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李暉:以農民培訓助力脫貧攻堅的探索與思考

[ 作者:李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23 錄入:王惠敏 ]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湖南省永州市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和貧困群眾的內在需要,把就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精準扶貧的突破口,開展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黨建+產業技術扶貧”大規模專題培訓,以培訓促就業創業、以就業創業促脫貧,探索了一條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從“輸血”到“造血”的產業技術扶貧新路子,根治“貧根”效果明顯。

一、問計脫貧攻堅

永州市是傳統的農業人口大市,有2個國家級貧困縣和3個省級貧困縣。近年來,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貧困人口從68萬余人減少到31萬余人,但有的“虛脫病灶”還未根治,有的脫貧基礎還不牢固,剩下的貧困人口則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為找到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2017年永州市啟動“三走遍三簽字”和“萬名干部下基層,精準幫扶解難題”活動,努力摸實情、尋貧根、謀良策。

從基層黨員和群眾普遍反映看:第一,脫貧攻堅中最難的是拔“貧根”。有的干部把脫貧攻堅當作“任務”來完成,當作“迎檢”來應付,熱衷于“輸血脫貧”,哪怕是由地方財政兜底也在所不惜,往往“今年才脫貧,來年又返貧”。有的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意識不強,仍存在“哭窮要帽”“等靠要”“相互攀比”等思想,“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有的貧困戶把脫貧當成是黨委政府的事、干部的事,缺乏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第二,脫貧攻堅中最憂的是返貧。許多黨員群眾反映,這幾年從上到下投入這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才實現脫貧目標,擔心脫貧后惠民惠農政策會不會縮水,駐村幫扶隊員會不會撤走,關愛基層導向會不會打折;將來這些政策、資金、項目如果沒有了,返貧的可能性很大。第三,脫貧攻堅中最盼的是學技術。調研中發現,真正的貧困群眾,大部分都是自身發展能力比較弱,沒有技術、沒有門路。單純的送錢送物只能解一時之困,不能脫一世之貧,而凡是有一技之長的,脫貧就有基礎、可持續。許多村黨支部書記也反映,農村脫貧的關鍵是產業扶貧,產業扶貧的關鍵是技術支撐,而目前有限的扶貧資金和項目往往分散使用,不能聚焦發力,精準扶貧達不到預期效果。

2017年5月,永州市決定啟動農村人才培訓戰略,以產業技術扶貧培訓為突破口,創建永州市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培訓中心,搭建全市統一的實用技術培訓平臺,大規模開展“黨建+產業技術扶貧”免費專題培訓,以此帶動脫貧攻堅、撬動鄉村振興。

二、思路和舉措

脫貧攻堅來不得半點馬虎,也來不得半點應付。為讓學員盡快學到真本領,我們堅持改革引領、創新培訓模式,實現了從外延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的轉變,具體體現為“六個轉向”。

一是培訓規劃從碎片化轉向系統化。以往針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大多由各個部門、各個層級分塊分層組織,培訓時間較短,淺嘗輒止、蜻蜓點水,解不了渴,培訓內容則五花八門,缺乏系統設計。永州市由市委牽頭進行頂層設計,整合涉農部門、財政、黨校、扶貧、組織等職能部門資源,以永州工貿學校為載體,創建永州市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培訓中心,并積極爭取農業部支持,探索院地合作模式,創建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實踐教研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和中心”),實行統一調配培訓資源、統一安排參訓學員、統一設計培訓內容、統一進行培訓管理,發揮了培訓的整體效應。

二是培訓理念從虛對虛轉向實打實。傳統的農民教育培訓普遍存在兩種應付思想:農民把培訓當作“待遇”來對待,“學習學習、休息休息、聯系聯系”,往往學非所盼、聽而無趣;組織把培訓當作“任務”來完成,課程內容容易脫離實際,教而不專、學而難用。“基地和中心”以需求引導供給,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開設了現代養殖、現代種植、農村電商3個大專業,大專業下細分20多個小專業,組織編印了3本專題教材,采取“農民點單、財政買單”的方式,由農民自主選學參訓專業,變大水漫灌、走馬觀花為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訓的積極性。

三是培訓對象從廣撒網轉向有重點。過去在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時,大多偏向于培訓對象全覆蓋,恨不得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把所有的農民輪訓一遍,把所有的知識點傳授一遍,廣撒“胡椒面”、下“毛毛雨”,客觀上導致學得不深、學得不專,學了用不上、不好用。為提高培訓質量,我們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把培訓對象聚焦為有發展潛力、有創業基礎的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特別是把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作為重點。每年開辦20余期培訓班,每期培訓10天,每期安排學員500名左右,計劃用5年時間免費培訓5萬名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培訓期間實現全封閉管理,早、中、晚全天候上課,課程容量相當于一般培訓的15天。通過有重點、高強度的培訓,培養出一批農村實用人才“火種”,帶動影響一大批,點亮產業脫貧新天地。

四是培訓方式從課堂學轉向現場教。傳統的農民教育培訓,大多時間花在課堂學、書本學上,教學“念經式”,農民往往“坐不住、聽不懂、學不進”。為增強“眼見為實”的效果,我們堅持“怎樣方便農民學,就怎樣教”,堅持實踐為主,突出現場互動式教學,從全市范圍內的脫貧攻堅示范點、種養加基地、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中精選29個單位作為現場教學點,統一授牌管理,把培訓課堂設在“田間地頭”“基地公司”中,真正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學,讓學員參與進來,讓課堂活躍起來。我們還特聘了一批各領域的行家里手擔任兼職授課教師。這些來自一線的內行人既有歷經坎坷的創業勵志故事,又有千錘百煉的實用技術,講授鮮活、接地氣,很快讓學員們開闊了眼界、樹立了信心、掌握了真本領。

五是培訓環節從單打一轉向全鏈條。以往的培訓往往“一訓了之”,對培訓有沒有效果、效果如何往往不聞不問。為讓學員學而能用、學而活用,我們堅持抓好學用結合、跟蹤服務,力求把培訓效果轉化為脫貧成果。融合資源強服務。市委組織部切實履行好牽頭抓總、組織協調職責,市縣兩級財政、人社、教育、發改、農業、扶貧、科技等部門,結合自身職能從政策、經費、人才等方面給予重視、關心和支持。搭建平臺推服務。把培訓班作為學員之間、學員與種養大戶之間、學員與教師之間學習交流的平臺,做到資源互享、信息互通、經驗互學。 安排專人優服務。每個班都配備1名助教,對每名學員結業后的學以致用情況進行全程跟蹤,通過建立網絡學堂、組織教師定期回訪、安排現場指導、創建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提供技術服務,及時實地會診,打造永久的“流動學堂”,解決學員“訓后之憂”。

六是培訓成果從單向度轉向多維度。過去農民教育培訓的目標和效果都比較單一,缺乏疊加效應。我們在開展專題培訓時,既注重提高農民致富帶富能力,又注重培育農村后備人才。一方面,培訓既教授技能,又啟發思想、開拓眼界、激發動能,一批又一批的參訓學員通過培訓學到了技術,“能人帶動、大戶帶動、產業帶動”的蝴蝶效應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我們著力把優秀青年農民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干部、把優秀村干部培養成村黨組織書記,使培訓班成為培養農村后備人才的“搖籃”,為村干部隊伍建設拓寬了活水源頭。在2017年的村(社區)“兩委”換屆中,參加培訓的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有345名經過換屆選舉新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67名成為新一屆村(社區)黨組織書記。

三、啟示與思考

我們從源頭“把脈會診”,逐步探索出一條產業技術扶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路子,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村民不再攀比“戴窮帽”“念窮經”,一致評價免費技能培訓是最大的政策紅利,最實惠也最公平。全國產業精準扶貧現場觀摩會、全省產業技術扶貧現場推進會、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先后在永州市召開。實踐證明,開展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黨建+產業技術扶貧”專題培訓,既能實現快速脫貧,又能有效防止返貧,是從源頭上拔掉“貧根”的有益探索。

突出黨建引領,夯實執政基礎。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是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農村黨員老齡化和農村干部青黃不接的現象也日益凸顯。我們堅持站在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的高度設計、實施和評價培訓,把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的意識、加強黨的建設貫穿到培訓全過程,既用技能培訓來增強貧困農民的“造血功能”,又上黨課、講黨話,以班次為單位設立臨時黨支部,過好黨內政治生活,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新一代青年農民的頭腦,全面提升農村黨員、青年農民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技文化素質、道德素質、法治素質等方方面面。在培訓內容設計上,開設農村政策解讀、基層黨建實務、農村治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公共課程,把扶貧、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提高學員致富帶富能力和農村綜合治理能力,為村干部隊伍建設播種育苗。通過培訓,把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率先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其引領鄉風文明、建設美麗鄉村。

突出精準理念,務求實用實效。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的文化程度、接受心理、語言風格、實際需求和機關黨員干部不一樣,必須著眼實用、實效改革創新。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堅持按需培訓,“缺什么補什么,用什么教什么”,培訓內容以農村創新創業為導向,側重實用技術教學培訓,輔以政策解讀。在師資配備上,堅持“土洋結合”,請專家講專業,以永州工貿學校專業課教師為主、本土高校科研院所農學專家為輔,把大型農業生產基地的行家里手聘請為客座教授,同時還將全國知名農學專家納入“專家庫”。在培訓管理上,堅持嚴格規范,為每名學員建立文字和圖片檔案,將學員的基本情況、培訓情況、創業情況全程記錄存檔,引導學員樹立勤學、常學、終身學習的理念,做到邊生產、邊學習、邊提升,并加強跟蹤問效,通過大數據分析,不斷改進培訓方式,優化培訓內容。

抓住重點人群,培育脫貧“火種”。大量事實表明,一般化的幫扶是不可持續的,不加區分地搞平均主義是不科學的。我們把農村黨組織書記、有一定發展基礎的種養大戶作為培訓的重點對象,用這批“火種”燎原脫貧攻堅主戰場。截至目前,“基地和中心”共舉辦培訓班21期,培訓10107人,帶動周邊群眾4萬余人脫貧致富,實現產業增收3.6億余元,形成了“培養一名學員,帶動一個家庭;培養一名能人,帶活一項產業;培養一名黨員,帶富一方山水”的效應。把“基地和中心”打造成黨在基層戰斗堡壘的“新兵營”和“兵工廠”,培育一批新型農民、現代農民和職業農民,發揮好示范帶動效應,牽住了脫貧攻堅的“牛鼻子”。

實踐證明,以培訓促就業創業、以就業創業促脫貧的路子走對了,我們將繼續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早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永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黨建研究》2018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国国产激情一区 | 亚洲成年网站青青草原 |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午夜性刺激在线看免费y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