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已經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到2020年,要實現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艱巨。以下是實施精準扶貧的七個方面建議。
1.提供法律保障,加強統籌協調。一是為了增強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法律保障,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考慮制定出臺《全國農村扶貧開發條例》。二是由于扶貧開發工作面廣量大、內涵豐富,也涉及一些法律問題,如土地承包、抵押貸款方面等,也要抓緊做一些必要的修改。三是針對各級、各類扶貧政策和資金“碎片化”的狀況,要加強統籌協調,可以考慮以縣為單位整合使用,尤其要避免地方配套。
2.加大扶貧投入,強化資金支持。一是針對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總量偏小、人均水平不高的情況,建議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從2017年開始連續4年適當提高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占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專項扶貧資金占全國GDP的比重,確保脫貧資金投入保障。二是中西部地區各級地方政府的扶貧專項資金投入,應該保證合理的增長;東部地區的對口支援資金,應該保持比較合理的水準。
3.加快基礎建設,改善發展環境。一是在貧困地區水、電、路、氣、網、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扶貧開發創造基礎條件。二是加快提高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保證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逐漸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尤其在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領域,切實解決因病、因教致貧問題。
4.推進產業發展,增強造血功能。一是根據各地資源稟賦,重點扶持特色種養業、設施農業、特色林業、加工業、傳統手工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基地,扶持一批優勢企業,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二是支持企業通過吸納貧困戶直接參與、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提高貧困群眾的土地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勞務性收入。三是加強勞動技能培訓,促進就地就近擇業,使貧困戶在土地流轉、就近務工、自辦“農家樂”生產經營中致富奔小康。
5.加強生態保護,完善相關政策。一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已經明確“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能力,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因此要盡快出臺相關具體的扶持政策。二是由于這些貧困地區難以通過非農產業發展,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和脫貧問題,因此需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加補貼水平。
6.扶貧政策待遇,需要一視同仁。一是針對一些貧困地區存在著“同一片區、扶貧政策待遇不同”的情況,應該從國家層面出發,按照“同一片區、同一待遇”的原則,進一步平衡相關省份片區扶貧政策待遇。二是對于特困片區、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等一些特殊地區,應該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支持政策,抓好統籌協調,采取一視同仁的模式。
7.加強對口支援,助推脫貧攻堅。一是緊緊圍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來推進發達地區的各項對口支援工作,強化東西部地區的扶貧協作,推動東部地區人才、資金、技術向西部流動。二是東部地區不僅要幫錢幫物,更要推動產業層面合作,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向貧困地區流動,實現雙方共贏。三是推動各級層面的協作,不僅推動省級層面協作,更要推動市縣層面協作。四是加強資金項目集中集聚,進一步向基層傾斜、向貧困群眾傾斜,通過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增強對口地區自身“造血功能”。五是利用資源優勢,推進教育幫扶、衛生幫扶及人才培訓工作。六是將對口支援項目資金安排納入對口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總第1550期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