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村金融轉型:建立更加寬泛和包容的服務方式
導語:1月17日,由微金融50人論壇主辦的“2015-2016年度微金融50人論壇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為“開啟未來的夢想——微金融與共享經濟”。在“金融轉型與農村金融發展”分會場上,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馬九杰發表了演講。
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與演講專家確認,僅供參考
馬九杰: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農村金融轉型的想法,剛才杜老師做了比較全面的介紹,普惠金融是目前倍受關注的話題,要普惠金融必須進行金融創新,包括農村金融的轉型,轉型有很多因素和影響,轉型需要利用各種技術,包括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我們微金融50人論壇的很多老師都是關注互聯網金融,確實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對于傳統金融的轉型,對于農村金融的創新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要思考的就是互聯網金融的應用,移動互聯網化對農村轉型到底運用了什么,對于農村金融的運行到底改變了哪些?哪些是沒有變的?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我們考慮如何進行金融創新,包括金融體系的發展,包括金融服務方式的創新。
說這個話題之前,先陳述幾個觀點和假設。一個是我們知道金融的運行和信息傳播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信息傳播網絡和信息傳播的質量,決定了這個經濟體當中金融的形式、金融的產品、金融服務的范圍等等。我們說金融機構的功能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在于搜集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進行決策。第二是金融轉型的決定因素之一,就是技術的應用,這個技術會影響信息的網絡,包括網絡結構和網絡上的主體,結構上不同主體的作用,這些都決定了這些網絡的接通性和連通性,以及連通狀態下的效率。第三傳統農村金融利用的網絡更多的基于本土化和地緣、業緣關系的物理化社會網絡,傳統金融形式很多,包括農村比較傳統的基于人際關系的借貸,這些都是人際的網絡,物理的人際關系。四是信息傳播網絡結構也是影響農村金融變革轉型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農村轉型面臨的挑戰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勞動力的轉型,就帶來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帶來了信息結構的轉型。比如說一些農民在農村里面生活生產,他有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網絡,這個社會網絡決定了他的融資特點,利用傳統的社會網絡參與金融活動,獲取金融的服務。等著流動以后,流到城市里,城市里也不接受他,原來的農村已經脫離了,所以原來的社會結構、社會資本已經打破,這個時候就出現一個信息的空缺,這個時候誰擁有信息,就可能把它變成一個信息的紅利,或者數字的紅利。待會兒我們去講這些怎么決定農村金融轉型。第二就是信息通訊技術應用的使用,包括移動互聯技術的使用,這些對打破農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都有重要作用,到底作用在哪兒?我們如何理解這些對金融創新的影響?理解哪些是變化了,哪些沒有變?
第一方面簡單回顧一下農村金融到底是什么?我們提農村金融,很多的同行和老師都在說農村金融有什么特點,農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到底有什么區別?有金融就夠了,為什么還要研究農村的金融?老師也在質疑,所以農村金融到底是什么?農村金融有什么特點,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我們理解農村金融的轉型和驅動的因素。
第二方面重點分享一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的發展和應用對農村金融意味著什么,有哪些影響?或者說利用互聯網的新的金融,新的農村金融和原來的傳統金融相比,運行機制方面哪些變了,哪些沒有變,哪些升華了,哪些回歸了?
第三方面更多是從價值鏈、供應鏈的角度來說,現在很多人在研究、討論“互聯網+”“互聯網+農業”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互聯網+農業”其中農產品電商和農資的電商發展是倍受關注的話題,這些對農村金融也有一些影響,金融對農村的電商發展也是相互影響的。
一、農村金融到底是什么?
普惠金融是一個大的體系,包括很多的內容,剛才我也講了很多老師對農村金融在質疑,農村金融有沒有必要,包括我們專業課程設置有沒有必要,農村金融是一個區域的概念,是農村地區的,具有非常明顯的地方特色的金融,和這個相關的還有和農業相關的,就是農業產業。我們都說是微小金融,小型金融也是一個概念,他們的關系既有交叉,又有區隔。我把這三個圖用一個更大的圓圈包起來的話,就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包括農村、農業也包括弱勢群體,更大范圍的普惠金融是讓農村人包容進去。金融不僅僅包括信貸,也包括支付、結算、匯兌、理財各種。
回到農村金融,我們說是一個區域的概念,有區域的特點,農村金融的形式很多,經過農村金融服務的機構也有很多,一般是從正規和非正規的角度區分農村金融,正規的就是相對比較規模化、制度性比較強的金融機構,這些機構當中,對農村來講既有服務優勢是這些小銀行,所以我們說小銀行在農村金融過程中有自己的優勢,因為小,能夠利用軟信息,因為有些信息只有信貸員,只有長期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才能夠了解,這些信息只有這些人才能知道,其他人很難把它標準化。所以在農村地區,小銀行有他的優勢,小銀行具有軟信息能力,具有隱含信息獲取能力的人更有優勢。
另外合作金融,合作金融有很多的特點,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合作金融的所有者和客戶是一體的,這個和商業就是不一樣的,正是由于這個治理結構,決定了它很多的優勢,有很多人討論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在抗風險方面的特點、優點、功能,抗風險能力最強的機構是合作金融,特別是歷次的金融危機當中,不同金融機構在危機當中的穩健性最強的就是合作金融,合作金融有特殊的所有制結構,不過度的追求,賺的這些利潤該是這些所有者,本身還有一些風險管控的手段,有很強的風險免疫。這些都是基于一個社會網絡的共同紐帶,社會網絡、社會關系,傳統的信息傳播結構是非常重要的。還有一些好的金融形式,是要把正規的,或者大的機構連接起來,通行農村的金融服務,這個也是充分利用軟信息和隱含的信息進行決策。
對于更傳統的非正規的農村金融來說,他們運行機制當中更多的是利用原來傳統的人際網絡、人際關系。比如說民間借貸,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也會經常碰到,民間借貸就是基于人際關系直接的借貸,現在很多P2P的形式,實際上就是基于一種信任的,一種信用判斷的借貸的信息,標會剛才提到了是某些民間盛行的借貸方式,有的地方這種組織形式非常盛行。前兩天我剛從福建當地的標會見到,一個家庭可能要參加四五個標會,還有更多的,不出了事還好,一出了事都到政府那兒去。集資,包括標會也是集資,某種意義的P2P的形式,把幾個人的錢集中起來先給一個人用,多P對一P,所以這種本質的金融形式是利用創投網絡,現在的網絡無非是改變了一些,但是傳統的機制還是保留了。還有貿易信貸和商業信用,以前賒銷,這個是傳統形式,金融活動,這些活動是產品的交易,信用的交易,甚至要素之間的交易,是捆綁在一塊的,這種一塊的交易,導致了信息共享,現在我們看在線互聯網,無非就是原來貿易信貸或者是商業信用的一種擴張。
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金融形式、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方式,金融轉型可以從幾方面看待,金融的參與者,金融參與者之間的關系,金融參與者之間,他們之間信息獲取的渠道是什么樣子,這些都構成了一個金融生態系統,金融服務范圍、方式、風險控制的改變。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一是從需求層面來講,很多需求方,原來小又分散,對他提供服務交易成本比較高,現在如果說需求方能夠做出改變,可以降低信息獲取難的問題,降低交易成本高的問題,金融也會做出改變,會提出更多的服務。比如說基于合作社的,合作社發展起來之后,金融機構可以不針對個人貸款,針對合作社貸款,成本降低,合作社也可以幫助銀行搜集信息,降低風險管控的效益,當然合作社本身也會形成合作金融的組織。剛才也提到農業產業本身主體的合作會形成產業化,形成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會使得一些金融借助于產業鏈,降低了金融直接對各個分散的主體進行的服務問題,政府的政策都會影響金融轉型。技術是一個方面,包括我們現在提到的互聯網金融。
二、互聯網、移動互聯和農村金融轉型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
互聯網對于金融,或者傳統金融也好,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也好,原因可能有很多,我們可以概括幾方面,第一是信息技術的使用,包括互聯網信息的使用,可以降低銀行體系的運行成本,運行成本降低了,服務的范圍,服務的質量也會提升。第二金融機構本身可以用互聯網改善內部的管理制度,這個對于提高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效力是非常重要的,內部的管理效力提高了,決策成本就會降低,決策成本降低,收益就會提高。互聯網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不管是營銷、服務方式還是服務的傳遞,還是從用戶服務的使用等等方面,都會得到改善,這些改善對于整個金融的程度會有提升。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信息披露的提高,使得原來中介去搜集、處理、加工都會弱化。
特別是農村地區,移動互聯的發展特別快,有人說移動互聯的發展對農村而言是一個彎道超車,是一個跨越式的,農村原來缺少寬帶、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相對比較薄弱,限制了農村互聯網的使用,移動互聯克服了地理空間障礙,也克服了基于個人PC的互聯網使用,使得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更加暢通、充分。這些對于農村金融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剛才杜老師也提到,很多發展中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亞洲、拉美這些比較低收入的國家,他們更積極,或者更加早的,更加充分的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地理偏遠帶來的服務難問題。而利用互聯網可以解決物理網點布局的問題,提供不基于網點的服務,肯定會降低成本,因為偏遠地區設立網點是成本很高的,使用互聯網技術就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互聯網銀行的發展,使得原來地理空間受到障礙的服務就可以獲取,包括支付、結算、金融產品的獲取、信息的積累,網上申貸、審貸,我一會兒會說,這些技術的使用會擴大農村的普惠,讓偏遠的地方獲取更多的服務,但是另外一方面會帶來負面的,我們不想得到的結果,一個是還會有數字鴻溝、知識鴻溝,互聯網技術非常好,非常有用,但是偏遠的人們接觸互聯網的機會,使用互聯網的能力,利用互聯網來獲取服務的能力有限。另外,很多原來擁有專門信息的機構,包括信貸員都不會輕易的把信息外露。我們1999年就提進行農村信用檔案的建設,很多地方都不愿意做,我做就要用公開化,透明的方式貸款,一些信貸員我自己有信息,而這些信息對我有其他的好處,我自己不會去做這些事情。互聯網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利用互聯網技術,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推進農村金融的轉型、農村金融的變革,改善農村的服務,擴大農村金融的普惠,但是農村金融要真的普惠,我們前面講的社會網絡的重要性依然存在,或者說它的功效、功能是不能夠忽視的,要提供普惠的信息服務,傳統的社會網絡依然有用,我們說很多社交媒體,包括微信、微博等等這些,使得傳統的物理社會網變成在線社會網,在線社會網也是一種社交網絡,這些社交網絡對金融服務而言,提供了很多幫助,因為這些信息也是有用的。但是在線互聯網它的人群也會有排斥性,我們說有在線互聯網必須是有在線能力,而且要確實在使用,才會構成在線社會網,本身會弱,也會有數字的排斥。但是真正有了在線的社會網,像眾籌、P2P才會真正實現,要提供農村的服務,我們說線上線下的結合,前面也有提到,因為農村地理位置偏遠,網絡的基礎設施,整個基礎設施都會受到影響,會存在數字排斥,現在有人提出來叫數字的普惠,金融普惠要先數字普惠,才能實現金融的普惠。
雖然是在線互聯網,但是在線互聯網的位置不一樣,在網絡結構上是處在關鍵的節點,如果沒有關鍵節點的暢通,網絡會出現斷裂,很多金融機構或者現在互聯網企業采取的方式利用代理,利用村里的小賣部,小商販進行代理搜集信息,不太好聽的詞叫信任,他們有很多的眼線去搜集客戶的信息,如果說沒有這些人的作用,整個互聯網的暢通性會受到影響,這個暢通性的問題也會使我們提供金融服務的寬度、深度都會受到影響,軟信息還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可以用信息、移動金融的手段,解決信息考察、信息傳輸、信息反饋,這個代理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要花更大的力氣解決農村的信息技術設施、有更好的補償機制和服務,另外就是要線上線下結合,利用線上的融資在線下他們當地的代理人或者當地的機構提供借款服務,是比較早開展的這個服務的例子。
我前天剛剛從福建回來,看到現在一個比較有名的扶貧小額貸款組織,中國農信(音),我們可以現場做信息的搜集、加工,對當地地方的信息是非常看重的,勞動力轉移,我們做抽樣調查,很多農村的農民都找不到,都在外地務工,是不是這些人到城里成為服務對象,他們一到城里之后我們很難知道他們的信息,因為樓上樓下都不知道,農村里面每家的情況都很了解,到了城市之后就變成了一個匿名的社會,所以他們不愿意做城市的。
三、移動互聯的電子農商發展與農業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現在也是比較熱門的話題,很多金融機構也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服務,供應鏈需要價值鏈,價值鏈有各種主體是要有交易,需要有互通,沒有互通價值鏈的服務很難提供,包括金融的服務也很難提供。我說幾個觀點,是印度的例子,這個例子是比較早,是2000年當地的煙草公司開發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提供各種類型的服務,包括農村生產生活、醫療、文化等等通過綜合服務獲取信息,和小額信貸服務組織提供保險和信貸服務,他采取的也是線上和線下結合,利用傳統的供應商,利用本地化的知識,利用代理獲取一些本地的客戶的信息,發現一些客戶的資源,提供服務,同時這種方式也減少了競爭。
還有一個非洲的例子,方式和前面一樣,這幾個例子有一個特點,第一就是服務是多元的,在農村提供電商服務或者融資服務也好,因為農產品和農資的交易頻率比較低,低頻,季節性比較強,如果單純的提供農產品的電商和農資的電商,可能就在那個季節是有用的,其他的季節就沒有活動,所以提供服務就要全程的,不僅僅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和農資的銷售,還把農資怎么用到地里面去,農民不是你賣給我就行了,我賺了錢之后我才會給你支付,提供綜合的服務,不僅僅是銷售,要把整個農業的服務,農村其他的服務都提供,才能夠有好的網絡關系的建立,這也是提供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需要發展的模式,提供服務不僅提供服務,要提供更綜合的服務來建立信息網絡,這個對控制金融風險都是有幫助的。
時間關系,詳細的就不說了,主要說一下綜合服務建立更加寬泛的服務的方式,這個方式也是包容性的,謝謝大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金融50人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