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文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它的英文口號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什么到了中文就變成這樣了?當然不是擬稿者中英文太差,而是有這么一種對于城鄉關系的理解在背后指引:城市是“現代”的先進的,鄉村是“前現代”的落后的,把鄉村改為城市,就是走向“美好”,因此,應該盡可能快速地提高城市化率,用工業的方式來搞農業,甚至不妨“消滅鄉村”……看看這些年主流媒體的說法,各地大小官員的做法,就可以知道,這一套理解,正表現了今日中國人在城鄉關系這個大問題上的主流意識。
但是,恕我說得粗暴一點: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為了強調這個“錯誤”,我才反著套用世博會的中文口號:正是“鄉村”,讓“城市”有了今天這些“美好”。
比方說,我們的城市為什么可以有今天這樣的規模和優勢?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鄉村的幾乎所有好東西——物產、資金、人力和人才,都被持續地收進了城。當然,城市也把很多東西輸入鄉村,但總體來看,長時段來看,這個交換是嚴重不對等的。不但價格上不對等,用老話講就是“剪刀差”,質量上更是不對等。比如這些年,城市向農村輸送的東西,不良的居多,比如資本邏輯、流行文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城市里的文化本來多種多樣,有許多是很好的,可你看今天的鄉村,從城里最快地輸入其中的,往往是城市文化中那些粗劣的部分;可鄉村輸入城市的呢?大部分都是好的,當然不良的也有,比如隨地吐痰的習慣。說得夸張一點,這些年的城鄉交流,很像當年英國人拿鴉片到中國來換白銀,其實就是一種掠奪,所以才有學人用這個詞來描述:“內部殖民”。這是“鄉村讓城市更美好”的第一種方式:鄉村以自己的被迫的貧瘠,成就了城市的“現代”繁榮。
城市生活的最大優點,就是豐富多樣。為什么可以這么豐富?因為城里有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在哪里養成了這個“各式各樣”的?不好意思,主要就是在鄉村。因為幅員廣闊,歷史悠久,中國各地鄉村之間的差別很大,生活在其中的人,體格、相貌、語言、飲食習慣、生活習性、思想感情的傾向等等,都有明顯的不同。正是這些農村人從四面八方進了城,城市中才有了各種各樣的人。
這就是為什么城市總是要向城外去吸納優秀的年輕人,這也是為什么譬如美國的大學要向全世界招生,就是為了擴大擇優的范圍和基數。光在盡可能多的人中間選,那是不夠的,還要在盡可能不一樣的人中間選,才能選到最優良者。
不要小看了中國鄉村的“各式各樣”。美國的鄉村就不是這樣。當年從歐洲坐船去北美的殖民者,是將土著居民趕的趕,殺的殺,消滅得差不多了。歐洲的農民因此得以大面積地圈地、“開荒”、建農場,但如此形成的美國農村,也很容易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雖然各地的自然環境差別很大,但跟國土面積的廣闊相比,美國鄉村地方特色的薄弱是非常觸目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個“水土”不僅是指自然環境,更指這地方的人與環境長期互動形成的社會生活,你把本地人趕走殺掉,就是從根子上鏟除了本地的社會生活,也就是毀掉了將這地方的人養得跟別地的人不一樣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需要長時間才能形成,一旦毀掉了,短時間無法再造。美國鄉村今天這樣的千篇一律,當然有很多原因:黑人農奴制、高速公路網、大農場式的工業化……但從源頭上講,歐洲殖民者對土著居民及其生活世界的大規模毀滅,是第一個關鍵的原因。
試想一下,如果今天中國的鄉村也像美國的鄉村這樣千篇一律,農村人繼續從四面八方往城里去,但他們之間差別不大,越來越相像,如果這樣的話,城市還能繼續保持它的豐富和多樣嗎?
這也就是在問,過去靠吸納城外各種各樣的人而發展起來的城市生活,能靠這已經存在的豐富多樣,在城里繼續培養出各式各樣的人嗎?城市有沒有這樣的造物的本事:哪怕你們進城的時候彼此差不多,只要在城里住久了,就會變得不一樣?
城市基礎制造業吸收了大量農村年輕人打工
這就要看城市變遷的趨勢了。在古代,世界各地的城市也跟人一樣,差別是很大的。即使秦代以后、崇尚一統的中國,同是皇宮所在的都城,西安與臨安的基本格局,依然很不一樣。但是,進入所謂的“現代”以后,情況就不同了。我是上海人,比較熟悉上海周邊的城市:杭州、蘇州、無錫、常州、南京、揚州,它們本來都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可現在,它們——特別是它們的中心城區——差不多都是一個模樣。不但江南如此,其他地方,比如重慶沙坪壩的三峽廣場,也是毫無特色,除了地面的高低不平,跟其他大城市的商業區都差不多。
不止在中國大陸,兩百年來全世界城市的“發展”,都程度不同地陷在這樣的趨同之勢當中,原來各式各樣的cities,逐漸被一種以倫敦和紐約為藍本的Urban模式所同化。在這個意義上,城市化(Urbanization)不只是消滅鄉村,它同時也消滅其他非西式的城市。
如果我們的城市變遷也陷在這樣的長期趨勢里跳不出來,那對我剛才提出的那個問題的答案,就很清楚了:如果城市越來越相似,城里的生活越來越趨同,在城市中出生、長期生活的人,彼此就會越來越像。今天城市街上的年輕人,看上去就已經是越來越像了:身高、胖瘦、發型、穿衣,差不多都戴著眼鏡。比外形的相像慢一點的,是內心的相像。記得1980年代,就有美國人寫文章,說全美國的人都去超市,捧著一模一樣的大牛皮紙袋,把一大堆食物塞進汽車、搬回家、再塞進冰箱——他覺得這很恐怖,這么搞久了,會不會讓美國人的腦子不知不覺像牛皮紙袋那樣相似起來?不要說這是危言聳聽,今天的城市生活,確實有極大的部分,正在促使人往這個方向變化,只不過還沒有達到這作者擔心的程度而已。
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城市生活中已有的豐富多樣,因為城市本身的逐漸趨同而持續減弱的時候,單靠城市本身,是沒有力量轉化來自城外的千篇一律的。今天的城市生活之所以還能這么豐富,就因為城外的多樣還在許多地方繼續存在,還沒有被“發展”和“全球化”消滅光。
這就是“鄉村讓城市更美好”的第二種形式了:鄉村以自己的各式各樣的單調,合在一起,給了城市發展豐富多樣的基礎。
上面說的,應該都是常識。可是,為什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一種只要稍微想想就覺得可疑的教條,會成為今天中國人看待城鄉關系的主流觀念呢?原因當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實感。也許今天有些北京人,受了霧霾的折磨,會覺得城市生活很可怕,但其他地方的人,包括多數的北京人,還是覺得巴黎的街景比孟加拉國的鄉村漂亮吧?沙坪壩的三峽廣場,也確實比綦江縣的鄉下更吸引年輕人。城市繁華,鄉村破敗,這是當前中國大陸最普遍的景象,而且似乎沒有什么力量,擋得住這種景象的蔓延:正是這樣的生活實感,雄辯地教育我們:城市是美好的,因為鄉村那么丑陋。
所以,請允許我再粗暴一次:一種錯誤的看法所以能夠成為主流,是因為有一種錯誤的現實在支持它,如果這種現實不能盡快得到糾正,它就會加劇這兩個錯誤的惡性循環:畸形繁榮的城市將鄉村推入破敗,鄉村的破敗又反過來推動城市向更加畸形的方向去繁榮。
可是,你憑什么說這樣的現實——繁榮的城市消滅貧瘠的鄉村——是錯誤的?
且不提那些說起來話很長的道理,只問一點:今天的“北上廣深”之所以如此繁華,是不是因為在中國,這樣的巨無霸一共也就四個?韓國、日本、香港和新加坡,這些地方的城市化率之所以能這么高,是不是也因為亞洲的大部分地方還是鄉村、小城鎮、看不到一座摩天大廈?
在中國,每一天都有若干個鄉村消失不見;更有上百個城市的政府,將轄區規劃為“國際大都市”,準備容納20億人(另一個統計更嚇人:43億人)!不說這些計劃全部實現,打個對折,實現50%,中國會怎么樣?如果城市化不只是覆蓋西歐、北美和少數東亞地區,而是如現在已經形成很大勢頭的新趨勢所顯示的那樣,將南美、亞洲和非洲的大部分——也打個折,80%吧——地方,統統都搞成urban, 地球和人類又會怎么樣?
總體來看,當初人類從游牧狀態轉變為農耕狀態,是成功的,人口非但沒有滅絕,還大量增加了。現在,另一個同樣巨大的轉變已經啟動:從大部分是農耕和鄉村的狀態,轉變為主要是工業、服務業和城市的狀態。這個轉變還沒有完成,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目前還是非都市的,所以,我們其實并不知道,如果這個轉變完成了,人類的狀況會怎樣。不過,以人類現有的知識來說,似乎兇多吉少。1970年,“羅馬俱樂部報告”就說得很清楚:“增長”是有“限度”的。2013年,奧巴馬更警告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領導人:你們不能走美國式的“發展”道路,那需要五個地球……
這話說得太霸道,一定引人這么想:你們占了先機,憑什么不許我們跟著來?你說地球上只能有一個美國,只能有幾億人過這樣大手大腳、寬敞奢侈的美國式生活,那為什么不能將這個“美國”搬到長江流域來呢?不要覺得這個事情太瘋狂,如今遍布全球的所謂“國際競爭”,不就是在爭這個嗎?以前大家糊涂,以為經濟發展了,全球人都可以住大房子、買奔馳車,今天都看清楚了,地球養不起這樣的“發展”,滔滔江海,只有一條諾亞方舟,不把別人擠下去,自己在船上一定坐不穩!
可以說,這個在兩三百年里蔓延全球、似乎已經不可阻擋的“國際競爭”,就是我前面描述的那個“錯誤的現實”的精髓,為什么要“國際大都市”?這就是“國際競爭力”啊!難怪去年一份歐洲學者的研究報告說,全球都市擴張的速度,“發展中國家”現在最快。這一方面加劇人類內部爭奪資源的沖突,飛機大炮輪番出場;另一方面又加劇人類跟整個地球的沖突,這個后果更不堪設想。用“錯誤”來形容這個現實,還是委婉的修辭,要準確來說,那就是“愚蠢”。都市越來越“繁榮”,鄉村越來越破敗,年輕人在鄉村待不下去,只能蜂擁往城里去:明知這樣的事情,在大范圍里不可持續,卻還吭哧吭哧把這個趨勢往大里搞,這不是愚蠢,又是什么呢?真以為可以像好萊塢電影描繪的那樣,統統移民去火星?
所幸的是,我們的生活并不只有這愚蠢的一面。隨著都市的肆意膨脹,批評的聲音也日漸響亮。霧霾生活的暗無天日,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懷疑城市化的前景。上海每天產生的垃圾有兩三萬噸,凡是知道這個數字的市民,都會吃一驚:這可怎么辦?我在上海大學開一門有關城市化的討論課,修課的都是一年級新生,我問他們:你們畢業以后,是想生活在大城市?小城市?還是鄉村?如果不考慮收入,大部分人都舉手去小城市和鄉村,幾乎沒有選擇大城市的,只有將“收入”加進來考慮以后,大多數人才改變選擇,要留在大城市。顯然,這些年輕人主要是把大城市看作一個謀生之地,而非自己真正喜歡、適合生活的地方。這種對“謀生”和“生活”清楚的區分,是否正包含了反思城市化的更廣泛的可能?
雖然跟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相比,中國人對城市化的反思,總體來說,還是處在起步階段,籠統說得不少,實際做的卻不多,但是,若干大致的方向已經顯示出來,其中突出的一個,就是要把鄉村重新帶入城市:非但不再順著城市化的舊軌道,在城市生活中盡可能掃除鄉村的痕跡,而且反過來,要將這生活的至少一部分,重新“鄉村化”。
比方說,越來越多的市民和建筑師不再追求住宅的都市樣式(例如按照豪華賓館和商店的樣式來裝修),開始講究自然通風、空間開放,多用木制品,在陽臺和屋頂種植綠色植物,重視小區的綠地養護……這當然只是雞毛蒜皮,改變不了大局,但其中體現的對于鄉村式生活空間的、可能多半并不清楚自覺的向往,卻值得注意。素食主義、“慢食”運動、對棉麻織物和寬大衣式的推崇,種種“健康生活”的新風氣,也至少有一部分,是依據了過去的鄉村生活;至于“慢生活”和“彈性時間工作”,都更有一層涵義,是要重返鄉民的時間模式,擺脫“朝九晚五”、精準到分鐘的都市時間模式的束縛。這些年首先在南美和歐洲逐漸興起的新的經濟概念,例如“社會經濟”“共享經濟”和“共同之地”(Commons),都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引發回響,我就不止一次聽到,年輕的朋友們三五成群,認真討論去鄉村創建新型的生活集體。當然,商家借此投機之勢,遠比這樣的討論鋪展得更快,但換一個角度看,這可能也從反面顯示了一種趨勢:“鄉村”重新進入城市,已經不只是“思想”層面的事了。
我們曾經不滿于鄉村式的“熟人社會”,還因此將1950-80年代在單位制度下形成的城市式“熟人社會”,與它混為一談。有人去探訪朋友,敲門,無人應答,他剛要走,隔壁大媽出來說:“他在家的,你繼續敲!”這個一度廣泛流行的笑話,清楚顯示了我們當時對都市式陌生人社會的熱烈擁抱。可在這一方面,現在也有相反的動向了。兩年前,日本的社會學家做了一個實驗,針對東京地鐵里很多年輕上班族不讓座的情況,他們找了一批年長者,每天準時進地鐵,站到若干不讓座的年輕上班族面前(上班族總是在固定時間坐地鐵,因此不難鎖定目標),這樣面對面幾天以后,就有點面熟,于是點頭、打招呼,再過幾天呢,就更面熟,有點像半個熟人了:就從這個時候起,讓座率明顯提高了。這是不是打開了一扇重新看待“熟人社會”的窗戶?人與人之間陌生和疏離得過了頭,自然就要往相反的方向重新相認。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類似的“相認”更是廣泛,在許多地方,例如在加拿大、巴西和德國,都有這樣的城市規劃,它們以不同的方式,設立降低交通和消費總量的明確目標,非但不再吹噓如何如何擴大消費,而且要在譬如10年之內,把城市的交通和消費總量都降下來!城市不能只是再一味耗費自然資源了,人與自然必須重新相處。
在我看來,上述這些都是表現了城市人的一個新趨勢:重新向鄉村學習。不是用鄉村式的符號來寬慰自己,而是要從鄉村生活中汲取靈感,來改造城市式的生活。這當然并非全新的思路,90年前,章士釗就提出了“農國”的概念,主張以“農”的精神來發展工業,建設一個反帝國主義的、以本地民生為重、而非一味去國際商戰中牟利的新社會。借他這個思路來說上述的趨勢,那就是:用鄉村的精神,再造城市。
這其實是今天全世界很多人不約而同在做的事情:重新定義“城市化”,它不再只是一邊倒地吞噬鄉村,而是主動向鄉村學習,通過對鄉村式的良性社會因素的深刻領會,不斷地自我更新。當然,這里說的“鄉村式”,大概多數都不是采自現實的鄉村,而是在鄉村曾經存在、可能存在、甚至只是經有形無形的歷史遺跡的激發而在我們的想象中存在的。因此,它們開啟的絕非對舊途的回返,而是對新路的勘探:今天可以看得很清楚,類似“農國”這樣的構想,才真正富于創新的意味。
今天,全球也罷,中國也罷,都是城市主導的。一旦城市人真正懂得,對于社會和城市的未來,鄉村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它絕非只是一塊可以被無情踏過去的墊腳石,而更是一個值得仔細觀摩的參考,一個創造新世界的靈感的基礎,目前這種飲鴆止渴、自伐腿足的城市化大潮,就可能改弦易轍。一面向鄉村學習,一面也反哺鄉村,不僅在人力和資金方面向鄉村償還積債,更從文化、政治和社會的各個途徑,向鄉村輸入城市式的豐富和多元,創造新型的鄉村世界:這樣的城鄉間的良性互動,應該也就可以逐步展開。
到這一步,我們用以衡量社會進步的指標,就不會再是目前這種滅絕鄉村的“城市化率”,而是譬如“城鄉結合度”這樣的新指標。在不同的地方,“城鄉結合度”當然不應該、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有不同的數量比例,其中的差別還可能很大,但就原則而言,我是相信,城鄉平衡結合的程度,勢將構成一項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的指標。不用說,“鄉村讓城市更美好”的第三種方式,也就在這里了。
這樣說是不是太天真了?我當然知道,在許許多多時候,歷史并不是照著“理當如何”的方向走的,統治階級,或者在既成格局中得了好處的勢力,明知道這么走下去要出事,但為了私利而一意孤行,最后弄得不可收拾,千千萬萬老百姓為之遭殃、陪葬的事情,那是太多了。不過,這樣的一意孤行也是需要條件的,其中關鍵的一項,就是得把大家的腦子搞亂,糊里糊涂、甚至心甘情愿跟著潮流走。這個做不到,他再怎么“一意”,也很難“孤行”到底的。
(作者系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華讀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