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這涉及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對《意見》進行了解讀。(5月30日人民網)
九部門聯合下文,就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提出指導意見,可謂中央就推進全面精準脫貧攻堅使出的又一大手筆。如何實現精準脫貧?“六個精準”如何落實到“最后一公里”?關鍵還在于如何把握“精準”和“特色”二字,從政策精準到產業精準,“六個精準”都需做實“精準”文章、“精準”落實。
在“六個精準”扶貧中,產業扶貧無疑是重頭戲。不少貧困地區都寄希望于上級扶貧組織者、決策者和執行者將扶貧產業落在本地,畢竟一個產業項目的落地就意味著大筆投資的注入,從而形成可觀的產業鏈,帶動一大批項目的落實、一大群貧困人口的就業及可持續的收入增漲,產生的脫貧效應是極為可觀的。正如《意見》指出的,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事實上,基于產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長期穩定就業增收,可以說,發展特色產業是脫貧攻堅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之一。
然而產業扶貧是一項相對復雜而系統的工作,投入大、收效慢、后續效應強。當前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尚沒有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特別是涉及到財政涉農資金、金融支持的配套制度機制是否完善;其次是貧困地區是否對本地區特色產業定位精準,是否有潛力可挖,是否實現了貧困人口高參與度,是否實現突出本地特色的產業體系、在做大特色產業中充分挖掘貧困地區優勢資源,是否實現提升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事實上,許多貧困地區為了爭取產業落戶,不顧本地實情,以致事與愿違。
產業扶貧關鍵在“精準”和“特色”。所謂“精準”,即選定產業項目精準,選定落戶貧困地區范圍精準、選定產業發展方式精準,實現“對癥下藥”、“按需點菜”,堅持聚力到戶、受益精準、因地制宜、科學設計、項目精準、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幫貧脫貧、聯動聯考,從八個方面推進產業扶貧。即科學確定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產業支持保障能力、加大產業扶貧投入力度、創新金融扶持機制、加大保險支持力度,從全方位完善產業扶貧體系制度。所謂“特色”,就是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自然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等,從而擬出切合本地實際的產業發展模式,以充分利用貧困地區優勢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