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朱啟臻:鄉村體現的所有價值都與旅游密切相關

[ 作者:朱啟臻?中國旅游報記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1130 更新時間:2016-07-06 錄入:王惠敏 ]
    記者: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也出版了70年了,可人們對鄉村價值的理解和認識還很不深入。鄉土文化和鄉土知識在當今社會還有很大價值嗎?

朱啟臻:村落與城市社區有很多不同點。比如都是熟人,大家都是在這個村落里出生、長大的,甚至生老病死都在這里。熟人社會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將中國社會性質斷定為鄉土社會,而構成中國鄉土社會的基礎單位就是村落,從三家村到幾千戶的大村都有。中國悠久的農業文明和農耕歷史,造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鄉土社會,也造就了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形態的村落。

《鄉土中國》里談到了熟人社會的一系列特征,比如講誠信。如果不講誠信,很難在熟人社會里生存。再比如是“無訟”社會,人們有了糾紛一般不打官司,而是靠內部的協調機制、靠“禮制”來解決。此外,還有尊老愛幼、鄰里互助、敬畏自然等習慣或美德。農民一般不會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戰天斗地”等想法或做法,因為他們在生產過程中體會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明白人類要想生存,不是與自然抗衡而是要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道理。

在此過程中,鄉村中產生了很多生產智慧和生活智慧,也叫鄉土知識,比如抗旱、防蟲、治病的知識等。村里有人生病了,簡簡單單弄點草藥就能治好,諸如此類的知識非常豐富。久而久之,鄉村就積累起固有的文化,我們稱之為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土知識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即使在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在特定的條件下,很多鄉土知識具有等同甚至超過外來知識的價值。首先是因為人們更能夠理解、應用、掌握本土的實踐和技術;其次,鄉土知識是在利用當地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較少依賴外部支持,通常需要比外來知識少得多的資金投入便可解決問題。

但即使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并不意味著鄉土知識與現代科學知識具有同等地位,獲得了同樣命運。事實上,在現代科學知識面前,鄉土知識已處于邊緣,就如同在現代社會和都市社會面前,鄉土社會被邊緣化一樣。

我們現在所講的傳承、保護、發揚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只存在于鄉村,城市已經不具備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比如“孝文化”,城里人也孝敬父母,但這種文化是代際衰減的。

我曾經考察過日本的“孝文化”,日本的老年人已經不再指望兒女對自己的養老做什么貢獻,這樣一來社會養老的負擔就很重。有些文化、美德一旦丟失,再想恢復,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記者:鄉村與旅游之間的關系密切嗎?為什么?

朱啟臻:兩者的關系非常密切。鄉村體現的所有價值,都與旅游密切相關。

農業生產本身就是一個旅游項目。農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就是教育,通過農業勞動和農業體驗,可以讓孩子身心更健康。

農業、包括手工業的生產過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旅游資源。北京延慶柳溝的豆腐宴,最早就是請游客參與制作豆腐,很受游客歡迎。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專業化、社會化不是農業的本質。農業講究整體觀,注重全過程,小而全是一種美麗,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產生成就感、自豪感。這與工業生產完全不同,工業生產中每個人只負責一個工序,所以導致人的異化。

此外,鄉村風貌本身就是一種旅游資源,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村落和特色民居形態,對游客非常有吸引力。北京郊區曾有一個所謂的新農村,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非常出名,參觀學習、開會考察都喜歡安排在那里。農民都住別墅,家家都有車庫。

有一次我帶著一位日本學者去參觀,那位日本學者卻說,這個地方的價值不大,既無城市的繁華,也無鄉村的田園風光。我記住了這句話。現在看來,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許多地方出現的整齊劃一的鄉村住宅建筑,會吸引游客嗎?一定不會的,因為既沒有美學價值,也沒有文化內涵。鄉村的發展是自由的,有各種各樣的形態。現在人們開始去離城市更遠的地方尋找更野味的鄉村,就說明了鄉村的價值所在。

為了保護鄉村文化,現在許多古村落建起了鄉村博物館,但對于一般村落而言,發展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可能是更現實的途徑。在經濟發展與鄉村文化保護這對矛盾中,鄉村旅游和傳統手工業的振興,被認為是彌合二者的有效途徑。

在發展鄉村旅游這一視角下,我們看到傳統農業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契機和曙光。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后,游客絡繹不絕,其獨特的田魚文化、民俗文化、華僑文化等,有效帶動了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經濟上直接受益的當地農民,切實感受到繼續保持稻田養魚傳統和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鄉村旅游以鄉村為背景,以農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為核心對象。為了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保護與傳承鄉村文化中的作用,我認為特別需要重視三個問題:一是重視鄉村文化開發和旅游規劃決策的鄉村社區參與;二是要體現當地農民的旅游經營參與,農民的勞動生活過程就是旅游經營與服務過程,只有把兩種活動的目標統一起來,才能實現良性循環;三是重視游客的參與,鄉村旅游中的游客不僅是觀光者,還是鄉村文化的參與者。

鄉村旅游的設計,不是單純的農業生產設計,更不是單純的建筑設計,而是集農業、文化、民俗、村落和民居建設、景觀設計等為一體的綜合設計,需要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農學、生態學、建筑學、旅游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參與和策劃。

記者:現在的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朱啟臻:近幾年出現了兩個口號,“用發展工業的理念引領農業”、“用建設城市的思路改造鄉村”,我認為是非常錯誤的。其實鄉村建設比城市復雜得多,就像我們說的,鄉村有生產、生活、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是一個十分豐富又充滿智慧的體系。有人說過,鄉村就像一件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動任何一處都有可能動壞。很多地方在城鎮化進程中,還沒有弄明白鄉村有什么文化,就把鄉村文化消滅了。不要輕言改造鄉村,因為很有可能把一件工藝品改造得一錢不值。

現在的鄉村正在全面城鎮化,未來很麻煩的是鄉村也變成城市,造成的結果就是沒有人再從事農業。我們不能一味宣傳城市比鄉村好。實際上鄉村可以建設得比城市更舒適。在東北我考察過一個美麗鄉村,每一戶都有幾百畝地,有的有上千畝,那里的農業實現了規模化經營,農民已經是典型的現代職業農民,家家戶戶都住歐式小別墅,沒有圍墻,只有欄桿,院子里停放著拖拉機和農機具,可以養牛或馬,但農村的要素完整保留著,農民過著比都市人更幸福的生活。

農業不適合大規模的雇工生產,農業生產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自己給自己干”。只要是雇人干農活兒,就增加成本、增加風險。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往往對土地掠奪性使用,重視眼前的短期效益,而不考慮土地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因此這不是現代農業的方向。

根據鄉村農業生產價值的原理,我主張把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作為現代農業經營的基本方式,特別是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一片土地有多大,需要養多少頭豬以便施有機肥,這樣精確計算并按此去做的,只有農民。美國曾經實行的不可持續的農業模式,我們不要重復。

記者:但是我們看到的是,鄉村的衰落和消失好像是難以避免的。

朱啟臻:有些鄉村衰落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比如處在生態脆弱地區的、不適合人類生存、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鄉村。但有些鄉村的消失不是必然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干預的結果,這是需要避免的。

另外非常成問題的一點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在鼓勵或變向鼓勵人們離開鄉村、遠離農業,認為從事農業是沒出息的,造成人們即使想從事農業生產都不敢。種地和農業不應該被妖魔化。其實中國鄉村的自然衰敗過程本來沒有那么快,但各種力量加在一起形成一種合力,加速了鄉村的衰敗。

近些年,人們逐漸認識到鄉村價值,陸續有人返鄉創業,一些走出去的農民工也開始回來。人們發現,家鄉生活可能更舒適。這些人的返鄉,在為鄉村重新注入活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江浙一帶,還出現了“新鄉賢”組織,一些已經從鄉村走出去的官員、學者、媒體工作者、商人等,到了退休年齡或即將退休,在懷舊情懷之下愿意回到鄉村,當地出臺一些政策鼓勵他們回來,也讓衰敗的鄉村重新有了活力。就是說,鄉村的活力可以再造出來。

但總的來講,我們現在的政策在總的方向上還是加速鄉村衰敗的。我們的政策需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進行通盤、整體的設計,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鄉村有了活力,城市才有活力。

作者簡介:朱啟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三農”問題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國家和省部級有關“三農”問題研究課題20多項,發表論文和調查報告90余篇。主要論著有《中國農民社會心理研究》、《中國農民教育研究》、《農村社會學》、《農業社會學》、《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生存基礎——農業的社會學特性及政府責任》、《留住美麗鄉村》等。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并被相關政策采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旅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免费看 | 日本午夜两性视屏 | 久久婷婷综合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欧美aⅴ字幕 |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