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趙來柱:抓好調研建檔立卡是做好精準扶貧的關鍵

[ 作者:趙來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18 錄入:吳玲香 ]

----睢寧縣姚集鎮王塘村有關情況的調查

作為縣幫扶工作組進駐扶貧點后的第一項工作任務,在縣委扶貧業務培訓結束后即入村對我們縣委農工辦所負責姚集鎮王塘村進行了全面了較為詳細的調研。

一、王塘村基本概況;

睢寧縣姚集鎮王塘村位于姚集鎮區西北角,離鎮區約四公里處,北部被古老的黃河古道包圍,東邊與在建中的睢寧房灣濕地公園相連,西臨張引劉果,南鄰程劉、石碑兩村、縣道姚張路(睢寧縣姚集鎮與通原張圩鄉)和建設中的324省道以及正在規劃建設的故黃河觀光道皆從村中穿過,該村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有4.2平方公里。由原朱灣,王塘2 個自然村組成、十二個村民小組,721 戶,3110人,農業承包人口2500人。農業勞動力1600人。 耕地面積3860畝,人均承包土地1.54畝。2015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 達到了8600 元。

二、產業發展情況分析:

王塘村主導產業是果樹種植,全村3860畝耕地目前已流轉了2400畝用于果樹種植,其中蘋果800 畝、三水梨500畝、杏53畝、核桃50畝、獼猴桃350畝、冬桃及其他桃600畝、另有蔬菜大棚 98 個,大約150畝、溫室油桃大棚3370畝、其余1400畝土地主要用于種植以水稻、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全村外出務工1038人,另有在本村的果園或大棚內常年打工200余人。

三、低收入戶排查摸底情況分析;

通過排查摸底,全村戶均低于6000元的低收入農戶是138戶,共428 人。其中無勞力戶2278人、低保戶2698人、因殘致貧3148人、因病致貧69223人、因學致貧1132人。分別占低收入農戶的15.9% 18.8 %22.4% 50.00% 7.9 %

四、存在問題情況分析:

通過實地召鎮蹲村干部、村組干部、群眾代表會議座談,并實地走訪了部分農戶,我感覺到王塘村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弱”。即村兩委領導班子戰斗力弱。總體來說,七位兩委成員,年齡平均62歲、只有兩位高中文化。三位初中,余下2位是小學。體現在年齡大、文化程度較低,通過座談,廣大干群對該村領導班子的總體印象是: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組織領導能力不強、對村級經濟的規劃及發展思路不清、平時工作無創新意識,作為兩委,基本不能真正地起到農村雙強帶頭人的作用。

“二無”。即村集體經濟基本無經濟收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該村現在集體固定資產只有一處不足200平方米的2006年由縣委組織部援建的村綜合服務中心、學校及衛生室都是社會公益性設施,不存在上交村級收入。該村沒有任何村辦企業,更談不上任何增收渠道。且村綜合服務中心規模較小,不足200平方不能滿足正常辦公配置。村兩委正常活動受限。村部門前2米空地按了一套群眾器材,上級來人檢查,連放車的地方都沒有,更不要說老年進行文體活動了。群眾活動基本無場所。

“三單一”。即產業單一。全村全村3860畝耕地流轉2400畝土地用于種植果樹,并且目前絕大部分都還沒掛果,缺少與之配套的綜合服務產業。余下的1400畝耕地主要用于種植以水稻、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就是說該村產業結構比較單一。

“四狹窄”。即農民增收渠道狹窄。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全村農民的土地絕大部分都流轉出來承包給外地老板種植果樹及大棚。從事高效種植業和高效規模農業生產。這些土地只是分布在很少幾個外地老板手中。大部分農民是既無土地、又無產業,整日無所事事,不是聚集在一起打牌,就是東溜溜西轉轉。村里余下的1400畝耕地被4個大戶進行承包了主要用于種植以水稻、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無地農民除了一部分外出打工和部分在村內給大棚打短工外,其他無任何收入來源,就是說全村廣大群眾的創收渠道十分狹窄。

“五低”。即在家人員的文化水平低。據調查,該村留守在家的人員不是老年婦女就是上學的兒童,相對外出務工的人員來說,都是不到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員,文化程度相對偏低。他們根本無法在家進行二次創業。

“六大”。即低收入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增收的脫貧壓力較大。我們通過針對該村低收入農戶調查研究分析發現,有這樣幾個特點:1、數量多、全村總數戶721 戶,而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的農戶就有達138戶,占全村總戶數731戶的19.2% 。低于人均6000元的人口是428人,占全村總人口3110人的13.8%。據調查,在全村低收入的138428人中其中因病因殘致貧有100271人,分別占低收入農戶戶數的72.45%和人口的%63.32%,這些人要想在短期內脫貧增收其難度一定很大,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五、工作措施:

1)、摸清底數、建檔立卡,做為我們入村精準扶貧的“第一戰役”。通過調查摸底,全村有低于戶均6000元的低收入農戶是138戶,共428 人。其中無勞力戶2278人、低保戶2698人、因殘致貧3148人、因病致貧69223人、因學致貧1132人。分別占低收入農戶的15.9% 18.8 %22.4% 50.00% 7.9 % 。目前,我們已經根據村里確定每戶家庭困難情況的高低,難易程度大小,逐戶一對一、面對面進行了走訪,認真調查他們的致貧原因現在已全部進行他們不同的貧困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每個貧困戶都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脫貧致富措施,有的放矢的開好每一個貧困戶的脫貧的“藥方子”,逐步引導全體村民共同脫貧致富。

2)、認真制定掛鉤幫扶村的年度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是下步抓好掛鉤幫扶工作的關鍵所在。入村后,我們從廣大村民所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通過認真的調查了解、并且經過干部群眾會議確定,在2016年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項目扶貧工程。

①大力推進村內小型河道疏通治理工程做好美麗鄉村工程,村內主干道兩邊每50米添置一個垃圾箱,做好垃圾集中存放。為群眾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②鋪設村內王朱路一條。解決村民行路難問題,幫助

③組織動員全村群眾為家庭兩代人皆身患腦瘤的村民李希凡家庭進行捐助,盡最大的力量幫助他們解決部分醫療手術費用。以此來提高群眾對村兩委信任度和支持率。

④做好協調村部前邊地塊,與縣文廣新局對接進行擴建村民活動廣場建設工程,為群眾解決一個相對寬敞的文體活動場所。

⑤利用村部后邊一塊15米長、20米寬的閑置空地建設王塘村農副產品超市用于出租增加集體收入。

⑥對凡是在家的低收入家庭戶其子女能夠工作的聯系縣中等職業學校進行職業培訓,組織到南方打工,以此來增加農民收入,使他們逐步能夠脫貧致富。目前已經與縣中等職業學校進行了對接。

⑦發動群眾對村內主干道進行環境綠化。

⑧圍繞村主導果樹產業提供服務,成立王塘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購置農機為果樹產業提供農機及生產資料服務,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⑨積極清理整頓整理河沿地。以及原有村部分漁塘實行租賃經營,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盤活資產,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以此來增加村集體收入。

⑩將近30余畝的河道地收歸集體進行租賃承包以增加村集體收入。

 11申報縣委組織部及縣扶貧辦項目專項資金,上級對2006年建設的不足200平方村綜合服務中心進行扶持建設使其達到上級規定的標準。

 12利用本村地處廢黃河故道,水質好,生產的稻麥品質好的實際,將村里所承包的1400畝耕的4個大戶聯合起來,成立王塘綠色食品銷售合作社,積極與省掛鉤單位對接,專門供省直部門以此增加集體收入。

3、及時將幫扶實施工作方案向所在單位領導進行匯報,在聽取本人對王塘村的幫扶工作匯報后,單位領導非常支持,先后三次親隨本單位掛鉤幫扶人員入村實地查看項目,修改確定實施方案。與村干部群眾進行座談,親自對接縣相關部門,尋求縣領導和機關部門的支持。

4、單位領導還召集本單位各分管主任及有關科室負責人會議要求全力支持駐鎮包村人員,共同抓好項目落實,確保我單位掛鉤幫扶工作任務的圓滿完成,為我縣如期脫貧致富作出應有的貢獻。如今,我們所負責幫扶的姚集鎮王塘村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個項目正在落實之中。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三日

(作者簡介:趙來柱,男、1963年生、中共黨員、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大專文化、高級農業經濟師職稱,原任江蘇省睢寧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現負責本單位掛鉤幫扶睢寧縣姚集鎮王塘村。先后在《江蘇農村經濟》雜志、《農家致富》雜志、《中國經營管理》雜志《新農村建設》雜志、《中國農村經濟網》發表文章120余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高清a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站 | 日本少妇爽的嗷嗷叫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图片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性色 |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