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秦巴山片區貧困縣,也是甘肅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之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思想觀念落后,農產品有量無市、有質無價、增產不增收的問題一直是擺在成縣脫貧發展道路上的難題。 “互聯網+”的發展給這個大山深處的貧困縣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新機遇。近年來,成縣依托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著力打造電商全產業鏈,構建了縣域電商生態系統,打通了網店、平臺、就業、信息四條電商脫貧渠道。在電商扶貧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為貧困地區如何利用電子商務開辟助農增收新渠道、倒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助推城鄉一體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樣板典范。
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傳統農業縣-甘肅省隴南市成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80%,2011年被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秦巴山片區貧困縣,也是甘肅省58 個集中連片貧困縣之一。2013年底,全縣有102 個建檔立卡貧困村,5.58 萬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5.4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875.6元。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思想觀念落后,農產品有量無市、有質無價、增產不增收的問題長期存在。一方面“小生產”與“大市場”無法對接,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賣不上好價錢,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體系薄弱,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低,這些因素長期制約著全縣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近年來,成縣搶抓“互聯網+”機遇,依托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著力打造電商全產業鏈,構建了以行政推進、基礎保障、產業支撐、平臺服務、宣傳推廣為主要內容的縣域電商生態系統,打通了網店、平臺、就業、信息四條電商帶貧渠道,使電商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助推器,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一、成縣電商扶貧的做法與成效
(一)電商扶貧開辟助農增收新渠道
2013年開始,成縣開始探索在微博、微信上賣核桃,開啟了電子商務微媒體應用的探路階段。通過黨政部門、干部群眾、市場主體、社會各界等聯動互推,依托返鄉青年、未就業大學生、大學生村官、幫扶干部、村組干部等群體的廣泛參與,人人爭當成縣農產品的“推銷員”,在各種自媒體開展“農產品新媒體預定預售”,打造了農產品微媒體營銷矩陣,由此,一大批網店如雨后春筍開張,實現了“影響擴出去、產品賣出去、品牌走出去”的綜合效應。為了實現網店與貧困戶的有效對接,通過電子商務帶動貧困戶脫貧,我們鼓勵大學生村官、幫扶干部幫助貧困戶開網店,鼓勵支持社會網店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優先收購、銷售貧困戶農特產品,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村農產品銷售難題,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發展電子商務助推扶貧的路子。經過幾年的發展,不斷培育壯大以網店、電商企業等為主體的市場經營主體,打開了農產品網上大市場,并逐步形成了穩定的市場,解決了有產品無市場的尷尬局面。目前,全縣發展了920 家網店、42 家快遞公司、22 家電商企業。通過電商不僅提高了銷售數量,還賣上了好價錢,為貧困地區群眾創收。同時,電商發展搭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平臺,讓貧困地區的農戶、農業合作社等變身網商,為未就業大學生、返鄉青年、殘疾人、留守婦女提供了更多就業創業機會, 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全縣3 5 0 家網店與3 682 戶貧困戶簽訂帶貧協議,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1 785.6 萬元,全縣貧困人口通過電商人均增收640 多元。截至2016年底,全縣剩余貧困人口2.2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25.47%下降到2016年底的10.0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4 875.6 元增加到7 020 元,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二)電商倒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電子商務是順應市場需求而產生的新興業態,以市場為需求的電商發展,有效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把更多的農產品變為促農增收的商品,極大的激發了種養殖大戶調整種養殖結構的積極性,加快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3年以來,通過大力發展電商,打造電商產品,培育網貨品牌,成縣電商產品從最初的核桃單品發展到現在的30 多個系列100 多個品種,形成了以核桃、精品鮮果為主的林果業,以畜禽和土蜂為主的養殖業,以蔬菜、中藥材、油用牡丹、油菜、烤煙為主的種植業等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形成了中藥材初加工、核桃加工、食用醋生產、紅酒釀造、掛面生產等農特產品加工體系。農業供給側結構不斷優化,提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農業生產方式由原來“種什么賣什么”逐漸向“市場需要什么生產什么”轉變。同時,電商發展推動了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建設,促進農業產業綠色、健康發展。
(三)電子商務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電子商務包容性發展、多元化布局,促進了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縣先后與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知名電商企業合作,建成了淘寶網特色中國·隴南館、“千縣萬村”計劃農村淘寶項目、隴南電子商務產業孵化園等產業平臺,建成了農村市集、螞蟻市集、隴南生活網、同谷外賣、“農情”APP、同谷商城、舌尖上的隴南、隴南美商城等9 個本地自建電商營銷平臺,由單一農產品電商逐漸發展到旅游電商、文化產品電商、本地生活服務類電商等多頭并進的發展格局,營造了濃厚的電商發展氛圍,促進了產業融合發展。電商帶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在電商發展的沖擊下,縣內傳統企業加大網貨研發,推動產品網貨化改造。電商帶動旅游業迅猛發展,一方面,成縣農特產品通過網絡賣到了大江南北,也將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成縣自然風光推介到了全國各地,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打造微媒體矩陣,設置微博話題、開設微信欄目,宣傳推介成縣的生態環境、人文歷史、民俗文化、農特產品和旅游服務等信息資源。電商帶動本地服務業迅速崛起,圍繞電商全產業鏈發展起來的快遞物流、儲藏、創意設計、網絡維護、網絡營銷、廣告傳媒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不論是由本地未就業大學生創辦的本土外賣服務同谷外賣、優優外賣,還是外部引進的“餓了么”外賣服務,都將超市、門店、賓館、餐館等與電商緊密連在一起,逐漸形成了產業鏈條。
(四)電商基礎工程的實施助推城鄉一體發展
立足扶貧開發和農村電商發展實際,實施了電商扶貧基礎工程,把打通農村道路、暢通農村網絡、延伸農村物流作為發展電子商務的首要基礎工程,把改善貧困鄉村出行條件與解決物流、運輸、快遞服務等電商發展難題相結合,把助推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條件改善與解決貧困鄉村上網不便、沒有寬帶、移動網費高、供電間斷、快遞網點缺失等電商發展困難相結合,實施了“農村道路暢通硬化工程”“寬帶網絡覆蓋工程”“金融網點建設工程”“農電網改造工程”“快遞網點覆蓋工程”。把發展壯大富民增收產業與健全農產品網貨供應鏈、網店培育、電商實用技能培訓等電商發展措施相結合,實施了“特色產業培育工程”“農產品網貨供應平臺建設工程”“農村智力扶貧培訓工程”“網店建設提質增效工程”。通過實施電商工程,推動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健全了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讓城鄉群眾能夠享受同等的便利服務,加快了城鄉服務均等化、發展一體化。一方面,電商轉變了群眾思想觀念,改變了消費理念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使農村群眾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提升,培養了“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農民;另一方面,電商打通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通道,越來越多的農村貧困地區群眾,通過電商不僅在家門口能夠買到比市場上價格低、質量好的產品,節省開銷、提高消費層次,還能把核桃、土雞蛋、土蜂蜜等農產品賣出去,并且農村群眾也能夠通過網絡享受交電費、充話費、購票、轉賬、網絡預訂等一系列便利活動,真正享受信息化帶來的紅利。
二、經驗啟示
近年來,成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引領了縣域經濟發展,形成了獨有的電商發展之路,在電商助推扶貧方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經驗。
(一)整合資源,完善電商扶貧工作體系
成縣緊緊圍繞全市電商扶貧試點工作總體思路和要求,立足縣實際情況,制定了《成縣電商扶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以電商扶貧試點村為主體,以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為重點對象,整合電商、扶貧等相關部門資源和社會資源,完善電商扶貧工作機制。
(二)借力新媒體,營銷推介富民增收產品
把微博、微信“新媒體營銷思維”植入脫貧攻堅,使貧困戶變身網商、貧困村變成網貨供應倉、農產品變作增收商品、新媒體資源變為鄉村特色資源宣傳陣地,常年開展新媒體“營銷成縣”活動。
(三)借勢幫扶工作,構建電商扶貧新機制
把電商扶貧作為整合放大社會扶貧力量的重要平臺,按照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要求,發揮幫扶單位聯系貧困村戶面廣、幫聯資源多、直接到村到戶“三大優勢”,使電子商務與貧困村、貧困戶“聯姻”,實現了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
(四)突出硬件建設,提升農村電商發展后勁
把電商扶貧作為促進農村綜合發展的“助推器”,隨著農產品網貨供應、運輸倉儲、物流配送、快遞等配套服務的加速跟進,實現了農村基礎條件改善、公共服務提升、特色產業培育、發展活力增強和項目資源整合“五個倒逼”,使農民生活條件、農業生產條件、農村發展條件得到更快改善,也為開展電商扶貧奠定了基礎。
(作者系甘肅省隴南市副市長,成縣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網絡信息》 2017年第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