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空巢村”成了社會輿論熱點。在浙江奉化大堰鎮最大的村是柏坑村,有1800人,常住人口也就五六百。但40個行政村里,大村一共也不到10個。嚴家田村,村里有10來個人,卻有12條看門狗,“狗在不斷繁殖,人卻越來越少,到現在已經成了狗村。再比如丁家坑村,現在50歲以下的人是一個也沒有了。”(3月22日《現代金報》)
記者調查的數據讓人震驚,卻是當前中國“空巢村”的真實寫照。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的腳步加快,越來越多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尤其是沿海發達城市,為“中國制造”“中國速度”奇跡的創造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我們身邊的鄉村越來越“空巢化”,在那里,除了上了年紀的老人,幾乎甚少年輕人。
“空巢村”作為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的產物,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所引發的社會現象,而“狗比人多”的鄉村或許是比較極端的個例,卻折射出當前鄉村“空巢化”背后的文化虛化。比起老人無人照料,有了病也得不到及時治療,壓抑情緒無法及時排解這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來說,更讓人無法直視的是,文化衰落虛化,漸漸失去活力的生存環境。
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來說,城市更像是寄居之所,望著鋼筋混凝土搭建的高樓大廈,無根漂泊的他們或許只能心生感嘆。而鄉村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是他們精神的棲息地。如今,“空巢化”的鄉村,讓鄉村這一片僅有的精神之地也淪陷,文化的衰落和虛化,不僅讓原本就孤寂的老人生活擴大化,也讓進城務工農民工失去精神棲息地。
離開城市,他們還能去哪里?可以說,“狗比人多”的鄉村不只是文化虛化,更是鄉村未來的失落,是生長于斯的那些人的精神失陷,更是當下中國轉型發展的一個嚴厲警示。“中國夢”是我們每個人的夢,但這個夢應該建基于鄉村城市的同步發展,建基于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片精神棲息地,建基于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
面對日益虛化的鄉村文化,日益“空巢”化的鄉村,我們不能無動于衷。盡管勞動力轉移是不可逆的潮流,但在當下新經濟崛起,成就新動力的轉型期,我們能夠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轉變觀念和政策,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給予農村經濟和情感上的危機,立足于鄉村文化這一鄉村生活的生命內涵,重新激發鄉村文化的活力,讓鄉村恢復生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