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4542號建議的答復
萬連步等8名代表:
你們提出的關于全面提升耕地質量,促進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建議收悉。經商財政部、科技部,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完善管理體系,落實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責任
為切實加強耕地質量管理,我部加快推進耕地質量保護立法進程。一是廣泛開展耕地質量保護立法調研。組織起草了《農村土地承包法》,參與了《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修訂。多次組織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專題研究,組織起草了《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正在征求系統內意見。二是推動地方性耕地質量法規頒布實施。目前湖南、吉林、江蘇、湖北等4省出臺了耕地質量管理條例,黑龍江、內蒙古、天津、遼寧、甘肅、浙江、河南等7省(市)出臺了耕地質量管理辦法。三是加強檢查考核。2008年以來,我部與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05〕52號)要求,連續9年對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各省切實加強耕地質量保護。
下一步,我部將加快推進《耕地質量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爭取盡快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
二、關于加大投入,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一直以來,國家多渠道籌集資金,不斷加大投入,切實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耕地質量保護各環節,中央財政大多已對應設立了專項資金,如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復墾費、耕地開墾費、中低產田改造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農業土地開發資金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等,主要用于支持土地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復墾、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維護等。此外,中央財政也安排資金用于開展耕地質量內在建設。2005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資金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面積達到15億畝,全國農業縣基本實現“全覆蓋”。2008年起,中央財政按每年安排資金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重點支持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綜合配套技術。這些措施,對于全面提升耕地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采取掛鉤方式。”根據上述要求,既有掛鉤事項要逐步清理,出臺新政策也不宜做類似規定。現行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已經覆蓋了耕地質量建設的內容,設立專項資金雖然有利于增強財政投入的針對性、持續性,但也會導致支出結構僵化,加大政府統籌安排財力的難度,且容易引發其他領域的攀比。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可以在現有資金渠道的基礎上,完善工作機制,強化資金整合統籌,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下一步,我部將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及地方實際情況,配合財政等有關部門,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按照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補償制度。落實耕地質量建設投入相關財政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同時,大力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著力提高耕地內在質量,實現“藏糧于地”,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三、關于提高創新能力,開展耕地綜合治理
一直以來,國家不斷加大投入,采取多種措施,開展耕地綜合治理。一是編制相關規劃。2014年,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規劃(2014-2018年)》,針對全國退化土壤資源,分不同專題編制規劃,實行分策治理。2016年,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編制了《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用以指導各地開展耕地、草原、河湖保護和合理利用,確保農業資源實現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健康穩定。二是支持相關技術研究。科技部高度重視國家耕地質量提升科技問題,在耕地質量保持與修復提升、耕地污染治理與防控、耕地荒漠化防控與治理等領域啟動實施了“耕地質量調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沃土工程關鍵支撐技術研究”“中低產田改良科技工程”等一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累計投入國撥經費達6億多元。項目研發了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在土壤障礙因子顯著地區進行了土壤改良和障礙因子消除研究,并進行了規模示范。我部也設立了專項資金,研究推廣適合不同區域的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技術模式,還專門成立了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技術指導組。三是開展耕地綜合治理試點。2014年起,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近42億元,支持湖南省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2015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探索總結一批適合不同區域、不同土壤類型的“可推廣、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的黑土地保護綜合技術模式和運行機制。
下一步,我部將努力探索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政策措施,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加大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投入。并認真抓好抓實現有耕地綜合治理試點項目,總結經驗成效,形成有效的技術模式和運行機制。科技部將遵循全鏈條創新設計、一體化組織實施的原則,通過國家資源配置加快對耕地質量提升的科技支撐。同時,繼續深入實施相關重點專項研究,力求在耕地質量提升方面重點突破,同時將成熟穩定且實用的技術和成果在全國宣傳推介。
四、關于組建土壤肥料協會
目前,在民政部登記成立的涉及土壤肥料方面的社團已有2家,分別是中國科協主管的中國土壤學會和我部主管的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多年來,2家社團在耕地養護和生態資源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土壤肥料相關工作建議可充分依托現有社團,通過拓展業務范圍、強化工作手段等方式進行。隨著形勢的發展,后續如確有必要成立新的社團,按照中央關于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有關要求,各行業主管部門不再對行業協會進行業務主管,建議相關發起人直接向民政部申請辦理登記,我部做好相關業務指導工作。
感謝你們對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的關心,希望今后繼續對我部工作予以支持。
農業部
2016年8月5日
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2121號建議的答復
儲亞平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盡快拯救疲憊的土壤促進糧食核心區可持續發展的建議收悉。經商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和科技部,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開展土壤調查修復
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耕地環境保護提出了相關要求。為做好耕地質量保護,我部和環境保護部建立監測網絡,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和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我部建立了346個國家級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約3000個省級監測點、11000個市、縣級監測點,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質量定位監測網絡,為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6年,我部組織制定了《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耕地質量等級》國家標準等相關部門規章和文件,指導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環境保護部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土壤環境監測點位,2017年底前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利用農業、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數據,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構建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同時,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投入,支持土壤修復治理等農業科技研究、示范和成果應用推廣。2014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啟動了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結構調整試點,累計安排41.56億元資金,在19個縣(市、區)170萬畝稻米鎘超標耕地開展試點示范。2015年,發展改革委結合糧食千億斤規劃田間工程項目投資,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近1億元,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和黑土地保護工程試點,2016年擬安排資金7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耕地質量和土壤環境監測工作,優化監測點布局,拓展監測內容,建立健全國家監測網絡體系。切實抓好耕地修復治理試點項目,探索技術模式,總結經驗成效。同時,加強宣傳引導,讓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營造全社會重視土壤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二、關于加大有機養分投入
為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科學利用農作物秸稈,減少因焚燒秸稈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下發了《關于支持有機肥生產試點的指導意見》(國農辦〔2014〕156號),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支持試點省份建設了一批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廠,適當扶持養殖業畜禽糞便資源循環利用,支持一批高效肥料和低殘留農藥的生產。2008-2015年,中央財政按累計安排資金48億元,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重點支持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綜合配套技術。2016年,改革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實施內容,加大秸稈還田補貼力度。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工作的通知》,統籌安排資金10億元,在10個省份開展以秸稈還田為主的秸稈綜合利用試點。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依托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指導農技推廣部門聯合企業共同開展有機肥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促進秸稈還田和畜禽糞便等有機資源循環利用。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指導農民正確認識有機肥、科學使用有機肥。
三、關于開展耕地輪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調整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采區耕地用途,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發〔2015〕25號),提出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制度,編制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2016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要求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2016年國家在部分地區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我部牽頭制定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并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6月份,農業部、中央農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農農發〔2016〕6號),試點力爭用3-5年時間,初步建立耕地輪作休耕組織方式和政策體系,集成推廣種地養地和綜合治理相結合的生產技術模式,探索形成輪作休耕與調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余缺的互動關系。此外,發展改革委正會同我部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擬根據我國耕地草原河湖資源現狀和利用保護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有序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中長期任務和政策保障措施等。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認真落實《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組織科研、推廣單位,選擇適宜地區,開展小麥油菜輪作試驗示范,總結技術模式,因地制宜加以推廣。
感謝您對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的關心,希望今后繼續對我部工作予以支持。
農業部
2016年8月5日
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7643號建議的答復
馬瑞強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守住18億畝耕地質量底線的建議收悉。經商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和科技部,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加快耕地質量保護立法
為切實加強耕地質量管理,我部加快推進耕地質量保護立法進程。一是廣泛開展耕地質量保護立法調研。組織起草了《農村土地承包法》,參與了《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修訂。多次組織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專題研究,組織起草了《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正在征求系統內意見。二是推動地方性耕地質量法規頒布實施。目前湖南、吉林、江蘇、湖北等4省出臺了耕地質量管理條例,黑龍江、內蒙古、天津、遼寧、甘肅、浙江、河南等7省(市)出臺了耕地質量管理辦法。三是加強檢查考核。2008年以來,我部與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05〕52號)要求,連續8年對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各省切實加強耕地質量保護。
下一步,我部將認真總結各地工作經驗,組織對耕地質量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對策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爭取盡快將耕地質量保護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并頒布實施。同時繼續推動地方耕地質量保護立法工作。
二、關于修改完善土地出讓金使用管理辦法
一直以來,國家多渠道籌集資金不斷加大投入,切實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耕地質量保護各環節,中央財政大多已對應設立了專項資金,如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復墾費、耕地開墾費、中低產田改造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農業土地開發資金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等,主要用于支持土地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復墾、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維護等。這些措施,對于全面提升耕地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采取掛鉤方式。”根據上述要求,既有掛鉤事項要逐步清理,出臺新政策也不宜做類似規定。現行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已經覆蓋了耕地質量建設的內容,設立專項資金雖然有利于增強財政投入的針對性、持續性,但也會導致支出結構僵化,加大政府統籌安排財力的難度,且容易引發其他領域的攀比。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可以在立足現有資金渠道的基礎上,完善工作機制,強化資金整合統籌,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不宜再明確土地出讓金的專項用途。
下一步,我部將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及地方實際情況,配合財政等有關部門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加強論證,不斷完善耕地質量建設投入相關財政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三、關于加大耕地質量建設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
一是耕地質量調查及監測預警。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耕地環境保護提出了相關要求。為做好耕地質量保護,我部和環境保護部建立監測網絡,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和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我部建立了346個國家級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約3000個省級監測點、11000個地、縣級監測點,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質量定位監測網絡,為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6年,我部組織制定了《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耕地質量等級》國家標準等相關部門規章和文件,指導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環境保護部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土壤環境監測點位,2017年底前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利用農業、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數據,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構建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
二是耕地質量建設。2016年,中央基建投資進一步優化調整支出結構,安排資金1138億元用于重大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根據《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2011—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資金近200億元,支持開展土地整理和利用。2015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探索總結一批適合不同區域、不同土壤類型的“可推廣、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的黑土地保護綜合技術模式和運行機制。“十一五”以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在耕地質量保持與修復提升、中低產田改造等領域啟動實施了多項技術研究和示范項目,累計投入國撥經費6億多元。研發了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在土壤障礙因子顯著地區進行了土壤改良和障礙因子消除研究,并進行了規模示范。
三是節水農業。2014年起,農業部、財政部聯合組織實施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項目,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0億元,支持河北等10省(區)開展以地膜覆蓋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工作。2016年,我部印發了《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各地根據區域自然條件,推廣膜下滴灌、微噴灌、集雨補灌等水肥一體化模式,到2020年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8000萬畝。水利部根據中央有關部署大力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及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十二五”期間全國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50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8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1.2億畝。環境保護部出臺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的部門規章,修訂農膜標準,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農膜標準,推行農膜減量與回收利用等措施。201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6〕2號),明確實行農業用水定額管理,逐步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合理確定階梯和加價幅度,促進農業節水。同時,明確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對定額內用水給予補貼,對采取節水措施、調整種植結構節水的規模經營主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和農戶給予獎勵。
四是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1988年以來,國家林業局先后在全國組織實施了平原綠化一、二期工程,均將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作為重點,給予大力支持。2013年,國家林業局批復實施了《全國平原綠化三期工程規劃(2011—2020年)》,規劃范圍覆蓋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923個平原、半平原和部分平原縣(市、區、旗),以糧食主產省和糧食主產區為重點建設區域,通過加快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和村鎮綠化,開展退化林帶的生態修復和中幼齡林帶撫育建設等,切實提升平原農區防護林體系綜合功能。截至2015年底,平原綠化工程已累計營造農田防護林200多萬公頃,庇護農田達2000萬公頃,基本農田林網化控制率達到85%以上。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強耕地質量和土壤環境監測工作,優化監測點布局,拓展監測內容,建立健全國家監測網絡體系。繼續聚焦糧食和生態安全等戰略目標,圍繞落實國務院有關加強耕地工作的重大部署,啟動相關研發項目。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技術設施建設、完善灌排工程體系、創新農田水利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工程維修養護資金,加強工程維護。加強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促進農業節水、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按照《全國平原綠化三期工程規劃(2011—2020年)》,扎實推進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構筑農業生態屏障。
感謝您對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的關心,希望今后繼續對我部工作予以支持。
農業部
2016年8月15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部網 2016年08月3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