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兩會”進一步明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要解決甘肅的貧困問題,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業”這篇大文章。
一是要全力調結構。調結構,重在調優農產品結構?!皟灐斌w現為因地制宜,綠色特色。甘肅因其自身所處地理位置以及獨特的氣候條件,擁有大量具備“特色優勢”的農產品,足以成為甘肅農業優質供給的組成部分。調優甘肅農產品結構,要抓住綠色、特色、高端三個方向。綠色,就是在全省積極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設農產品全程監管和追溯體系,打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品牌,供給更安全、更干凈、更營養的農產品。特色,就是依托甘肅的地理、氣候條件,在區域特色品類、特有品種、特殊品質三個屬性上著手,培育更多地理標志產品。高端,就是在打造綠色、特色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附加屬性,提升品牌形象。要在全省各地積極培育有活力的生產經營主體,建立綠色、特色、高端農產品生產示范區,不斷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銷售規模。
二是要積極補短板。補短板,重在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近年來,甘肅省的脫貧攻堅行動取得了重大成效,農村的基礎設施較之前有了明顯改善,接下來,要在高標準農田、牧場建設等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做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加快補齊農業科技短板,針對甘肅實際情況,在馬鈴薯良種繁育、牛羊良種繁育、畜草種植、旱地農業、節水技術等領域加強聯合攻關,力爭實現有效突破。在全省推動設施農業發展,切實推動農業機械設備普及。強化對農民、牧民的技能培訓,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和資源,創新培訓模式,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的引導作用,以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效果吸引農民學習新技術、應用新設備。
三是要大力促融合。促融合,重在延長產業鏈條,豐富農業業態,提高農業附加值。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要跳出農業,以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適應了人民群眾文化、生態、健康需求不斷提升的趨勢,將農業生產與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相結合,不僅能夠創造新的市場,更為農民增收拓展了新的渠道。提高農業附加值,很重要的一個渠道就是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甘肅擁有大量具有濃郁區域特色的農牧產品,找到適當的方式進行加工,打造農牧產品深加工品牌,這將成為推動甘肅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村流通,尤其是發展農村電商,將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帶來新的活力。應在全省范圍內加強與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項目合作,推動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農戶與電商的全面對接融合,推介銷售甘肅的特色農產品。提高農業附加值的另一個重要渠道是發展鄉村旅游。農業是一個可以不斷挖掘出旅游資源的寶藏。要充分挖掘深層次需求,依托農業和少數民族風情,發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生產體驗、民俗體驗等旅游模式,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組合,進而帶動全省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四是要不懈優體制。優體制,重在推進農村改革,激發農業發展活力。結合農村發展實際,改革的重點有三。其一,提升財政支農效果。甘肅在財政支農領域已經有了一些創新做法,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成為了全國的典型。要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允許地方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于關鍵領域。鼓勵地方政府通過PPP、基金等方式籌集社會資金,用于農業農村發展。其二,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試點基礎上,加快在全省范圍內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加速確權登記頒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推動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培育一批規?;r業生產經營主體。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農業信貸投入,推廣農村土地、農房抵押貸款。其三,完善農村引智、創業、創新機制。切實為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返鄉農民工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創造優越條件,引入新科技、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借鑒在城市大規模開展的“雙創”行動,鼓勵在有條件的農村建立多樣化的創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引導相關人員“雙創”,帶來農業發展新動能。
作者系蘭州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甘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