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王思斌:農村反貧困的制度-能力整合模式

[ 作者:王思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10 錄入:實習編輯 ]

——兼論社會工作的參與作用

內容提要:面對全國性的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行動,總結農村扶貧開發的經驗,反思其教訓,建立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是必要的。這一模式要求,反貧困的制度(政策)安排和實施政策的行動是整合的,貧困群體的可行能力是整合的,扶貧制度(政策)與反貧困的可行能力也是整合的。按照這種模式,反貧困是參與各方協調的整體行動。社會工作在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關鍵詞:農村反貧困/脫貧攻堅/制度-能力整合模式/整合的可行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依靠政府的惠民政策和農民及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國嚴重的農村貧困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在未來五年內使現有的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本文將從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相結合的角度,對此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當前我國農村脫貧攻堅的任務與挑戰

反貧困是一項世界性任務,也是一個不斷挑戰政府和社會的價值及能力的難題。雖然國際上有一般的貧困概念,即主要把貧困看作是經濟匱乏、不能支持家庭基本生活的現象,但是各國各地對于貧困的界定還是有其國情、社情特征的,它與政府和社會對貧困現象的認識和解決貧困問題的能力有關。當前,面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我國政府的脫貧攻堅是以2009年的貧困線為標準,即脫貧基本上被賦予增加經濟收入的涵義,是在經濟上解決貧困群體的物質生活方面的困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反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農村貧困人口的規模也大大減少,但是真正解決貧困問題的難度卻在增加。這主要是因為:現存的農村貧困人口多數集中在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山區或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貧困群體自己走出貧困的能力比較差,或者家中有殘疾人,或者家庭成員的身體素質和文化技術素質較低,脆弱性明顯;還有就是過去30多年的扶貧開發戰略未能有效地惠及這一群體。此外,走向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發展下行、產業結構向高端轉化以及就業結構調整,都對農村反貧困、貧困群體擺脫貧困可能帶來某些不利影響。總體來說,農村貧困群體不能有效脫貧,既有自然條件方面的原因,也有扶貧開發政策方面的問題,還與貧困群體自身素質、及經濟發展形勢有關。

為徹底解決貧困群體的基本民生問題,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承諾,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決定》指出要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以精準扶貧為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規舉措,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多規劃銜接、多部門協調、打贏脫貧攻堅戰①。但是在實踐上怎樣能更有效地達致目標,仍有一些需要討論和具體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先簡略地回顧以往我國農村反貧困的經驗教訓,然后再提出本文的看法。

二、我國農村反貧困的經驗與不足

1.我國農村反貧困的基本經驗

我國農村反貧困最有成就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農村實行改革開放的經濟社會政策取得的成果。這是一個解放農民被束縛的生產力、讓農民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帶來更多經濟收入的經濟社會空間。正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經濟社會政策為農民提供了自主經營的合法性,這種政策為農民發揮其既有的、或經過自我學習而獲得能力的發揮創造了機會。在這種經濟社會背景下,農民普遍獲利,農村的經濟狀況獲得巨大改觀,數億農民走出貧困。應該說,我國農村反貧困的成功,不是實施某項社會政策的結果,而是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非農化以及農民進城務工等經濟社會行動所達致的,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是農民走出貧困的條件。從本質上來說,在如此廣闊的范圍內,實現如此大規模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是相對寬松的經濟社會政策和農民較強的經濟獲利能力結合的結果②。這幾乎是一個真正的“帕累托改變”。

1994年后,我國開始實施《國家八七脫貧攻堅計劃》。該計劃強調政府的財政支持作用和政府的政治資源功能,在政府的整體部署下,運用行政的動員能力,調動政府和社會的資源,責任明確地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國家在行動目標上,主要以促進貧困農村的經濟發展為核心,同時注重提高農民的能力。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8000萬降為2000年底的2800萬。總體上來說,我國上世紀90年代扶貧開發計劃取得的突出成就是開放的經濟政策、公共財政的支持和社會力量支持的結果,也是貧困群體自我努力的結果。

2.農村扶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然而,在農村扶貧開發中也存在著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主要包括:在貧困地區的選擇認定上比較“粗放”而且多年不變,產生了宏觀政治上的“公平”和微觀實踐上的不公平問題;一度看好的扶貧開發政策——如企業加農戶、涓滴效應在實施中出現偏離,扶富不扶貧的現象突出;一村一品策略在國際、國內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受政績主義的影響,一些地方的扶貧效果表面化,扶貧效果不可持續;貧困人口依然缺乏足夠的擺脫貧困的內在能力,他們更多地是靠外出務工解決經濟上的貧困問題,但這又衍生出復雜的留守問題。

綜合地看,農村扶貧開發中存在的不盡如人意的問題,除了貧困地區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貧困人口素質較低之外,有如下體制機制即政策方面的因素不可忽視:第一,扶貧開發政策及其實施缺乏整體性和協調性,自上而下的責任狀和責任單位的“政績”意識使其關注自己的扶貧目標,而對扶貧對象的總體脫貧狀態關心不夠;第二,責任單位的政績意識激勵人們去追求既定時間內的脫貧“達標”,存在一定的短期行為;第三,包片包村的扶貧人員(其中一些是不斷輪換的干部)沒能有效地利用外部信息和市場資源,使貧困人口受惠;第四,沒有培育起貧困群體有效發展生產、參與市場交換和競爭的能力;第五,貧困農村缺乏強有力的、帶領貧困群體發展并得到農民認可的鄉村組織,村級組織渙散無力是農村貧困狀況得不到緩解的不可忽視的內在原因。

現存的農村貧困現象是十分復雜的,正是因此,《決定》提出了兩種精準脫貧策略:一是面對5000萬貧困人口的大扶貧開發,包括發展特色產業、勞務輸出、教育脫貧等;二是社會保障政策兜底③。“精準扶貧”提出了更切合實際的脫貧策略,它的認真而有效的實施會產生積極的脫貧效果。但是,面對過往扶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已開始的脫貧攻堅行動中出現的某些苗頭,如一些地方在“包村”扶貧中已經熟練地操起“政績競賽”的法器④,筆者認為有必要從制度-能力整合的角度對脫貧攻堅進行分析。

三、脫貧攻堅的制度-能力整合模式

1.脫貧攻堅需要整合的制度(政策)

脫貧攻堅面對的是當下農村最貧困的群體,這一群體在貧困上的“頑固性”說明他們的脫貧必須用超常規措施來解決。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超常規會有很多含義,包括更有力地動用政府的財力和政治資源,運用更有約束力的手段要求扶貧責任單位如期達致脫貧目標,也包括運用更多的政策手段去推動和催化扶貧過程。從以往扶貧工作的成績和問題來看,筆者認為還需要強調扶貧制度(政策)上的整合。所謂扶貧制度(政策)上的整合是指不同扶貧責任主體的扶貧理念與政策、扶貧計劃與措施的整合,是面對同一扶貧對象的各責任主體在扶貧行動上的相互協調和配合。

我們從以往扶貧實踐中可以發現“多龍治水”的現象。基于責任的明確性考慮,一個地區的脫貧任務分別由不同的職能部門去承擔,各責任主體之間相互分割,最后出現扶貧在進程上、結果上不協調的現象,并影響到扶貧的整體效果。這種現象在不同部門進入同一貧困地區和同一部門的下屬部門面對同一貧困群體時都可能出現。因為扶貧的責任分工需要任務的相對清晰,加之各扶貧責任主體的優勢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出現各責任主體分別關心自己的任務和政績,他們在具體政策措施上思路不協調、做法不協調、進度不協調,從而出現扶貧行動總體不協調現象。各責任主體“各行其是”,嚴重時會導致扶貧的目標偏離。美國20世紀50-60年代的“偉大社會”運動中就發生了這種現象,國家的“向貧困宣戰”因為各參與部門各有所好、各行其是而歸于失敗⑤。我國的農村扶貧開發中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在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必須強化扶貧制度(政策)層面的整合。扶貧制度(政策)層面的整合有如下幾個特點:(1)目標的整合。面對同一貧困對象的各項政策不是互相沖突的、自立的,而是整合的,它們是朝向脫貧的整體目標的。(2)措施的整合。各政策的執行者對整個政策和分政策的理解是準確的,他們理解各個政策和措施之間的相依關系。(3)過程的協調。政策在執行過程是無偏的,被實施的政策和措施在整個過程上是相互協調的。(4)參與者行動的協同。相關各方在反貧困計劃下協調行動,甚至在必須對扶貧計劃進行調整時,參與各方在理念和行動上也是協調的。(5)過程目標與結果目標一致。各項政策的實施必須顧及到它的直接效果和衍生效果,它既有效地促進脫貧目標的實現,也盡量避免產生一些負面效應。

毫無疑問,要完全做到制度(政策)的整合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一項有較長時間跨度、又有多方參與的政策體系的有效實施需要多重前提條件⑥。我國許多農村扶貧開發計劃還缺乏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更不用說脫貧攻堅還會受到變化著的市場經濟的影響。當然這絕不意味著,脫貧攻堅不需要這些相關政策、扶貧各方行動的相互協調。恰恰相反,有效的脫貧攻堅必須探索制度(政策)整合的體制機制。實際上,這里需要相關各方及時而有效的溝通、協調和協同機制。脫貧是協調性的集體行動,包括上下級、外來扶貧者與當地政府、政府和社會力量與貧困群體,以及扶貧各方的整體性活動。可以發現,任何復雜和真正有效的反貧困活動,都不是單方行動或各方分離的行動,而是相關各方在共識下協調努力的結果。

2.脫貧攻堅需要整合的可行能力

脫貧攻堅不但需要整合的制度和政策,也需要有整合的行動能力。阿瑪蒂亞·森在論及反貧困時使用了“可行能力”(capability)的概念。他指出,一個人的可行能力是此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的組合。功能性活動是指一個人認為值得去做或達到目的的各種事情和狀態⑦。或者說,可行能力是一個人實現自己認為有價值目標的、可以發揮作用的機會和內在能力。他還用“可行能力貧困”和“可行能力剝奪”來解釋貧困現象⑧,這對我國的反貧困事業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對于貧困群體來說,可行能力指的是他們所具有的、能夠在走出貧困中發揮作用的各種條件、機會和內在素質。鑒于我國反貧困,特別是脫貧攻堅中貧困群體的可行能力缺乏和各種潛在能力分割的現象,本文提出整合的可行能力的概念。所謂整合的可行能力指的是貧困群體所擁有的、并能在走出貧困中發揮實際作用的、相互整合的各種政策、條件以及自己的內在能力的組合。這一概念與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的不同之處是強調了各種條件和能力的整合性,而這種整合的可行能力是以實現脫貧特別是永續脫貧為目的的。

之所以提出整合的可行能力的概念是基于反貧困過程中存在外部條件的分離和內在能力的沖突等現象。反貧困外部條件的分離,不但指上面所說的制度和政策的碎片化、分立性,而且指扶貧責任主體在提高貧困群體能力方面的非有效性。內在能力的沖突則是指貧困群體在處理自己有價值目標的行動時的矛盾狀態。

關于扶貧政策的碎片化、分立性問題,前面我們已經做了基本的闡述,下面對扶貧者在提高貧困群體能力方面的非有效性問題以及貧困群體自己行動的矛盾做一些說明。扶貧者與扶貧對象的關系一直是扶貧領域的基本問題。在扶貧者自認為是主體而把貧困群體當作對象的情況下,扶貧常常被看作扶貧者的使動過程或恩賜行為。在他們看來,貧困者是無能力的,扶貧是扶貧者改變貧困者的生存環境及行為的活動。扶貧計劃和改變貧困群體的生存狀態是扶貧者做出的,扶貧者可以自以為是。在這方面,政府在促進城市下崗再就業活動中的做法相當典型,因為政府對下崗者的某些“培訓”基本是無用的⑨。在農村扶貧開發過程中也有類似現象,有些外來的扶貧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政績、為了標榜自己而實施某些“面子工程”,而這些項目對于當地貧困群體脫貧幾乎是沒有現實意義的。這也就是說,外來扶貧者沒有真正增強貧困群體的能力,這也說明,這些扶貧者缺乏真正幫助貧困群體脫貧的能力。要真正有效地幫助貧困群體有效脫貧,就要增加貧困群體的可行能力,就要求扶貧者站在貧困群體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思考脫貧問題,同時要從可行性角度看待應如何增強貧困群體的能力。這里需要扶貧者從貧困群體的現有能力,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經濟與社會環境,扶貧開發的經濟社會政策,以及從這些因素的變動角度去分析和確定需要增強貧困群體的哪些能力,這里反映了有效脫貧的整體性特征。

從貧困群體的角度看,整合的可行能力也是必要的。現代反貧困理論都把貧困群體置于主體地位,這是正確的。貧困群體具有哪些可行能力,貧困群體自己是清楚的,有時又是不清楚的。在熟悉的生產生活領域中,貧困群體對自己可行能力的認知是清楚的;面對開放和變化的外部經濟社會環境,他們對自己的可行能力的認知可能是模糊的。在未來五年的脫貧攻堅過程中,扶貧者既要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性,又要把他們看作幫助對象;扶貧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尸位素餐。對于貧困群體來說,既著眼于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把眼前利益與長遠的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這里反映了貧困群體的眼光和能力,同樣需要從整體性的角度看待問題。把貧困群體的現有能力與發展起來的能力聯系起來考慮,就是貧困群體可行能力的整合。

3.制度-能力整合模式的特征

上面我們把制度(政策)的整合與扶貧者、貧困群體的可行能力聯系起來,是要說明對于扶貧開發來說,政策和行動、扶貧者與貧困群體、眼下需要解決的問題與脫貧的持續性、反貧困系統的當下能力及其發展是應該聯系在一起來考慮的,這就是反貧困的制度-能力整合模式。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強調反貧困的整體性。反貧困是包括扶貧各方和貧困群體共同努力的活動,這是由貧困現象的綜合性、貧困的頑固性所決定的,也是由反貧困行動的效率、效果要求決定的。第二,制度(政策)系統及其實施的協調性。對于大規模的反貧困行動來說,政策理念與反貧困措施的一致性、各分政策之間的協調性至關重要,它影響著反貧困行動的整體效果。第三,反貧困政策的可行性。反貧困政策需要相關各方包括貧困群體的共同實施,可行的反貧困政策措施要求外來扶貧者能切實站在貧困群體處境的角度確定具體政策和措施并加以實施,其中要考慮到扶貧對象的意愿和參與能力,使政策確實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換句話說,這些政策是可行政策。第四,強調貧困群體為本及其能力發展。貧困群體是反貧困的主體,在脫貧攻堅中也是如此。必須激發他們參與脫貧的積極性和能力,尊重他們的看法,發展他們的可行能力。第五,強調可行政策與貧困群體可行能力的相互影響。真正有效的扶貧政策要充分考慮扶貧者的資源和政策實施能力包括動員扶貧對象積極參與脫貧活動的能力,這里包括對貧困群體處境、觀念、能力的理解。同樣,貧困群體參與脫貧的能力既包括他們現有的、也包括他們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增加的能力。要努力把外在性的扶貧政策變為貧困群體內在能力和可行能力。第六,扶貧的任務視點與發展視角的結合。扶貧和脫貧攻堅都有其時間要求,對于扶貧責任人來說是要按時完成扶貧任務。但是真正有效的脫貧看得還要遠一些,即要使這種扶貧效果具有可持續性。對于貧困群體來說,這種可持續性來自于他們可行能力的增強,是改善了的生存環境與提高了的生存能力的結合。這就是反貧困的任務目標與發展目標的結合。

從上面的歸納我們可以看出,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實際上是發展模式,也是反貧困的治理模式,在實施扶貧政策時將治理理念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⑩。很明顯,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具有某種理想色彩,但是面對以往扶貧開發中存在的“政績”觀、任務觀、成效不足,這種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是有現實合理性的。同時我們也會理解,這種反貧困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適用于社會保障政策兜底的反貧困行動。

四、制度-能力整合模式的建構及社會工作在其中的作用

1.制度-能力整合模式的建構 我們認為,制度-能力整合模式的構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對脫貧攻堅政策和行動的總體性理解和設計。制度-能力整合模式的核心是具有同一反貧困任務的責任者的共識和協同行動。首先是關于貧困和脫貧的共識:什么是脫貧,它包括哪些具體內容,穩定脫貧與發展是什么關系,在反貧困過程中各方怎樣既有分工又互相協同。在對這些問題具有共識的基礎上形成整體的反貧困行動計劃,各分項目計劃和措施之間要有協調性。當然這不排除在扶貧環境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扶貧計劃和措施的必要調整。從反貧困的組織形態上來說,就是要形成脫貧攻堅團隊。

(2)站在貧困群體現有能力和可發展能力的角度處理現實問題。外來扶貧者常常有很好的理論和理念,這是他們學習上級政策精神或外地反貧困經驗的結果。但是,某一地區、某一項反貧困必然以當時當地貧困群體的生存狀況為基礎。因此,要真正理貧困群體的多重困境,理解他們的現有能力,在反貧困進程中了解他們可行能力的發展,做到扶貧政策和措施與貧困群體能力的良好結合,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以解決反貧困是誰的發展和需要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走出經濟增長但貧困群體卻喪失了主體性的誤區。

(3)扶貧者優勢與貧困群體優勢的有機結合。有效脫貧需要各方的良好協調和相互配合,需要發揮多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并不是一般地強調參與者發揮各自優勢,而是在整體活動的視角下看待各方優勢的發揮。扶貧者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信息優勢是寶貴的,但是這些必須與貧困對象的可行能力相銜接。貧困群體對自身能力和優勢的理解,對當地生態環境和經濟資源的理解,是扶貧政策和措施得以實施的基礎。因此,要在扶貧的不同階段對具體的脫貧活動做SWOT分析。

(4)經濟上脫貧與貧困群體的發展相結合。對任何反貧困行動來說,貧困群體增加經濟收入都是重要的或是第一位的,經濟收入的增加、物質上的獲得感可以提高貧困群體的積極性,并能激勵各方進一步推進反貧困行動。這里不可忽略的是要通過經濟狀況的改善促進貧困群體的發展,即獲得新的、更加有效的應對貧困、走出貧困的能力,這樣才有利于脫貧的持續性。《決定》強調扶貧扶智清楚地表明了這一思想。

可以發現,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是面對現實的、理性的反貧困行動系統的建構過程,是各參與方相互了解、深入溝通、在共識下協調努力的過程。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是實踐的,與之相伴隨的是反貧困行動的理性、有效性、精準性和反貧困效果的可持續性。

2.社會工作在制度-能力整合模式建構中的作用 與一般的自上而下的、完成任務式的扶貧相比,制度-能力整合模式突出了反貧困系統的整體理性,增加了扶貧活動的精準性和效果的可持續性。我們已經發現,這一模式的實現不只是扶貧的物質資源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各方關系、溝通、協調方面的問題,是包括貧困群體在內的反貧困各方的可行能力及其整合的問題。在制度-能力整合模式的建構及發揮作用的過程中,社會工作可以扮演如下積極角色。

(1)通過參與反貧困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促進反貧困行動的有效開展。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的反貧困項目中,社會工作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源自于社會工作幫助貧困群體的職業本質,源自于其關注和尊重服務對象服務精神,也源自于社會工作者善于同各參與方溝通并建立良好支持性關系的能力。依靠這些特點,社會工作者參與反貧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將有助于反貧困系統的建立和有效運行。制度-能力整合模式的關鍵之一是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社會工作者善于鏈接資源的優勢有助于這一工具性目標的達成。

(2)社會工作有助于扶貧對象對新項目的接受和參與。大型的反貧困項目不但給貧困地區帶來可觀的物質資源,而且會帶來一些新的理念。這些項目的實施和計劃的實現需要扶貧對象的參與配合。但是,一般而言由于貧困群體常年陷入貧困,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常常存在問題。在我國的扶貧實踐中,不乏外來扶貧者(特別是政府部門)“強勢扶貧”現象的發生。實際上這不利于形成反貧困總體效果。社會工作者參與反貧困行動有助于了解貧困群體的真實處境和想法,通過細致的工作促進他們對反貧困行動的理解,同時也促進外來扶貧者對貧困群體的真正理解,并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理解,進而促進整個反貧困行動的開展。

(3)激發貧困群體的積極性和發展,擴大脫貧效果。社會工作強調扶貧對象的主體性,在面對困境現實的同時,善于重視服務對象的優勢視角(11)。這與把扶貧對象當作沒有能力的救助對象的扶貧方式有重大區別,而后者是我國的扶貧開發中常常出現的。反貧困需要客觀地、能動地看待問題,要善于發現貧困群體的長處和希望改變的內在動力,把阻力轉變為動力,社會工作在這方面具有專業優勢。在參與扶貧的過程中,社會工作不但著眼于經濟上脫貧的目標,還關注貧困群體的能力發展,這將有利于脫貧效果的穩定與可持續。

在國際上,社會工作者參與反貧困是一種慣常做法,是社會工作在反貧困行動中扮演的積極角色使然(12)。由于我國社會工作者制度性地參與反貧困行動經驗不足,因此《決定》指出要“積極借鑒國際先進減貧理念與經驗”,“實施扶貧志愿者行動計劃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貧困地區計劃”,這為社會工作制度性地參與扶貧開發創造了條件。社會工作者參與扶貧開發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包括向政府官員及社會力量宣傳以貧困群體為本的理念,了解貧困群體的真實需要和社區資源,開展扶貧方案的預評估,鏈接各方資源、形成反貧困合力,促進貧困群體的能力發展,等等。如此我國社會工作參與扶貧開發必將會豐富國際反貧困的經驗。

脫貧攻堅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二次大規模的反貧困行動。《決定》為這一反貧困行動的開展指出了方向,已經增強的國力、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也將促進這一行動頗有聲勢地展開。過去的扶貧開發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以往反貧困中存在的政績主義、短期行為也可能再現并對新的反貧困行動帶來不利影響。我們發現,一些省份已經宣稱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全部脫貧的計劃,有的地方也出現嚴重損害政府工作人員利益去籌集扶貧資金的現象,脫貧的“政績化”、行政化現象已經出現。這些現象應該引起人們的思考,而建構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正是這種思考的組成部分。面對使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宏觀目標,既需要磅礴的氣勢,也需要科學設計的具體行動。我們期望這一行動能較好地實現脫貧目標,同時為我國反貧困事業的制度建設提供新的經驗,在扶貧開發理論上有所創新,希望制度-能力整合的反貧困模式在這方面有所啟發。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人民網,2015年12月8日。

②王思斌:《市場-社會轉型中我國社會政策的制度性發展》,《澳門理工學報》2016年第1期。

③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人民網,2015年12月8日。

④王文龍:《政績競賽、合法傷害權與炫耀性尋租——對中國當前“包村”運動的思考》,《吉首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⑤王慶安:《“偉大社會”改革》,[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138頁。

⑥邁克·希爾、彼特·休普:《執行公共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70-71頁。

⑦⑧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頁,第88-92頁。

⑨李永新、王思斌:《失業人員再就業服務的“任務中心模式”》,載王思斌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2頁。

⑩邁克·希爾、彼特·休普:《執行公共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62-265頁。

(11)Saleebey,D.:《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7頁。

(12)詹姆斯·米奇利:《社會發展》,[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136頁。

作者簡介:王思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林護榮譽研究員。北京 100871

標題注釋: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制度和模式研究”(項目號:09JZD0026)階段性成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网址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 |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午夜福利100在线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