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推行面臨著很多困難。很多村民重男輕女,冒險超生,一直要生出兒子才肯罷休,春晚上的小品《超生游擊隊》就是最藝術性的展現。
時過境遷,二胎政策已經出臺,全國人民都在討論“生不生二胎”的問題。在二胎政策的鼓勵下,是不是農村會掀起一場生育高峰呢?事情并沒有我們想得那么簡單,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鄉村社會的變遷也促進著農民生育觀念的變化。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里的“后代”指的是兒子,盡管我們長期以來宣傳“生男生女都一樣”,可是生兒子一直是很多村民的期望。延續家里的香火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香火的傳承是以男性的血脈為標準來劃定的,而女兒早晚是“嫁出去的人,潑出去的水”。除此之外,在傳統農耕社會,男性也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生男孩不僅僅有利于提升整個家庭的生產力,而且還能提高“養兒防老”的概率,多幾個兒子總歸多幾分老有所養的可能性。
整個社會和農村的改變也在改變著這些觀念。延續香火的觀念依然存在,依然會看到頭胎是女兒的話,還會堅持再要一個兒子,但是很少再出現連續生三個女兒依然堅持生兒子的情況。此外,由于農耕在生活所占比重降低,生兒子的積極性也在降低,在頭胎是兒子的情況下,人們不再愿意多生幾個兒子,因為教育好一個兒子帶來的收益更多。在我的家鄉,將兒子教育好走出農村的家庭要比多生兒子卻教育不好的家庭更為富裕。在生與養的問題上,養開始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此外,“養兒防老”逐步走向“養女防老”,在家鄉,經常看到兒媳婦和兒子不贍養老人,甚至是虐待老人的事件,也經常看到幾個兒子互相推脫,都不想贍養老人的情況,但是很少看到女兒虐待自己父母的事例。反倒是在兒子不贍養老人的情況下,已經成了“外人”的女兒在照顧老人,尤其是生病臥床的老人,大多是女兒在床頭盡孝。盡管延續香火的觀念依然重要,但是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女孩,很多人在頭胎是男孩的情況下,更愿意要一個女孩,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養女防老”的期待。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的生育觀念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也形成農村的隔代撫養模式,以及整體少生觀念的養成。在我的家鄉,一直到現在早婚早育都是生活的常態,30歲還未結婚生子的例子屬于較為少見,大多是由于家窮和身體或精神有問題。很多青年結婚生子的時間在19到23歲,讓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去養育自己的子女,這似乎是一件有點不靠譜的事情,因此外在的助力是必需的。于是,我們會看到大部分的孫子孫女都是在爺爺奶奶的養育下成長,這種隔代撫養模式在年輕夫妻連續生育的情況下體現得更為突出。
在這種模式下,生育不再僅僅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父母子女兩代人。父母那一代的人可能還保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但是子女一代的人更為接受男女平等。因此在生育的問題上,一家人經常出現矛盾。諸如在父母“逼迫”下生育的子女,經常將養育責任推給父母,因此有人就說“反正不是我想生,誰讓生的誰就去養”,甚至需要父母負擔孫子孫女的上學和將來的結婚費用。年齡較大或者經濟能力較低的父母,更會接受子女的想法,慢慢接受少生的觀念。
農村生育現狀的變化并非全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功勞,而是整個農村社會變化的結果,外在環境的改變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農村的生育觀念。
(作者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正義網—檢察日報2016-03-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