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困境蘊藏五大發展機遇
稻米是主糧中的主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稻米產業是保證國民營養安全健康的民生產業,其在構建和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諸多原因,稻米產業一直發展緩慢,尤其是稻米加工業一直難以擺脫“囚徒困境”的困擾。
比如,稻米加工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單一,價格長期倒掛引發進口激增和稻米走私,行業過度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導致資源浪費,威脅糧食安全。我國每年生產大米8000萬噸,產生3000萬噸稻殼、1000萬噸米糠和2000萬噸碎米,但以稻米加工為主延伸到種植生產、米糠油加工以及食品加工等領域的產業循環鏈條尚未形成規模化,高端米制品工業化剛剛起步,遠不能滿足小康社會對稻米質量安全的消費需求;技術含量高的米糠油、米制主食品等工業化步伐相對緩慢,稻米加工企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偏低,產業鏈條難以得到有效延伸。
價格倒掛 擠壓加工企業生存空間
我國稻米從2010年10月就開始出現價格倒掛問題,隨著國內農業資源日益緊張和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稻米價格倒掛的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根據統計數據計算,以泰國100%B級大米為例,同等品質等級的國內南昌大米的國內市場成交價不僅高于進口泰國大米,而且二者之間的價差自2012年6月就開始逐漸拉大。2013年4月國內外大米價差為598元/噸,到2014年4月這一價格差已達2282元/噸,一年間上升了2.8倍。這由此給稻米產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的沖擊是未來一段時期必須重視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導致價格倒掛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農業資源緊缺、勞動生產率低和生產成本剛性上漲導致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直接原因是關稅、補貼等農業支持保護措施不足。
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農業增加值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4%。我國農業已全面進入高成本時代,2006~2013年我國稻谷、小麥、玉米、棉花和大豆生產成本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0%,11.6%,11.6%,13.1%和12.0%。國內外價格倒掛長期存在導致大米進口激增和走私活動頻發。2014年,全國海關共立案查辦農產品走私案件13316起,案值448.98億元,涉嫌偷逃稅款92.82億元。其中,在打擊大米走私方面,全年查獲大米走私刑事、行政案件467起,案值12.55億元,涉稅4.66億元,查證走私大米21.01萬噸。
大米走私不僅沖擊國內糧食市場,加大了價格下行壓力,在一定范圍內不同程度地導致國內原糧和沉淀糧產銷區價格倒掛,也制約著稻米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下,我國的大米等谷物供求總量基本平衡,未經檢驗檢疫的走私大米的大量涌入,不僅會打破這種平衡,使得糧食價格對農民的補貼失效,甚至給消費者的餐桌安全帶來嚴重隱患。
加工企業產能過剩與過度擴張并存
我國稻米加工產業整體開工率偏低,加工能力增速超過原料增長速度和消費需求增速,出現一方面是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加工企業又過快擴張,盲目生長。
2012年,稻谷加工企業的年產能為30716萬噸,實際處理稻谷8882萬噸,平均產能利用率為44.5%,而同年小麥加工企業產能利用率為64%,玉米深加工企業產能利用率為45.3%,飼料加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1%,油料加工產能利用率為52.8%,油脂精煉為52.6%,在所有糧油加工行業中稻米的產能利用率最低。
從產銷區來看,主銷區開工率為30%,主產區為29%,其中黑龍江省開工率為20%,遼寧為19%,開工最高的廣東省為41%。截至2013年底,我國稻米加工企業9788個,其中民營企業中僅有0.52%的日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上,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這一比例分別為3.15%和31.91%。
與加工企業產能過剩相比,新增產能過度增加的趨勢也十分明顯。
2013年底,稻米加工企業新增產能同比增加2325萬噸,其中民營企業新增2113萬噸,增幅為78.1%,國有企業新增187萬噸,增幅為57.7%,外資企業新增25萬噸,增幅為61.9%。由于產銷格局的變化,沿海地區稻米加工業的產能增長最快,但新增產能主要以初加工為主,稻米加工項目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從產能結構看,主要表現為初加工產能嚴重過剩,落后產能比重大,先進產能不足。以大米生產基地的黑龍江省為例,該省2013年稻米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為5255萬噸,相當全省上年水稻總產量近2.5倍,但其中的先進產能僅占10%左右。在稻米市場需求放緩背景下,大量富余產能密集分布在農村,小、散、弱米企互爭資源和市場。由于先進產能不足,大米加工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導致加工企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引發稻米加工行業不良運行。
加工企業產業鏈條短小 制約行業轉型升級
稻米作為主糧的主糧,加工企業是促進糧食產業化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國稻米加工業的一個制約瓶頸是,產業向上下游延伸的過短,精深加工水平低。這不僅使附加值偏低,產品結構單一,而且加劇行業不良競爭,導致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難以與大型外資企業抗衡。
具體而言,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小企業的精深加工水平跟不上國際水平。目前,我國的稻米加工企業雖然在生產加工能力、產量利潤方面逐年提高,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但其生產加工能力和產品開發水平仍然與外資企業存在較大差距,在市場競爭中常處于弱勢地位。
二是整體呈現小、散、低的現象,加工工藝水平較低,技術低水平復制,特別是中小型稻米加工企業,質量差、效益低,資源浪費嚴。
三是產品品質單一,精細化程度低,加工行業同質化嚴重,一些附加值高的免淘洗米、胚芽米和營養強化米等產品的市場供給十分有限。
品牌混雜 產品同質化
稻米加工產業由于品牌混雜、產品同質化嚴重和企業無序競爭的局面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當前,稻米企業品牌建設的突出特點是區域性品牌居多,品牌小、雜、亂的現象十分突出,稻米品牌的成長相對緩慢,這與小康社會背景下居民對安全、營養和健康稻米消費需求的要求很不適應。
導致稻米產品品牌成長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產業結構上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稻米質量控制難,品質不穩定。國內不少加工企業的加工方式存在缺陷,造成稻米的加工質量不高,在包裝質量方面,很多大米的產品包裝方式對質量和口感的關注較低從而影響產品品質的提高。
二是稻米加工企業的品牌建設意識薄弱,日加工能力在200噸以下的小型企業占到70%左右,這些企業缺乏長期的戰略眼光,不愿投入足夠的資金用于品牌建設和品牌研發。
三是大米加工企業進入門檻低,企業小散弱的局面導致行業的品牌整合力度低,過度集中于產業鏈低端影響行業品牌做強做大。
在產品結構方面,稻米加工業存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同質化嚴重,產品的豐富程度偏低,產業鏈下游的高端米制品以及多元化產品缺乏。全國稻米加工企業生產經營基本面仍處于初級加工階段,精深加工產品較少,產品附加值較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這是導致我國稻米加工業難以良性運行的重要內在原因。
從近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稻米市場中等級米制品和米粉、米線等傳統米制產品占所有大米產品的比重一直都處于99%以上,而市場需求較高、市場前景廣闊的蒸谷米、免淘洗米、營養強化米及高端米糠油等產品的市場份額非常少。從加工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轉變規律來看,大力發展高端米制品,延伸大米的加工產業鏈,豐富產品品種是稻米加工產業發展壯大、突破現有生存困局的必由之路。
過度加工和副產物利用不足并存
由于消費觀念的驅使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稻米企業對大米過度加工的現象日益嚴重。稻米的過度加工一方面導致出米率下降、能耗增加和品質降低,另一方面還引起食物浪費,影響口糧安全。
稻米過度加工對糧食安全的危害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導致稻谷資源的浪費。目前我國的稻谷加工業的平均出米率在63%左右,按照中等稻谷計算,每噸稻谷可生產0.75~0.77噸糙米,生產標二米0.6~0.65噸糙米,生產精制米(特等米)僅為0.55~0.60噸左右。出米率偏低導致碎米增多,可利用的稻谷資源減少,進而危及糧食安全。
二是導致營養成分的流失。稻米在追求過白、過細和過精的過程中,不斷增加加工流程,導致大米越加工越瘦,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營養元素被拋光去除。
三是導致能耗增加。稻米在過度加工過程中,采取的工藝流程和拋光次數增多,目前加工1噸大米需耗電50千瓦時,其中拋光程序則需10~25千瓦時左右,如果增加一次拋光,則每年多耗電5億千瓦時左右,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費。
稻谷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率偏低導致的糧食損失同樣需要不容忽視。根據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的統計,2014年我國糧食加工副產物1.8億多噸,其中米糠2042萬噸,稻殼4085萬噸,麥麩2178萬噸,玉米芯4000萬噸,玉米皮4112萬噸,糟類1800萬噸(酒糟1500萬噸,醋糟300萬噸),其中米糠、稻殼和米胚產量三項年均增長1.6%。
對糧食加工副產物的利用率進行統計表明,稻殼的綜合利用率最低,僅為不足5%,碎米為16%,米糠不足10%。發達國家稻米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率普遍達到90%以上,其中日本的米糠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即使欠發達的印度也達到了30%以上。
這五大困境也蘊含著巨大的產業機會。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正處在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階段,面臨著難得機遇,處在一個發展的黃金期。在稻米產業中,發展稻米產地初加工、推進精深加工,銷售上引進新業態新模式,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加工企業要大力發展專用米、糙米和米糠食品等新型營養健康產品,加快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大力發展系列化、優質化、方便化主食食品;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加大節能減排、節本降耗等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的研發示范推廣力度,逐步淘汰稻米加工業落后產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食品工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