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春節中的“倫理關系”

[ 作者:李正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23 錄入:12 ]

春節中的“倫理關系”(圖1)

年夜飯。廣州日報記者莫偉濃攝

春節中的“倫理關系”(圖2)

過年回家的乘客。廣州日報記者廖雪明攝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倫理關系的民族里,這話倒也貼切,各種“關系”又豐富得多。我們民族最傳統、最隆重、最具有全民性節日的春節,成了“倫理關系”大薈萃。

還沒到正式的春節,我們就開始為“搞關系”而準備了——臘祭。農歷臘月開始的臘祭就是祭祀祖先,這些是已遠去的先祖,而我們的身上依然遺傳著他們的基因,流淌著他們的血液,并為他們取得的功業感動自豪。

冬日里族人們一起外出圍獵,把圍獵得到的獵物拿來祭祀祖先,以求得祖先佑庇,我們骨子里就對祖先們有一種親切感。當然,更現實地“搞好關系”是與灶神“搞好關系”,送灶神之前先用湯圓、麥芽糖等甜的東西祭拜,目的就是討好要上天給玉帝匯報的灶神多說好話,少打小報告,溫飽一直是我們的美好愿望,在過去這是現實中不能實現在內心又十分期盼的,在這個儀式中正好反映了我們對來年吃飽吃好的念想。

除夕,很多地方都有請家堂的傳統。有的是以家族的形式請過世的先祖,有的是以家庭的方式請一年內或三年內逝去的親人。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但請家堂的步驟很相似,分為迎家堂、守家堂和送家堂。各個階段都有一套相對固定程式的禮儀,叩頭跪拜都貫穿始終,對逝去親人懷念尊敬都寄托在儀式中。請家堂貫穿春節,有的地方是初二送家堂,有的是初七結束,意味著與逝去的親人一起過年。請和送都是在晚上,儀式時男性子孫們以虔誠心完成整個禮儀,請與送亡靈就好像對待活人一樣,只是時間要在晚上,叩頭數量各異。這體現傳統中的“視死如活”,但畢竟生死殊途,大不相同。

今天,一些人認為此乃封建迷信,這是無知的體現,請家堂是一種家族、家庭的紀念活動,是對過世老人、祖先的尊敬和緬懷,是對我們活著的人的一種寄托和慰藉,也是教育警示后人對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對老人的孝順。

春節當天更是中國人“倫理關系”大薈萃。家中男女老少齊上陣忙年夜飯,有炒菜的,有包水餃的,除了我們吃之外,還要專門準備一份祭天。在院子里擺上一張桌子,上面放上香、水餃、菜肴、酒等,點上香,叩頭,燒紙,或沒有條件的,擺上一把椅子,把水餃放上,叩頭拜天。

回家過年是一個民族對傳統的認同

最熱鬧、最有人情味、最好玩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早上爬起來,要么就到長輩、父母床前跪拜一番,要么就在忙著做飯的父母長輩身前跪拜一番,長輩們當然也有準備好的“禮物”——壓歲錢。

已過而立之年,每當想起來小時跪拜奶奶,接過奶奶給的壓歲錢,一毛、兩毛,一塊、五塊,到后來幾十,心中不禁發酸,又勾起了對老人家的懷念。

除了跪拜親生長輩之外,家族長輩也要跪拜,一些聯姻的長輩也需跪拜,老家那邊連鄰居或朋友家的長輩都要跪拜,這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孝敬和長輩對晚輩的慈愛,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

再就是平輩親屬之間的相互問候、祝福,還有左鄰右舍甚或陌生人之間的相互祝福,這體現了在搞好家庭內部之間的關系之后,走出家門“靠朋友”,折射出我們與鄰為伴、與人為善的理念。

工業社會的不斷進步,在農業社會時代最為看重的“關系”在人們愈加頻繁的流動中不斷淡化、變化、豐富和調整,身在異鄉打工的人們在年前集中回家過年,中國特有的春運大軍浩浩蕩蕩持續近一個月,這是一個民族對傳統認同、家庭親情凝聚的大爆發。

今天,傳統大家庭、大家族已發生巨大變化,原有的血緣、地緣關系已經被職業關系、經濟往來等關系沖擊,人也由家族人、單位人逐漸變成社會人,原來單有的走門串戶拜年,也被春節旅游、電話短信或網絡拜年所替代,但我們骨子里的對天地、師友和親朋的尊重是不變的。

雖然很多人已遺忘或曲解這種傳統,但傳統正默默地接受這種變化,悄悄地做出調整,無言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正是這些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的“關系學”,才讓我們在天地面前不狂傲,在老人賢人面前不狂大,才讓在自己內心面前活得樸實真切,才讓龍的子孫們淳樸誠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州日報2016年02月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蔓延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每日更新 | 亚洲中文字幕电影不卡电影 | 最新国自产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 久久香蕉国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