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在《保底還是進取:當代中國鄉村建設出路大討論》研討會上的最后發言
題記:
《保底還是進取:當代中國鄉村建設出路大討論》于2016年12月24日(周六)上午9:00—12:30在復旦大學文科樓615會議室成功舉行。在會上,李昌平、賀雪峰、曹錦清、楊心宇、羅小朋、熊萬勝、段剛、董國禮、陳曉玲、吳新葉、何小剛等都做了精彩的發言與評論。學生已將兩萬余字的發言內容整理完畢,干貨滿滿。會議通稿容后再專門推出。因為有雜志欲約主要發言者撰寫專門文章論述,以及保護發言人的知識產權,故這里只是把本人最后的發言推送,供感興趣的各位朋友參考。
再次謝謝各位朋友的友情參與,并感謝提供會務服務和進行發言內容整理的同學們的辛勤付出!我們來年再相會!
唐亞林:
我最后談三點想法:
首先是我們會議主題的觀察視角。大家都是認可城市化戰略,因此當時我在取這個題目的時候,一個是城鄉一體化視角,鄉村是蓄水池是穩定器;第二個是鄉村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視角。現在看來,這兩種視角是并行不悖的,只不過差別在于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也就是昌平的觀點有一個積極行動的思想;城鄉一體化的視角,也就是雪峰的保底視角,總還是有一些消極的,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的,這也是一種憂國憂民的長遠思考。
第二個就是具體實踐。大家都在討論昌平的實驗的約束性條件以及推廣的可能性問題,特別是雪峰談到的點和面的問題。昌平的成功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昌平個人及團隊形成了系統而成熟的改造方案;二是昌平的個人人格魅力以及他的品牌效益形成了強大的議價能力;第三個是昌平這里有個很重要的東西,我覺得雪峰在這里要改變,就是信息化、在線化,形成日不落時代,換句話說今后將總部放到農村里面也是可能的,農業進城、城市下鄉的可能性不要低估,特別是農村的電子商務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第三個是中國的未來。我一直講好的學問要有五大標準,大歷史、大比較、大現實、大綜合、大關懷,所以在和曹老師對話的時候,很敬佩他越來越有大歷史的視角。我們有很多問題,如中國秩序與世界秩序的問題,主流化思考與復雜化思考的問題,特別是羅老師提到的城市主體性與鄉村主體性張力與對話的問題。
這里我倒覺得有個觀點供我們參考,我們講保底和進取,但是剛開始我在講保底的時候,沒有對保底這個詞做分層、分類的思考。我們剛開始說的保底是城鄉一體化的保底,現在我們討論發現有倫理價值的保底,還包括農民的社會保障福利的保底,甚至這個保底不能簡單的看做穩定器和蓄水池的保底,這個保底甚至還有更多層面的內涵,一種價值觀念。
保底如果只是簡單的穩定器和蓄水池的話,實際上是在維持既有制度的非正義性的遺留,是一種消極、被動的體現;進取背后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行動、價值、精神,尤其是中國農村建設主體背后的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問題,這也是曹老師最近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現在我們好像對國家層面的努力,對政府層面的努力是懷疑的,但是我們要思考怎么樣通過四兩撥千斤的方式來實現我們的目標。之前我的那個重大項目,我最開始思考的時候覺得城鄉一體化文化背后是項目邏輯,后來調研以后發現,其實文化背后還有一個陣地邏輯,這個陣地邏輯除了有一部分人在做這個事,有一個平臺,背后有一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再造的問題,有一個教育人的問題,因此我們在講保底的時候要將復雜性的問題體現出來。
最后還有一點,羅老師后來補充一點是李昌平提供了我們一種想象,我們看到資本下鄉以后對于農村的戕害,我們沒看到未來主體性有了之后我們改造資本,我們要有這種想象。就像羅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學會玩資本游戲。
回到最后一個問題,我們要思考城市中國、鄉村中國、區域中國,尤其是我們現在研究鄉村、研究城市的話,要注意一個重大國家發展戰略,也就是城市群的發展戰略。我分析過,我們有三大世界級城市群戰略規劃,四大國家級城市群戰略規劃,還有無數區域中心性城市群戰略規劃。這些城市群戰略規劃的最終發展質量,可能達到了一個將城市中國、鄉村中國、區域中國進行新的統合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今后我們的城市問題、鄉村問題可能要在城市群里面找到解決的鑰匙。
再次感謝各位的熱情參與!我們來年再相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唐家弄潮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