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人民日報》刊載《扶貧也要防風險》一文,文中指出,為了完成脫貧任務,很多地方采取了超常規手段,貧困戶能享受多重真金白銀的政策利好,不少幫扶干部幫著、推著甚至替著干,個別貧困戶掉進了“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福利陷阱。(5月20日 人民日報)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黨員干部是領頭人,群眾是重要力量,兩者必須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但往往有的時候,黨員干部并未充分發揮好“傳幫帶”作用,在施行國家扶貧政策時沒能靈活運用,在發放國家扶貧補貼時,沒能用在“刀刃上”。有的黨員干部,空有一顆帶領群眾脫貧的心,沒有盡到教會群眾致富的力,看著群眾沒能踩住脫貧的節奏,自己在一旁使勁吆喝,幫著做、替著干,不知不覺挖出了“福利陷阱”,讓群眾產生依賴思想,久而久之,不僅沒能脫貧,反而讓群眾掉進貧困的泥沼難以脫身。要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必須得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群眾主動參與、抓住時機、搞好生產。
一是要“做”給群眾看。部分群眾在脫貧過程中只巴望著黨和國家送來扶貧補貼、優惠福利,只顧當前、不看長遠,并未真正從如何利用資金、用活政策、改善現狀著手,到頭來,補貼用完了、福利用盡了,生產沒發展,窘況沒改善,心里還盼著、“帽子”仍頂著。此時此刻,黨員干部必須要主動出擊,面對群眾猶豫不決的,要想盡辦法,讓群眾看到政策的實施效果;面對群眾畏首畏尾的,要帶頭試水,解除群眾心中的困惑;面對群眾瞻前顧后的,要深入思考,想好解決對策。只有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才能讓群眾踏踏實實的參與。
二是要“帶”著群眾干。黨員干部是脫貧攻堅的領頭人,面對國家扶貧政策,要主動學習、深入理解、積極思考,只有掌握了其中要義,才能準確傳達,帶領群眾將政策用好、用活;同時,黨員干部也是脫貧攻堅道路上的“服務員”,只有搞好后勤保障工作,鋪開道路、搭好臺子,讓群眾唱主角,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扶貧,扶貧政策才能見到實效。
三是要“教”會群眾追。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黨員干部切勿把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當成是上級交辦的任務來看待,而是要當成工作的目的、事業的追求,既要真心實意幫著群眾干,更要全心全意教會群眾自己干。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要教會群眾主動抓住機遇、大膽創新創造、積極搞好生產,在追趕幸福的道路上,讓群眾既能掌握好脫貧致富的方向盤,更能補足不斷前行的動力“燃油”。
(作者單位:四川省蒲江縣國土資源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