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是一個5年戰役,去年僅僅是首戰告捷,成績仍然是初步的,不可高估。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清醒認識,還要再接再厲,爭取今年再戰再捷,一年一年地把它打好,堅決打贏?!?span lang="EN-US">3月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就脫貧攻堅回應中外記者一系列提問。(3月8日 《人民日報》)
這篇題為《嚴字當頭扶真貧真扶貧》的“融兩會·發布”報道,是我國在世界人民面前的莊嚴承諾,勢必將“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斗推向新的高潮。2016年,脫貧攻堅戰在全國各地紛紛打響,自下而上可謂捷報頻傳,出現了喜人的局面。但是,戰斗中不協調的聲音也時不時見諸媒體,“現金脫貧”,“數字脫貧”,更有“不想脫貧”的奇怪現象。因此,面對中外記者,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絕不搞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實行最嚴格考核評估制度,脫貧攻堅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現金脫貧”不脫貧。說起扶貧,首先想到的就是“扶貧資金”。在一些偏遠的地方,由于受多方條件的制約,創業、就業難度相對較大,在扶貧工作中,有的為了省事省心,就采用直接發放現金的方式。似乎錢一發下去,百姓就脫貧了。殊不知,條件越差的地方,百姓的思想意識也就更落后,有了現金扶持,不是去思考如何創業致富,而是當起了“老太爺”,干脆直接花那點錢。結果,錢花完了,房沒建起來,業沒創起來,非但貧困依舊,反而增添了許多懶惰、依賴之心,怎么能夠真正脫貧!現金只是資本,脫貧還當自立。因此,怎樣幫助困難群眾樹立自信,引領他們創業脫貧,才是“治標”之舉。
“數字脫貧”依舊貧。比起“現金脫貧”來,“數字脫貧”更具欺騙性,與當年的“浮夸風”如出一轍。說某戶人家養殖業收入多少,種植業收入多少,副業又收入多少,完全不按實際操作,而是根據脫貧標準進行“神仙湊數”,甚至在數字上脫貧進小康。這種現象并非危言聳聽,遼寧省委書記李希代表講到遼寧曾存在嚴重弄虛作假的惡劣風氣時說,有一個鎮,一年財政收入160萬元,最后報成2900多萬元。一個市,規模以上企業只有281家,卻上報成1600多家。這就是典型的“浮夸”,與當年的畝產上萬斤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此風不可長,必須堅決剎住。光鮮的“數字”背后,只能是貧困依舊。
“不想脫貧”思想貧。“不想脫貧”一說,聽來荒唐,但想起來合理。那些沒有在意識深處認識到黨中央扶貧政策重要意義的百姓,在“脫貧攻堅”中相當于撿到到了天上掉下的“餡餅”,自己沒付出任何代價,就來了這么大筆“橫財”,是何等美妙的事情。他們花國家的錢慣了,一旦脫了貧,就少了這筆“額外”的收入,沒有了依賴的“靠山”,完全該自己去打拼了。于是就出現了“不想脫貧”的畸形思維。其實,造成這種想法的根源就是思想的貧困。沒有幫助群眾樹立起“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信念,就難以消除依賴心理。因此,怎樣幫助群眾在思想上脫貧,仍然值得深思。
雖然“首戰告捷”,但成績不可高估。脫貧攻堅的路上,有荊棘坎坷,有攔路老虎,切不可等閑視之?!啊撠殹讘鸶娼?,‘攻堅’仍在路上”,唯有披荊斬棘、一步一個腳印前行,才能徹底摒棄“現金脫貧”“數字脫貧”;唯有從思想意識上提高民眾素養,才不會出現“不想脫貧”。開局良好,我們當懷滿滿的信心,向著全面“脫貧”沖刺,向著全面“小康”挺進!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