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興:制度供給著力守住生態紅線

[ 作者:張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21 錄入:王惠敏 ]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用制度供給保障生態環境消費需求,實現資源有效供給與環境高端消費需求的對接。

◆樹立以生態文明為指引的資源利用觀,以民生為核心價值的資源價值觀,以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效率觀。

◆礦法修訂應該明確“礦山生態環境”定位,盡快完善礦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深層次的法律法規體系。

◆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共同責任機制,共同商議探索“互聯網+”配套政策法規等監管方式。

從我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30多年來的發展情況和治理成效看,加強礦山生態環境制度建設,既是當前礦政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用制度供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勢所趨。

培育新型資源觀,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

自然資源道德觀是人類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為本的資源道德觀強調資源是與人相對應的概念,放大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正能量為人類造福。但很長時間以來,以物為本的資源觀強調對物的崇拜,在資源開發帶來滾滾利益面前,亟待法治的契約精神和礦業開發的綠色契約精神來托底。

以人為本的新型資源觀,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壓力產生的,也可以說是生態安全觀和環境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風物長宜放眼量”。礦山企業在利用礦產資源的過程中,應該樹立以生態文明為指引的礦產資源利用觀,樹立以民生為核心價值的礦產資源價值觀,樹立起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礦產資源效率觀,依法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

推進供給側改革,創新礦產資源主體建設

加強礦產資源保護主體建設不僅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的體現,而且是加強礦產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措施。

作為礦產資源保護主體的政府、礦山企業、事業單位(主要是地勘單位)及相關的中介組織、公民個人,要對加強礦產資源環境保護的責任進行承諾。同時,要嚴格執行礦產資源保護法制,杜絕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通過法律手段來告誡礦產資源開發相關利益者,為私利而冒然行動者必遭嚴懲。此外,還要加大科技投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推動礦產資源保護主體建設工作創新。

完善產權制度,明確權屬更要明晰責任

加強礦產資源產權制度體系建設不僅要對權屬制度作出安排,還要健全使用權權利體系、監管制度以及法律責任的制度作出具體規定。

一是礦產資源權屬制度安排應當集中在所有權、使用權和轉讓權三方面,解決礦產資源如何實現產權邊界、資源配置低效等問題。二是對權利主體行使權利賦予對等的責任義務,不能僅行使權利而不負責任。要以資源保護利用的經濟、社會、生態需求為核心,減少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外部不經濟。三是發揮監管和法律責任的倒逼機制,進而促進礦產資源整體效用的發揮,完善礦業權行政許可制度、礦產資源核算制度、礦產資源稅費制度等。四是強調礦產資源法律責任。從事礦產資源開發,一旦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健全法律制度,補齊法律法規體系短板

國家把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從戰略部署、頂層設計、制度建設上全面謀篇布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針,生態文明建設第一要務要健全完善生態法律制度體系。建議《礦產資源法》修訂中,有必要設立專門章節進行規定,補充強化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相關內容,明確“礦山生態環境”定位,盡快制定和完善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深層次的法律、法規體系,補齊工作短板,將礦山環境保護納入勘查開發階段必須實施的可操作性內容。

明確責任主體,探索“互聯網+”共同監管

要在礦山環境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思維下嚴守生態紅線,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政績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重大制度,凝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合力。

建議在《礦產資源法》修改中合理劃分事權,在礦山立項、設計、開發過程中事先對生態環境作出安排;在體制設置上做到決策權、監督權和執行權的分離;在勘查項目立項、實施、考核驗收等環節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內容和措施,增加同類前置程序中的否決權。同時,厘清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明確監管責任主體,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共同責任機制,探索“互聯網+”政府監管方式,共同商議配套政策、法規、標準的制定,最終形成共識才更為關鍵。

規范資金管理,探索礦山環境多元化治理

凡事預則立,棋貴早一步。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是礦政管理的重要內容,礦山生態環境是多方位治理的集合體,探索建立政府有效服務和監管、第三方支付、“眾籌”多元投(融)資和企業承擔主體責任的治理方式,多劍合璧舞出“組合拳”。

對此,建議建立統一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怎么收、怎么支,要規范,不論采選還是后續延伸產業均需根據礦產品市場競爭力,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的征收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從“占多少,繳多少”改為“賺多少,繳多少”,明確保證金收取的系數、標準。秉承可經濟開發,以豐補歉,堤外損失仍需堤內補的原則,為開采礦產資源后的自然環境恢復治理資金留足空間。

需要強調的是,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必須由第三方獨立機構專戶存放。根據礦山企業環境義務履行情況,驗收合格,保證金返還礦山企業,逐步形成提取與治理相匹配、返還與治理相協調的新機制。

與此同時,創新資金渠道,探索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模式,建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專項資金。可以從礦產品產值中抽取一定比例繳納,可選用“信托基金”辦法,引導基金對礦山企業環境治理項目進行委托貸款或直接投資,形成環境治理產業基金聯盟。

完善追責制度,讓礦企承擔應負的責任

企業的發展不能“只拉車,不看路”。礦山企業作為礦山環境破壞、污染的制造者,理所當然是維護生態安全和礦山環境治理恢復的責任主體,礦山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既是礦山自身的企業責任,也是礦山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明晰產權,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良好的產權制度可以明確礦業權主體,明晰權利與責任歸屬,界定礦業權主體在礦業經濟活動中的生態損益,以更好地構建生態補償和環境治理機制,改變以前由礦企享受礦業收益而社會承擔生態損失的不良循環。

實施企業社會責任計劃,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明確采礦權人在環境保護與治理中責無旁貸的主體責任與義務。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給礦山企業真正戴上生態“緊箍咒”,強化對礦企主體的“行為追責”和“后果追責”。

統籌規劃,明確監督責任。政府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中既要強化監督,清責也要減責,讓礦山企業承擔起理應負擔的環境治理責任。建議《礦產資源法》修改中明確政府的監管責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調動社會的積極性,讓企業承擔能夠承擔的責任。

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社會公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導礦區治理范圍的群眾參與公共治理體系,在制度上構建公眾參與常態化機制,對礦業權人勘查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責任進行全過程監督,將和諧生態、和諧民生、綠色礦山、公眾認可等方面建設逐步上升為“組合拳”制度,履行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責任與義務。

優化收益分配,謹防礦業用地的生態損害

目前對礦區生態治理完成后的土地權屬尚不清晰,尤其是閉坑后土地產權問題如何處置,制約著礦山企業生態治理的積極性。

當前,礦業市場低迷,對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收益分配機制無明確規定,治理恢復投資人的投資回報、貢獻度也缺乏法規和政策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應規避礦工企業對礦業用地過程中的生態環境損害,規范礦區臨時用地恢復治理的補償方式、標準,謹防礦業市場低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對礦區土地復墾所帶來的聯動傷害。

因此,建議對正在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中單設“礦業用地”一章,明確礦業用地使用中環境保護評估、退出恢復治理標準等從法律制度上作出系統性規定,便于礦區土地恢復治理法律的統一與適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土資源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最新肉丝袜福利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亚洲最大AV免费专区 | 午夜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免费观看91AV | 亚洲第一精品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