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陶通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湄潭縣探索

[ 作者:陶通艾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1-15 錄入:易永喆 ]

 2019年10月,農業農村部批復湄潭縣農村改革試驗區拓展“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改革試點”試驗。一年多來,湄潭縣在組織、政策、產業、規劃、治理、人才等方面,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好組織銜接,健全領導體系

組織銜接是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核心。一是健全領導體系。湄潭縣在2018年宣布退出貧困縣后,以脫貧攻堅指揮體系為基礎,按照“人員不換、頻道不改、力度不減”原則,組建了縣委農村工作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在原縣、鎮(街道)、村脫貧攻堅指揮部門的基礎上,分別建立縣、鎮(街道)、村鄉村振興指揮部門,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組織領導體制機制工作的有機結合,強化縣鎮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責任與保障。二是建立工作機制。對脫貧攻堅中行之有效的做法進行梳理、完善和提升,將推進脫貧攻堅一整套有效的組織協調、項目統籌、資金整合等工作機制有機轉化運用到鄉村振興工作中,建立縣領導干部和縣直單位定點聯系鄉村振興制度,健全鄉村振興統籌協調機制,確保短期注重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一起抓,長期注重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與鄉村振興協調統籌推進。

二、抓好政策銜接,健全支持體系

政策支持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落腳點。一是建立防貧監測機制。制定《湄潭縣脫貧攻堅鞏固提升防貧監測預警幫扶工作方案》,實現對不穩定脫貧戶、高風險脫貧戶、貧困邊緣戶等群體的動態監測,做到分類施策,確保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防止發生新的貧困。二是提升兜底保障水平。研究出臺《湄潭縣城鄉居民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試行)》,明確了低收入家庭認定的原則、家庭收入和家庭財產的核定、認定的范圍及標準、認定的程序、監督管理等,將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當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兩倍的認定為低收入家庭,把符合條件的特殊群眾全部納入保障范圍。三是拓展政策惠及范圍。研究出臺《湄潭縣財政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要繼續加大投入,在一定期限內整合涉農資金和扶貧資金,統籌用于解決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支持脫貧戶和非貧困戶聯動發展產業、實現就業。脫貧攻堅期間所形成的資產由實施主體移交給村集體經營管理。財政資金股權協議存續期滿后,對有繼續使用財政資金需求的主體,可以向資金來源部門申請股權展期,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政策拓展,將在脫貧攻堅中增強貧困戶發展能力的政策舉措,轉變為能夠幫助廣大農戶參與鄉村振興并分享鄉村紅利的政策安排。四是發揮金融引導協同作用。研究出臺《湄潭縣金融創新服務鄉村振興方案》,統籌兼顧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短期和中長期效益,創新開展“股權貸”“設施貸”“林權貸”“茶園貸”業務和信貸產品,拓展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業務,使鄉村振興戰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抓好產業銜接,健全產銷體系

產業發展是支撐長效脫貧的關鍵,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一是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湄潭縣因地制宜編制了《湄潭縣特色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1農村產業革命6個特色產業發展推進工作方案》等,確立了在持續抓好茶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選擇經濟效益高、生產周期短的“優質稻+”、辣椒、蔬菜等產業進行季節輪作,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土地產出率。二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組建了茶葉、優質稻、辣椒、果蔬、林業、生態畜牧業等6個產業發展幫扶專班,由縣領導領銜推進。全縣29個壩區全部實行“一壩一長”的“壩長制”,37名縣級領導分別領銜一個壩區擔任“壩長”,選派105名農業技術干部定點指導。目前已建成生態茶園60萬畝、“優質稻+”14萬畝、精品水果10萬畝、蔬菜20萬畝、辣椒16.5萬畝。三是提升組織化程度。邀請“土專家”“田秀才”通過深入田間地頭廣泛開展農業技術講習,著力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通過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與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全縣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9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45個,家庭農場60家。四是做好三產融合。針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低收入人口,整合產業發展、就業服務、技能培訓、創新創業、金融支農等政策,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業服務業等多產業、多業態,實現“種養加工一體,一二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突出系統集成。五是精準產銷對接。重點完善農業農村部定點市場、國家商務部定點出口市場——中國茶城的功能,發揮產區農產品銷售平臺作用,設立貴州遵義茶葉交易中心,拓展農民就業創業空間,促進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創新“電子商務進農村”“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直播帶貨”等產銷對接機制,強化農產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銷。積極組織開展產銷推介活動,與大型企業簽訂銷售訂單合同,同大型超市等建立穩定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引導企業開展外貿出口業務,積極推動茶葉高質量發展。

四、抓好規劃銜接,健全服務體系

科學規劃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一是做好短期規劃補短板。研究出臺《關于實施湄潭縣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2020)》,補齊農業產業發展、城鄉規劃、重大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污染防治、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社會治理、農民精神文化、財產性收入、農村現代化等九大短板為目標,通過三年的努力,創建一批鄉村振興戰略示范鎮、示范村、示范點,形成科學有效的方法、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二是納入“十四五”規劃。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戰略納入《湄潭縣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規劃綱要》,把推進鄉村振興與解決鄉村相對貧困問題,作為重點鄉村振興專項規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制定同步安排,做到時序和內容的有機銜接。三是做好村莊規劃。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一圖一表一說明”村莊規劃編制管理的實施意見》,通盤考慮土地空間利用、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注重保持鄉土風貌,提升鄉村規劃的創意設計、功能統籌、產業融合能力,引導城鄉有機融合、共享發展。目前已規劃建設美麗鄉村示范點216個,全縣76個行政村356個村莊完成村莊規劃編制。

五、抓好治理銜接,健全治理體系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一是推進民主法治創建。先后創建了兩路口、龍鳳村兩個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和12個省級、33個市級、63個縣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形成了西河鎮西坪、石家寨等獨具特色的民主法治示范帶。二是建設法治文化陣地。著力打造了回龍村的“法治文化廣場”、龍鳳村的“法治景區”、新建村的“法治和諧家園”、三聯村的“法治文化一條街”、兩路口村的“法治陳列室”、牛場村的“法治大院”、河江村的“法治文化村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陣地。三是推行“寨管家”治理模式。明確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實施網格化管理為基礎,細化治理單元,構建治理組織,明確治理內容,健全治理機制,推動村寨治理精細化、規范化,實現黨的領導和村民自治有機結合,形成“小網格、微治理、大成效”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六、抓好人才銜接,健全培育體系

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才資源的支撐,鄉村振興對人才的要求更高、范圍更廣。一是抓好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明確將政治上可靠、致富能力強、群眾基礎好的青年致富帶頭人發展成黨員和村干部,選拔、培養、儲備一支德才兼備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嚴格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管理辦法》,讓扶貧“尖兵”擔當“挑重任、打硬仗”角色,發揮其帶頭引領示范作用。挖掘“田秀才”“土專家”等鄉土人才,支持創辦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發揮“產業能人”作用,成為創業戰場“主力軍”。通過“筑巢引鳳”,支持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返鄉創業,成為“生力軍”。二是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繼續實施駐村工作組、單位定點幫扶等有效做法,將原貧困村派駐的第一書記轉為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將原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轉為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駐村隊員轉為鄉村振興指導員,調整充實一批科級干部擔任鄉村振興指導員,實現蹲點駐村指導隊伍、力量、成果有機轉化。三是加大培訓力度。利用多種培訓方式,著力把生于農村、長在農村、熱愛農村的鄉土人才培養成引領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讓他們在學習中提高素質,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在工作中增長才干。目前,培養村級領軍人才100名、后備干部294名,培訓農民18萬人次、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725人。 

【作者單位:貴州省湄潭縣委辦公室。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2期(此為原稿,與書刊有出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 亚洲精品在线永久免费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色窝窝AV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六月婷婷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色国内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