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第四場部長通道于3月12日上午開啟。其中,國家林草局局長張建龍回答記者提問時講道,我們通過管理、監管、執法,建立監督、監測體系,使一些過去在國家保護區、現在在國家公園這個范圍內,一些非法的、不合理的工程項目,現在已經逐步開始退出,甘肅的祁連山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現在把一百多個不合理的違法項目停止,并且逐步在退出。(03-12澎湃新聞)
祁連山素有我國的生態屏障之稱,曾經在當地個別黨員干部的權力異化中滿目瘡痍,而今在壓實從嚴管黨治的責任中,通過建立完善的監管、執法,建立監督、監測體系,非法的、不合理的工程項目已經逐步開始退出,生態治理有效推進,成為了生態環境修復的典型。
機構改革為法規的實施提供了保障。法規是保障生態環境、規范人們行為的標尺,卻因機構設置中造成權力的分化,形成相互制約,致使其在持續落地中打了折扣。這場自上而下的機構改革,進一步革除了機構設置的弊端,創新了機構的設置形式,把保護區納入了公園管理的范疇,理順了監督、執法的主體責任,解決九龍治水、七虎治山的問題,讓監管者失去了推諉的責任。因而機構改革,為政策法規的落地提供了保障,在明晰責任中激發了擔當。
保護生態環境還需堅守保護環境的戰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團的審議時,既明晰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又明確了不停步、不松勁、、不動搖、再出發,治理生態環境的目標。因而作為黨員干部要始終把保護綠色生態環境,作為檢驗“四個意識”“兩個維護”觀念牢不牢的試金石,從而在保持維護綠色生態的定力中不斷提升政治站位,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動真碰硬地解決環境污染中的突出問題,在綠色生態打底中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濃厚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需要持續監督執法。生態環境保護既有了完善的法律保障、監督執法的機構支撐,需要在常態的監督執法中,壓實黨員干部的責任與擔當,才能消除人們保護生態環境上存在的僥幸。尤其是要創新考核機制,既要對生態環境治理責任不落實的企業業主,依法問責;又要追究監督管理者的失職督促責任,特別是要有祁連山生態突出問題問責的政治勇氣,不管涉及到誰、不管職務有多高,對違紀違規者都要要堅決追責。從而通過管理、監管、執法,建立監督、監測體系的建立,引導非法的、不合理的工程項目逐步退出,從而在推進生態修復中為經濟的再次騰飛奠定基礎。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