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秀2012年發起組建的“代理媽媽”志愿服務隊,已經從原來的5人發展到了今天的138人,關愛幫助許多的留守兒童。5月25日,張清秀和10多位代理媽媽們與南寧市婦聯等一起來到南寧市賓陽縣中華鎮育才村委小學,組織開展“六一”慰問活動。(5月28日 當代生活報)
如今留守兒童問題不只是一個家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在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的背后,是超過兩億的“流動大軍”。青壯年們為了生活,遠離家鄉到異鄉去打拼,兒女們只得交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親戚監護,從而就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兒童。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童謠非常準確地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近年來,全國各地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幾年前的貴州畢節那四名留守兒童之殤更是令人震驚。不僅如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可忽視:留守兒童中因為父母不在家,心無所依,非常自卑,自閉現象嚴重:不愿與人交往、交流,他從不主動與人打招呼,別人叫他也不應……有的甚至產生抑郁癥。為此,全國婦聯曾呼吁父母將子女帶在身邊。然而,嚴峻的生活卻證明這種呼吁愿望是美好可卻又是極不現實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人口流動是時代的大趨勢,人們不可能全都固守本土,必須外出拼搏。
但是,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難題。近年來,社會上有許多愛心人士紛紛伸出熱情的雙方,重慶涪陵、江西九江、河南湯陰等地出現了“代理家長”,用他們的愛心行動真切詮釋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今天新聞中的廣西賓陽縣中華鎮則出現了“代理媽媽”——早在2012年春,張清秀就主動提出“將在家務工的婦女組織起來照顧留守兒童”,很快就得到了政府的批準,在南寧市婦聯、賓陽縣婦聯指導下,由賓陽縣中華鎮婦聯牽頭,組織各村有能力有愛心的婦女,于2012年兒童節前一天成立了“代理媽媽”志愿服務隊。起初,團隊才5個人,張清秀是第一位“代理媽媽”,她們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管理,給予孩子幫助和愛心,扮演著孩子媽媽的角色,成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代理人”。如今,賓陽縣的“代理媽媽”志愿多達到了138人,已成立了多個小分隊,僅大莊村就有61位“代理媽媽”, 她們不僅僅在生活上幫助和關心留守兒童,讓他們能像那些父母在身邊的兒童一樣,幸福地生活,更多是在精神上給予他們必要的慰藉,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也為那些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解除了后患之憂,當然,更多的是給留守兒童們撐起了一個安全網。
一朵花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但愿賓陽縣的“代理媽媽”能夠星火燎原,燒到全國各地,讓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都能在愛心滿滿的“代理媽媽”關心下健康成長。當然,關愛“留守兒童”就是關心祖國的未來,但國人更希望政府把“惠農”安民政策落實好,縮小城鄉差別,早日讓那些外出打工的農民像候鳥一樣回歸故里,安居樂業。
(作者簡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