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觸角延伸至農村,農村的商業模式也逐漸被納入電子商務的網絡之中。電子商務的引入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民收入的增加。與城市的電商環境而言,農村地區在物流、宣傳以及觀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農村電商的發展模式應該針對農村地區自身的特點來選擇。接下來,本文將對農村電商模式的現狀進行分析,對其中所面臨的障礙和挑戰進行歸納,并進一步地對如何更好地促進電商模式創新提出設想。
一、新形勢下農村電商模式發展的基本情況
當前,農村電商模式主要有B2B、B2C、政府黃頁、第三方交易平臺等形式。其中,政府黃頁的方式是指地方政府建立電商網頁向外界介紹本地的農產品情況,從而吸引外界購買。這種方式脫離了當前的電商購物和交易習慣,因而交易規模十分有限。第三方交易平臺是指中介通過電商平臺獲取買家信息以及農戶信息,購買者付費給中介,后者再將產品從農戶手中購買過來交與買家。在農民自身計算機知識、互聯網概念有限的當前,這種交易方式的存在有其自身價值,而且交易規模較大。然而,這種方式一方面提高了買家的價格,另一方面也壓縮了農戶的利益,因而從長遠來看會被交易成本更低的模式所替代。
由于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成功開發和推廣了B2B、B2C的交易模式,它被電子商務市場廣泛接受,并成為了行業標準。從農村電商發展的現狀來看,由于認知度不高、網絡技術人才稀缺以及推廣不成熟等方面的困難,因而交易規模還比較小。2015年,淘寶正式推出“村淘”概念,在剛剛過去的“雙11”活動中,農村部分的交易數據在12日0時便已經超過2個億的規模。隨著相關知識和概念的普及、資本的投入以及電商平臺的持續深挖,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前景是十分樂觀的。
二、農村電商模式發展創新所面臨的困難
1.電商知識和概念相對較少。相對來說,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城市居民,接觸新事物、新技術和新商品的機會也相對更少。盡管電商在城市之間已經普及數年,然而很多農村居民幾乎沒有接觸過,更有部分偏遠地區的居民甚至沒有聽說過“在網絡上買賣東西”的概念。因此,要將廣大的農村居民納入電商的網絡中,并將農產品的買賣渠道納入電商平臺,需要首先在城市地區推廣電商的概念。
2.電商發展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有發達的網絡、健全的物流系統以及計算機使用的普及。然而,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水平想對落后,對于相當部分家庭來講,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成本較高。另外,由于農村居民的居住呈現出鮮明的分散狀態,物流系統的成本較高,這就使得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物流的障礙較高。目前,只有郵政EMS服務可以深入到農村以外,然而郵政物流系統帶有鮮明的公共服務特性,其大規模的商業物流使用會增加財政壓力。這就需要社會資本、政府以及電商平臺合理探索適合農村地區的物流系統構建方案。
3.電商人才及勞動力不足。由于城市更成熟的設施及服務、相對公平而簡單的人際關系以及更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機會,大量農村大學生、進程務工人員以及經商者更傾向于留在城市。對于電商人才而言,也將農村視為“落后地區”,甚至將到農村工作視為“有損顏面”的事情。不僅很少有專門人才去研究和發展農村市場,甚至連普通的勞動力都不愿意回到農村。這就導致農村電商人才以及勞動力不足。因此,電商模式要在農村普及和成熟,就需要吸引人才和勞動力回流。如果真正做到這一點,不僅可以減少城市貧窮人口,而且還可以促進農村的大發展,從而減少城鄉差距,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
三、農村電商模式創新的探索
農村電商模式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成熟的過程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筆者認為,在推動農村電商模式創新的過程中,需要由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擔任推廣主角,同時將當地政府、實體農產品商店、農業企業、農戶納入電商推廣系統中。在完成對基本數據的搜集以后,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技術設計、試用和完善農村電商模式。比如,前期可以采用“本地店商+電商+貨柜”這種“虛實結合”的半電商模式,讓農產品經營者逐漸接觸和認可電商模式。同時,可以嘗試以商業模式組建專業合作社,聘請和培養專門的經營人才來展開農產品電商活動。圖1所示,還需要將農資公司、農產品檢驗、農村充值服務以及較大規模的農產品超市納入交易平臺。這可能成為未來農村B2C電商模式的主流,值得電商平臺、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重點探索的方式。
電子商務模式對推進農村發展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作用值得期待,農村市場對電商平臺而言也是一塊藍海,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機會。然而,要在農村推廣成熟的電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因此,需要政府、電商以及社會資本共同探索實現電商模式創新的途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電商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