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縣聯訊:自去年政府的“互聯網+”計劃出臺后,縣域電商成了各個縣發展的重頭戲,我國縣域電子商務也進入了快速崛起期。電子商務借著互聯網本身開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內在特征,不僅改變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更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運行。電子商務對于促進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顯現,很多縣(區)都看到了這一點,縣域電商也因此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開始積極推進自己的縣域電商發展,特別是如何走好本縣(區)的電商發展之路也成為各個縣面臨的頭等大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全國各地涌現出了大量的縣域電商發展模式,僅僅是網上流傳的就有遂昌模式、臨安模式、博興模式、桐廬模式、清河模式、成縣模式、通榆模式、楊陵模式、海寧模式、沙集模式等至少十幾種發展模式。
因為縣域差別很大,電商涉及環節眾多,到底怎么搞,需要因地制宜,趟出一些路子來。中國電商經濟研究院通過深度剖析國內外電商發展趨勢,深入各縣(區)走訪、實地考察、問卷調研、座談討論等方式,對中國近些年來縣域電商的發展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后指出:雖然目前各種縣域電商發展模式層出不窮,但能夠持續、長遠發展的必然是能夠形成區域生態經濟的模式。若從生態經濟進行區分,也無外乎三種模型,即:一縣一品生態經濟模型、集散地生態經濟模型和產業生態經濟模型。中國電商經濟研究院專家指出,雖然還有其他模式存在但目前階段尚不適合國情,因此國內目前的縣域電商模式要么逐步消亡,要么向這三種模型進化。那么,這三種模型到底是什么樣的呢?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一縣一品生態經濟模型
一縣一品,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縣(區)在縣域電商起步階段,選擇當地某一種特色規模化產品為切入點,集中全縣人力物力,打造一個產品,樹立縣域品牌,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將當地的特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推向全國乃至全球。一縣一品生態經濟模型從結果導向來講,該縣的縣域經濟是以某一品類產品為主,而且該品類產品(含原材料及其加工品)的銷售額達到了該縣經濟總額的50%以上。例如:網上流傳甚廣的成縣模式。成縣是核桃產業大縣,每年該縣核桃成熟的時候成縣的縣委書記都會在微博上或者網絡上大力的推廣本縣的核桃,在他的帶動下全縣干部也開始開微博,賣核桃。夏季賣的是鮮核桃,冬季賣的是干核桃,以核桃為單品突破,打通整條電商產業鏈,逐步形成區域的特色品牌。
專家指出,“成縣模式” 最終是否能夠持續的發展起來,關鍵要看這種一縣一品的模式是否遵循生態經濟的發展規律。這些縣(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該縣(區)的某一種(品類)產品具備一定的規模,同時該產品最好還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本地知名度。例如:五常大米、和田大棗、洛川蘋果、奉節臍橙、仙居楊梅等都可以作為這些縣(區)打造一縣一品生態經濟的突破口,進行品牌化經營,打通整條電商產業鏈,通過大宗批發、訂單農業、零售等方式,幫助農民增收,從而帶動本縣(區)GDP快速增長。
集散地生態經濟模型
集散地生態經濟模型主要是利用該縣(區)的區位和交通便利的優勢,以物流、倉儲產業為切入點,通過建立以電子商務為依托的基礎物流設施,憑借物流發貨的高性價比,吸引大批企業將此地作為他們的倉儲、物流基地,從而形成“集散地”,帶動當地電子商務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例如:桐廬是杭州轄下的一個縣,距離杭州市區只有80公里,是浙西地區經濟實力第一強縣,中國著名的物流之鄉、制筆之鄉。桐廬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電商發展態勢,特別是物流方面,有村級單位物流全通的先天優勢。獨特的區位優勢為桐廬發展電商提供很好的支撐,加上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為電商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基礎。2014年10月,阿里巴巴首個農村電商試點選擇落戶桐廬,為桐廬營造了良好的發展電商的行業氛圍。
所謂的“集散地生態經濟模型”,就是憑借當地的地理優勢及相對完善的物流運輸體系,通過發展物流、倉儲產業,盤活該地區的經濟。所以 “桐廬模式”符合這一特征的發展模式,目前已具備了“集散地生態經濟模型”的雛形,只要發展思路不偏移,最終會成為“集散地生態經濟模型”的代表。
產業生態經濟模型
產業生態經濟模型又稱為“跨域整合某一品類生態經濟模型”,是以某一品類的產品為切入點,所有與該產品有關的縣(區)共同參與,制定產品分類標準、建立溯源體系(農產品類)和服務標準(服務業),按統一的標準進行產品加工,統一進行品牌宣傳,打通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生產/種植、加工、質檢、追溯、倉儲、物流、銷售、售后等)。該模型的要點就是抱團發展,建立品牌,打通產業鏈,帶動配套產業發展。這也是未來電商發展的趨勢和主流。
目前全國各地涌現出的縣域電商發展模式中具備這種模型雛形的有“清河模式”、“楊陵模式”等。河北清河不是我國的羊絨主產區,但卻是我國最大的羊絨制品網絡銷售基地。全縣第三方網店(C店)超過2萬家,年銷售15億元,羊絨紗線銷售占淘寶該品類7成以上,被淘寶列為明星縣。除了第三方C店,還建立了B2C模式的“清河羊絨網”、020模式的“百絨匯”網(100多家商戶在上面設立了網上店鋪)。同時還注重品牌建設,12個品牌獲中國服裝成長型品牌,8個品牌獲得河北省著名商標,24家羊絨企業躋身“中國羊絨行業百強”。
縣域電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于大部分縣(區)而言,電子商務是新生事物,發展迅速,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應著眼于長遠,適度超前;在公共服務方面,政府也應鼓勵和服務于創新。同時要立足縣情,形成加快推進縣域電商發展的強大合力,例如:用電子商務促進傳統流通企業轉型升級;鼓勵縣內商貿集聚區、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實施招商引資政策,積極培育傳統企業的電子商務團隊。自從各縣(區)開始大力發展縣域電商以來,衍生出了至少十幾種發展模式,看似熱鬧非凡,實則問題多多,最常見的誤區有以下三點:
誤區一:很多人以為配一臺電腦,拉一根網線,開一個網店就算是在搞電商了,甚至很多縣(區)政府把開了多少家網店作為衡量該地電商發展的硬性指標,因此形成了大批的以農戶家庭依托電商從事特色產品經營的“淘寶村”、“淘寶縣”,主要以網店(第三方店鋪)零售為主,希望將當地的特色產品銷往其他地方,特別是大城市,由此解決當地產品上行的問題。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素有中國“淘寶第一村”之稱的義烏市郊青巖劉村。據義烏當地一份統計稱,曾經青巖劉村1000多間房屋里住著8000多人,擁有1000多家淘寶網店,其中有2家金冠店、數十家皇冠店,超過200家網店年交易額超千萬。昔日上演了無數淘寶店主一夜暴富的神話,如今這一神話正悄然褪去。到目前為止的數據顯示,數百萬的淘寶賣家,能夠盈利的不足5%,很大一部分一年也成交不了一兩單,已經淪為“僵尸店”。
誤區二:以阿里、京東、蘇寧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下鄉搞圈地運動,在農村建立縣級服務中心、農村服務點。大平臺的農村電商模式更傾向于下行,這些大的電商平臺在每個縣招一家代理商,稱為“合伙人”,為村民代發、代收包裹,提供代買和代賣網上商品的服務,這種模式主要是利用大的電商平臺的線上優勢,對線下實體店進行改造,解決工業品、消費品下鄉的問題,很難有效解決農村目前面臨的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只代表著縣域電商經濟的部分內容。
誤區三:一縣多品,因為找不到方向,缺乏事先規劃引導,又擔心自己不趕緊行動就會落后,所以不論是否適合網上銷售的東西,一股腦的搬到網上,無法聚焦,沒有特色,不能夠深入,最終導致忙亂不堪卻沒有結果,這是目前絕大多數縣(區)都存在的問題。
中國電商經濟研究院專家認為,要想解決目前縣域電商面臨的問題,就必須得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多做調研,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的電商頂層設計,根據電商頂層設計一步一步的扎實推進當地的電商發展,這才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商晨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