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如期發布了,有這么幾個信息值得我們關注:一是農民工的數量還在增加,已經達到28171萬人,比上年增加了424萬人;二是很多農民工選擇在本地打工,人數達到11237萬人,雖然仍然比外出農民工16934萬人少,但增速比外出農民工快;三是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在減少,在外出農民工當中進城打工的有13585萬人,但比上一年減少了157萬人;四是留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增長最快,而到東部發達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出現回落,跨省流動的農民工持續減少;五是農民工越來越老,平均年齡達到39歲,40歲以上的占比53.9%,一代農民工仍占半數以上;六是農民工從事的行業變了,從事第二產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工在減少,從事第三產業(主要是批發、零售、居民服務、修理等)在不斷增加;七是農民工賺錢越來越不容易,月工資增速出現回落。農民工群體為何在悄悄地發生著這些變化呢?
中西部地區農村發展了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已經過去快40年,我的兒時同伴就是那時在高中畢業后去打工的,如今我們都已經步入知天命的年齡段了,本以為“打工”這個詞經過這么長時間蕩滌,應該慢慢消失,沒曾想到,今天農民工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加。為啥總有那么多農村人出來打工呢?從源頭上說,是因為在農村越來越沒事干了,而這要歸功于農村的發展。最近幾年回農村老家,發現以前依靠人力畜力的農業,現在已經普及上了農業機械;以前依靠人力插秧種地,現在已經改用拋秧直播;以前靠人力砍柴挑水,現在已經普遍使用沼氣、省柴灶,還有了自來水。農村的這些進步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現在的農村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人留在家里,那些從田地鍋灶游離出來的農村人,當然還不到享受閑暇的生活階段,只能出來尋找賺錢的機會,加入浩浩蕩蕩的打工隊伍。于是我們看到,盡管經歷了快40年,農民工隊伍還沒有到達劉易斯所說的城鄉勞動力流動的拐點,這只能說明中國農村以前實在太落后了,現在真的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發達地區城市門檻變高了
按照以前的思路,從農村游離出來的農村勞動力最為向往的地方就是去城市打工,那里繁花似錦,那里喧囂熱鬧,那里機會遍地,那里魂牽夢縈!在上個世紀末,農民工來到城市租個房子落下腳,找個工作上班就能每月賺到一份比在農村種地高得多的收入。然而現在的城市,一邊遍地都是大學生,學問比自己高得多,一邊無法超越的高價房,使自己工資比住房租金低得多。造成農民工在大學生面前找不到工作,在高房價面前交不起租金,進城越來越困難。與此同時,中國工業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從工場手工業的所謂工業1.0,經過機器大工業的2.0,再到自動化生產的工業3.0,如今還要進入到智能化的工業4.0,這哪是農民工能夠適應得了的啊?馬克思說了,隨著“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技術形成的變化速度不斷加快,......,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資本論第一卷692頁)。今天是5月5日,是偉大的天才經濟學家馬克思的誕辰日,他在100多年前寫的東西,今天仍然散發著光芒。隨著市場取向的中國改革不斷走向縱深,讓農民工有機會幾十年如一日在城市奉獻,從而不斷推動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讓城市工業有能力在不斷的財富積累中完成技術變革。然而,這種技術變革本身卻無情地將農民工群體拋入到城市的相對過剩人口當中,面對越來越高的城市門檻,農民工只能望而卻步,進城打工的意愿在不斷降低,跨區域進城的農民工也就自然越來越少了!
進城的農民工要回家了
農村進步已不需要那么多勞動力呆在那里,城市門檻高又讓農民工沒有能力跨越,徘徊著的農村人該怎么辦?創業,不再做打工仔!那些年輕的農民工后代,不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僅僅滿足于在城里找個棲身之所就沒日沒夜地上班賺錢,他們要實現自己的價值,要么通過讀書闖入城市,要么在城市實施創業,在城里創業艱難,就干脆回家創業。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農民工平均年齡越來越大,而且仍然是以第一代農民工為主,4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了一大半!這些老年農民工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高門檻的城市里待下去的能力也越來越弱,于是選擇回家,在中國人眼里,家永遠是最溫馨的港灣。回到家鄉沒有農活干,當然需要打工賺錢,因為他們畢竟只有四、五十歲,還屬于壯年,還不到退休養老年齡。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被淘汰下來的傳統工業慢慢地轉向中西部地區,給了這些回家的老年農民工以就業的機會,這就是為什么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的本地農民工數量不斷上升的原因。
農民工賺錢越來越不容易了
許多農民工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仍打算在原來從事的傳統制造業和建筑業里打工賺錢,但是他們卻發現,這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開放的頭二十年,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讓農民工能夠接受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在制造業里打工,城市建設的剛剛興起,建筑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使得他們能夠很方便找到工作。這些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當然也會要求更高的收入,再加上制度變革要求企業改善用工環境,確保農民工的各項權益,這對企業來說無疑一種成本壓力。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使中國傳統制造業的優勢慢慢喪失,許多地方正在進行產業結構升級,通過創新來實現中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創造”轉型,再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傳統制造業面臨著嚴重的下行壓力,這些回家的老年農民工在這樣的企業里打工,收入增長的可能性自然下降。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城市居民開始享受閑暇,到邊遠的農村地區旅游休閑的人越來越多,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民眾的社會方式多元化,在經濟發展步入調檔換速的“新常態”下,鼓勵居民消費以刺激內需,這使得服務業的需求得到擴張,成為繼制造業和建筑業之后的農民工吸納源。不過,農民工所從事的第三產業大多數較為低端,諸如酒店服務、修理、批發銷售等等,門檻也較低,競爭十分激烈,收入水平自然也就不算太高,農民工回到家鄉,賺錢越來越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農民工群體的這些變化,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處境,尤其是這些返鄉的老年農民工,他們還面臨著即將到來的養老難題,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從土地上游離出來的農村勞動力會越來越多,隨著城市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也會越來越高,進入城市的門檻自然也會越來越高,因此,需要本地消化的農民工也會越來越聚集。他們的出路在哪里呢?創業,只有通過創業才能創造就業崗位,才能消化這龐大的農民工隊伍。長期以來,我們的創業活動都是發生在城市,我們習慣認為農村就只能是發展傳統的農業。事實上,農村聚集著十分豐富的資源,可以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創造出許多新業態,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農村資源,衍生新的業態,就有可能走出現在的困境。目前,我國城鄉生產要素正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轉向“城鄉對流”,資本下鄉增多,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不斷增大,鄉村創業群體開始涌現,這股新的創業力量,正是讓中國農村從“打工經濟”走向“創業經濟”的新生力量,如何為這股力量的發展掃除障礙,需要我們積極關注!
(作者: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廣西特聘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三農莊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