理布局,利用本村紅巖河流域良好水資源,引進一批適合地方氣候珍稀水產品種類和具有相關水產品養殖技術經驗的老板、能人、創業者前來合作共贏,村級提供保姆式服務,筑巢引鳳。利用河流整治項目,規劃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同時以紅巖河為主線,打造從村委會至太極島段沿河觀光旅游綠道,沿紅巖河流域達到河水潺潺、綠樹成蔭、休閑觀光的效果。
突出主體,流轉土地富農民
土地是生財之母,對土地進行流轉才是生財之道。2010年全村土地整理2457畝。土地流轉始于2010年11月,近幾年持續圍繞土地做文章,先后發展了黃桃、蔬菜、葡萄、草莓、脆蜜桃、金桔、沙糖桔、花卉苗木、特色養殖等產業。到目前為止,全村土地流轉總面積2200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45%。全村近70%的農戶有土地流轉,常年在流轉土地上務工的村民有近200人,年勞務收入300多萬元。
通過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推進規模化經營,先后建設了16個特色種養基地。其中,黃桃基地1010畝、脆蜜桃和烏山李基地210畝、藍莓基地20畝、金桔基地150畝、沙糖桔基地80畝、反季節蜜橙基地50畝、蔬菜基地200畝、葡萄和蘆筍基地100畝、草莓基地220畝、花卉苗木基地150畝、青蛙養殖基地30畝、稻田養蝦基地50畝、鱸魚養殖基地20畝。
他們立足村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引導農民發展農家樂20家,其中,集吃、住、游、娛一體,投資規模500萬元的生態農莊達3家。
培育品牌,對接市場活流通
為了解決農產品賣的難題,他們首先抓質量,培育品牌;其次抓農事體驗和采摘,對接市場;再次抓銷售,做到傳統與現代銷售方式的緊密結合。
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先后引進開發了10多個名優蔬菜品種。“安全菜園” 蔬菜基地220畝,除了全程采用有機種植方式外,還對土壤進行過改良,從根本上解決了過去蔬菜種粗放,標準難統一,質量無保證的問題。
村里成立了標準化生產管理辦公室,制定了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實行生資供應、技術指導、產品檢測、包裝銷售“四統一”管理,向社員提供各種優質生產資料,定期地舉辦蔬菜標準化生產講座,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目前該村共培育蔬菜品牌6個,桃子品牌2個,還有3個正在申報之中,每年電商銷售達20%以上。
自2014年起已連續5年舉辦桃花節,累計接待游客30萬人次,總收入達到3500多萬元,帶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湖北日報、三峽日報、湖北電視臺壟上頻道、荊楚網、湖北宜都網等媒體曾作過多次報道。
加強領導,全程服務促保障
村級黨組織威信高、能力強,領導堅強有力,能很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能忠實履行職責,把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體現在抓好鄉村治理、帶領村民發展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上;能有效發揮農村黨員、能人的帶頭作用。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村黨支部把服務作為發展的凝聚力,群眾張嘴,干部跑腿,形成了合力。
一是組建專班。參與項目規劃、協調、服務等環節,制定美麗鄉村建設管理制度,實現人員、政策、項目、法律等組織保障,做到了項目在哪里服務就跟在哪里,問題出在哪里矛盾就消化在哪里,曹光兆同志被評為宜都市“五強書記”。
二是招商引資。利用村外出能人、實體老板等人脈資源及民間資本,引進招商引資項目及相關項目建設,做實土地資源增收。近幾年引進了20多個老板,激活資金2億多元。
三是培育主體。在大發展過程中,招商引資來的16個老板成立了13個合作社,網絡農民80%,使農民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為了整合村內優勢特色規模產業,今年村里組建宜都市全心畈生態農業聯合合作社,進一步打造全心畈品牌,對上爭取農業政策,對下緩解用工難、銷售難等實際困難。積極學好用好、徹底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配合上級黨委政府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企業提供政策保障,為群眾提供增收途徑。
團結奮斗,齊心建設出成效
團結奮斗,齊心建設,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就收到明顯成效。現在,當你來到全心畈村,整齊的樓房林立,寬敞的道路貫通,田園里的風光無限,農民的臉上笑容,一幅幅生態和諧的畫面呈現在你的面前。
經濟實力增強。2017年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8088.59萬元,人均純收入2159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7萬元。旅游消費產業收入,每年接待游客8萬人,累計收入達1.2億元。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適度規模經營比例達70%以上,村集體經濟發展好,村民人均收入高于周邊農民20%以上。
工作得到肯定。2016年9月30日,被評為湖北省衛生村;2017年11月2日,被市農業局、市文體新聞出版廣電旅游局表彰為2017年宜都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7年12月25日,被宜都市統計局表彰為全市村級統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先進村;2017年11月13日,被宜昌市司法局 宜昌市民政局授予全市第二批“民主法治示范村”;2017年2月被省環境保護委員會授予“省級生態村”稱號。
“村容村貌”改善。普遍把打造宜居環境作為重點內容,重點突破環境整治這一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整村規劃設計,發動村民參與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加大對空心房,舊廁,豬圈等整治,建設特色農民公園,實施新村建設,綠化亮化、污水整治等項目,使村容村貌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較為明顯的改觀。
“產業發展”拓寬。將產業發展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立足自身特點和實際,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6個專業合作社種養品種達到30多個,四季出產品,四季有花果。尤其是休閑旅游農業帶動了三產發展。在當地和業內知名度、美譽度較高,游客滿意率達到95%以上。路燈鋪設,垃圾收集處理,河道溝渠清淤,防護堤建設,綠化景觀等項目建設,大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村風民風”改善。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積極發動群眾參與,結合開展文明建設、文化創建,讓群眾得實惠,受教育、轉觀念,提高了廣大村民群眾的文明素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清潔環保的生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制定了鄉規民約,農耕文明、民俗文化得以傳承發展,民風淳樸,社會和諧;村民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熱情好客、誠實守信。近3年無群體性上訪和重大惡性治安案件發生。
2018年,全心畈村改革再出發。歷史將銘記這個新的改革春天。充滿無限遐想的美麗鄉村在實施農村振興戰略中,正用她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破浪前行的創新精神勇立時代潮頭,有如一瀉千里的江水奔向一個個無限精彩的未來。
(作者單位:宜都市老科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