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魏垂敬:農村垃圾長效化治理機制創新的沛縣實踐

[ 作者:魏垂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04 錄入:吳玲香 ]

內容提要:農村垃圾的長效化治理機制是整治農村垃圾的重要保障。“上門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機制,“每人每月一塊錢”的收費機制及“3個一塊錢”資金保障機制,各環節人員的責任機制,督查評比獎懲的考核機制,四大機制有力增強了治理農村垃圾的成效。沛縣各鎮村的實踐表明,四大機制的設計合理,便于操作,具有創新性。

整治農村垃圾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一環,對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11年以來,江蘇省沛縣大力度治理農村垃圾取得明顯效果,其關鍵在于創新實踐了農村垃圾收運的長效化運轉機制。

一、“垃圾圍村”及沛縣的努力

近些年農村垃圾問題突顯,“垃圾圍村”困局亟待破解。

1.農村垃圾問題——“垃圾圍村”困局亟待破解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的垃圾問題突顯出來。垃圾倒往路邊、河邊、村邊、田邊、塘邊、屋邊的現象在不少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農村垃圾污染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農村“垃圾圍村”困局亟待破解,農村垃圾治理迫在眉睫。

2.解決垃圾的努力——沛縣農村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的概況   

沛縣的農村垃圾污染也不例外。2011.7-2012.7,為硬件建設階段,各鎮(區、場)陸續建成了垃圾中轉站,開啟了沛縣“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體系建設進程。2012.7-2013.1,為體系試運行階段,主要是清除村莊坑塘河溝內多年的積存垃圾和配備保潔人員、保潔工具和其它硬件設施。按照常規思維方法建造垃圾池的鎮村居多。2013.2-今,進入以督查促整治階段,實現了全縣1329個自然村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的基本覆蓋:各村的坑塘垃圾死角基本不存在,垃圾收集設施的配置基本齊全,環衛保潔人員的配備到位、垃圾基本實現日產日清,基本完成了垃圾處理費的征收和保潔人員工資的統籌發放。

3.解決垃圾問題的重點——建立長效機制

垃圾問題的解決,不可能靠一時清理垃圾的突擊行動,也不可能單靠保潔員的勞動,而要在治理垃圾的過程中形成切實可行的、穩定的運轉機制。2011年以來,沛縣在不斷摸索的實踐中,創新實踐了農村垃圾長效化治理的四大機制:“上門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機制,“每人每月一塊錢”的收費機制,各環節人員的責任機制,督查評比獎懲的考核機制,下文進行詳細論述。

二、“上門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機制

垃圾池的眾多弊端促使沛縣農村創新實踐了“上門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機制,成為垃圾收運中基礎性的環節。

1.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的緣起

沛縣一些鎮村按照常規思維,在村里建設了垃圾池。但不久垃圾池便被人為砸掉、毀掉,主要因為垃圾池的弊端使得離誰家近誰家煩。垃圾池的弊端顯而易見:容易產生二次污染,尤其是夏季,西瓜皮之類易腐爛的生活垃圾導致蚊蠅亂飛、臭氣熏天,下雨時更是污水橫流,如果刮大風,則垃圾池中的塑料袋滿村飛。池里池外場面狼藉,成為村里典型的污染源,誰見誰煩。不僅如此,垃圾池的造價還不低。建設一處磚混垃圾池,人工費加材料成本大約800元。平均10戶建設一座垃圾池,一個160戶的自然村則需16座垃圾池,造價12800元,這無疑給村里增加了經濟負擔。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汲取廣大群眾智慧的基礎上,沛縣提出了“上門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辦法,并開始在一些鎮的村莊試點,結果很成功,并逐漸在全縣推廣開來。

2.“上門收集、垃圾不落地”的具體實施辦法

由村里約定俗成,每天晚上村民把自家的小垃圾桶放置院子大門旁邊,次日一大早,保潔員拉著平板車或騎著電動三輪車,挨家挨戶上門收集,到誰家門口,保潔員一提垃圾桶就把垃圾倒進車內。起初,部分鎮村干部和保潔員都主觀上認為,上門收集會加大保潔員的工作量。實踐證明,上門收集和使用垃圾池相比,不僅不會加大工作量,反而會減少工作量。因為,保潔員用鐵锨把垃圾池的垃圾往保潔車上裝,所花的時間、勞動量和麻煩程度,都比上門收集多得多。

3.農村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的好處

①真正實現了垃圾不落地。保潔員上門直接把每戶的垃圾倒進收集車,有效實現了垃圾日產日清,真正實現了垃圾不落地,有效避免了垃圾池的二次污染。②大大節省了費用。戶用小垃圾桶,每個5元,160戶的自然村只需800元,即,建設一處垃圾池的費用,足可給全村160戶配備160個垃圾桶。也就是說,一個自然村節省出建設15處垃圾池的費用12000元。③密切了村干部、保潔員與群眾的關系。對于村干部的保潔宣傳,對于村干部每天督促檢查村莊環境衛生的舉動,對于保潔員每天定時挨家挨戶上門收集,農戶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逐漸認可村干部和保潔員的辛勤勞動,村干部是為民服務的村干部,保潔員是大家尊敬的保潔員,村干部、保潔員和群眾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如此的關系,每人每月1元錢的保潔費,群眾自愿上交。

4.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需要的硬件——垃圾箱體

上門收集需要硬件——垃圾箱體作支撐。垃圾箱體和保潔員的配備需要一對一地對應,即一個自然村配備一名保潔員、對應一個垃圾箱體,這非常符合農村的實際情況:①大多數保潔員年齡較大,拉運垃圾的平板車不宜太遠的距離,一個村配備一個垃圾箱體就自然縮短了平板車的運送距離;②一名保潔員對應一個垃圾箱,各負其責,不存在扯皮的情況;③村莊不同,居住人口數量也不同,不同村的保潔員每個月應該收集幾箱垃圾,事先已經根據該村的常住人口已經作過計算,保潔員對應垃圾箱,便于計算保潔員的工作量,進而便于計算保潔員的工資。

三、“每人每月一塊錢”的收費機制及“3個一塊錢”資金保障機制

沛縣成功實施了“每人每月一塊錢”的收費機制及“3個一塊錢”資金保障機制。

1.是否需要收取保潔費

有人認為農村垃圾處置屬于公共服務的范疇,應該由政府買單。這種思路未免片面。如果村民不繳納保潔費,一些村民甚至會錯誤地認為,清理垃圾、保護環境是公家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所以,如果不收保潔費,老百姓對于保護環境會缺乏責任感。雖然村民繳納的保潔費只是象征性地每人每月一塊錢,但是,只要村民付出了,就會產生責任意識:處置垃圾要付費,為自己的環境污染付出代價,要愛護環境,要尊重保潔員的勞動;同時,村民還會產生監督意識:監督村干部是否為村民服務了,監督保潔員是否上門收集垃圾了。

2.收取保潔費的依據

收取保潔費的依據——誰污染誰付費。保潔員為大家服務,對垃圾進行清運和處置,都要花費人力物力。農戶產生垃圾,誰污染誰付費,治理農村垃圾,人人都負有責任,農戶適度繳納保潔費在情理之中,而且百姓容易接受。

3.收取保潔費的宣傳口號

對于收交“每人每月一塊錢” 保潔費的宣傳,沛縣的鎮村干部宣傳得讓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

少吃一塊雪糕,省出一個月一個人的保潔費;

少吸一包孬煙(三四元),省出一個月一家人的保潔費;

少吸一包好煙(四五十元),省出一年一家人的保潔費。

宣傳標語是:“每人每月一塊錢,村莊垃圾全清完”。

4.實施“3個一塊錢”資金保障機制

農村垃圾處理需要設施建設、垃圾清運、人員工資等多項經費支出,如沒有長效投入機制,農村垃圾處理將成為短期行為。農村垃圾集中處理,需要政府財政每年在預算中撥出專項經費,提供主要資金保障。對于垃圾收運的運轉費用,沛縣實施“3個一塊錢”資金保障機制:與村民繳納“每人每月一塊錢”相對應,縣財政、鎮財政各配套同樣數目的資金。通過“3個一塊錢”多元化資金的投入,垃圾收運各個環節的資金有了保障,鎮村干部、保潔員、村民等等對此舉非常贊成。

四、各環節人員的責任機制

在逐步探索的過程中,沛縣農村垃圾治理的每一個環節,逐漸明確了責任主體。

1.垃圾產生者——農戶的責任明確

垃圾產生者是有名有姓、獨門獨院的農戶,農戶要按照村里的約定俗成承擔責任和義務:不可隨意把垃圾亂丟在門口的坑塘內或其它地方,要在晚上臨睡前把小垃圾桶放院子門外。如果哪一戶亂丟亂倒垃圾,在熟人社會的農村,保潔員和村干部容易找到該戶,能夠說得該戶不好意思再亂丟亂倒。

2.垃圾收集者——保潔員的責任明確

次日一早保潔員挨家挨戶上門收集垃圾,用平板車裝滿后填進垃圾箱,一名保潔員對應地負責一個垃圾箱體。對于不按村里的規定放桶者或者亂倒垃圾者,保潔員會上門說服,因為熟人社會的農村,農戶看重的是面子。所以保潔員既負有保潔的主要責任,也負有監督村民講衛生講文明的責任。

3.環衛監督者的責任明確

以沛縣朱寨鎮為例,該鎮的環衛督查人員,對全鎮107個自然村每周督查一遍;每個行政村都設有環衛專干,由一名村干部兼任,環衛專干監督保潔員和亂丟垃圾的農戶。農戶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農戶同時也反向監督環衛專干和保潔員的工作責任心情況。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鎮環衛督查人員是監督者,村干部是監督者,保潔員和農戶也是監督者,監督者的責任明確。

五、督查評比獎懲的考核機制

常態化的督查管理機制是確保農村垃圾處理工作長效性化的重要保障。這需要縣、鎮、村均制訂相應的監管工作體制,把農村垃圾處理納入到農村基層組織的工作程序中,使其成為農村干部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明察暗訪、隨機抽查等方式,對農村垃圾處理情況進行督導檢查,逐級考核,把考核情況與評優樹先、資金補助相連。

在垃圾治理成效的結果評比上,沛縣形成了“縣對鎮、鎮對村、村對保潔員”三級督查考核獎懲的評比機制,輔以每年500余萬元的縣獎補資金,營造了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保潔員與保潔員之間爭先創優的氛圍。

1.縣對鎮考核

沛縣抽調專門人員,組成督查考核組,分批次、分階段督查考核了全縣所有鎮區場的1329個自然村。2013年全年的督查考核,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33月,明查了每個鎮區場1/3的自然村;第二階段為20136月,明查了每個鎮區場第二批1/3的自然村;第三階段為20139月,明查了每個鎮區場第三批1/3的自然村;第四階段為201312月,暗訪了每個鎮區場原來三次督查中存在嚴重問題的自然村。每一階段督查考核結束后,聯合督查組把督查考核的結果,按照分值排出名次發放到各鎮區場;同時把各鎮村堆放垃圾的照片做成幻燈片,縣主要領導帶領各鎮區場的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集中開會觀看幻燈片,幻燈片上垃圾成堆的場景讓各鎮區場的領導大受震動,會后,各鎮區場及時整治,效果明顯。

2.鎮對村考核

各鎮區場陸續也成立了農村環境整治督查室,鎮督查人員檢查自然村時,每發現一處垃圾,當場拍照扣一分。鎮對每月考核優秀的村(每月扣分少于10分的)給予200元獎勵,對每月考核不合格的村(每月扣分大于40分的)責令限期整改,并扣村支書及村環衛專干各100元。

環衛專干一般由村干部兼任,平均每月補助200元。完成垃圾收集量,且在鎮督查中扣分低于10分的村環衛專干,又會額外獲得200元的獎勵。環衛專干每天騎電動車到村里轉轉,看看保潔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提醒保潔員,同時給農戶宣傳不亂丟垃圾、養成良好的保潔習慣。環衛專干還負責本村保潔員的工資統計,鎮里核算后打卡發放給保潔員。之后,鎮對村督查時,就有對保潔員工資發放情況的督查核實(向保潔員親自核實)。

3.鎮村對保潔員的考核

保潔員工資的核定科學合理。保潔員工資核定的主要依據是服務人口的多少,而不搞平均主義。不同村莊的保潔員每個月應該收集幾箱垃圾,事先根據該村的常住人口已經作過計算。在正常垃圾收集量之外,每多收集一箱體垃圾,保潔員額外得到30元。平常,鎮對村的督查,村對保潔員的監督,村莊內的保潔程度,也是獎懲的依據。總之,服務的戶數越多,平常村莊內保潔的效果越好,保潔員的工資就會越高。這充分體現了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對于農村垃圾收運中涌現出的先進分子,各鎮區場都采取了開大會表彰的方式。例如,201348日,朱寨鎮開大會表彰了10個自然村的10名“優秀保潔員”,已經勞作了大半輩子的保潔員,為群眾保潔竟能披紅戴花上臺領獎,讓他們很受鼓舞。

六、對于農村垃圾收運機制的理論思考     

沛縣上述收運機制剛剛成型,需要鞏固和深入運行一兩年之后才能穩定下來。一些先進鎮村運行得比較成功,一些鎮村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但根據先進鎮的實踐,上述運轉機制是符合沛縣實際情況的、行之有效的運轉機制。下面對上述收運機制作理論分析。

1.內部關系。四大收運機制之間的內部關系:上門收集是整個垃圾運行機制中基礎性的環節,上門收集有力促進了一塊錢收費機制的落實,上門收集和收費又強化了各環節人員的責任意識。考核標準是個指揮棒,考核是對收集、收費、責任的結果評價,將反作用于上述三大機制。四大機制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聯系非常緊密,任一環節都不可或缺。

2.運行的特點。①沛縣垃圾收運機制運行最顯著的特點是創新性。上門收集具有創新性。當大多數人用常規性的思維想事情(認為,只要搞垃圾收運,就需要建設垃圾池)的時候,沛縣開始了上門收集的新收集辦法,而且非常奏效,保潔效果明顯,節省了建設垃圾池的大筆費用,還有力促進了“每人每月一塊錢”收費機制的實施。“每人每月一塊錢”的收費機制具有創新性。錢不多,老百姓容易接受,還能讓老百姓產生責任意識和監督意識。②設計合理,便于操作。沛縣各鎮村的實踐表明,四大機制的設計合理,便于操作。

3.推進動力。從沛縣多個村的實踐來看,三個方面的“自覺”是推進垃圾收運機制的動力:村民對自身生活環境的關切是推進垃圾收運機制的根本動力;上級黨委政府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行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是推進垃圾收運機制的外在導向;村兩委順應來自上下的共同要求是推進垃圾收運機制的必然選擇。

4.性質。農村垃圾收運機制是有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的制度性設計,既是一種制度,又是一種實際工作方法,體現了鮮明的機制創新特點;它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

(作者簡介:魏垂敬,男,19732月生,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副研究員,沛縣人民政府督查室干部。沛縣政協委員。)

來源:第八屆縣鄉干部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久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 亚洲先锋资源AV在线 | 在线观看免费大黄美女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