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三農”問題重要性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
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工作重心轉移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要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繼續精準施策。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還要繼續,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要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搞好社會管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糧食安全
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
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
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范圍。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
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要繼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促進產業穩定發展。
要支持企業走出去。
要堅持不懈制止餐飲浪費。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工作部署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
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
要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要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要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加強分類指導。
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
要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習近平指出,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
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討論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聞聯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