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汪建華等:安徽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問題與對策

[ 作者:汪建華?王華?湯高平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22 錄入:王惠敏 ]

摘要:安徽農業發展中面臨農產品供給結構與消費需求升級、供給數量與安全農產品需求、供給成本上漲與價格下行等矛盾,出路在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為主引擎,以生態農業產業化為總抓手,加快農業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有序調整、方式的有效轉變和產業的加速升級。

關鍵詞:安徽;農業;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識碼: A     

    安徽是農業大省,“十二五”以來,堅持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大大增加了生產能力,使農業供給側發生了重大變化,為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條件。但是,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使得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呈現出一些趨勢性、轉折性問題。

突出矛盾和問題

    1.農產品供給結構與消費需求升級的矛盾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過去只是要吃飽,現在不僅要吃飽,而且要吃好、吃精、吃優、吃美味、吃安全甚至是吃出快樂,越來越關注舌尖上的優質、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這對農業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和質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對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形成了強烈的市場倒逼。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和品牌化的農產品發展依然滯后,高品質的牛羊肉、水產品、奶類和果菜等農產品生產與消費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專用和品牌小麥、稻米、玉米、優質生鮮乳和冷鮮肉等更是急需增加市場供應。

    2.農產品供給數量與安全農產品需求的矛盾

    由于農產品生產環節多、鏈條長和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低,千千萬萬小農戶和經營者很難對接市場,并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生產和經營,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尚不健全,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尚未有效建立,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強制免疫、監測、診斷和調查等尚不完善,糧食、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等檢驗檢測頻次低,市場準入相對容易,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從各種渠道直接進入,農產品流通渠道及其源頭難以溯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

    3.農產品供給成本上漲與價格下行的矛盾

    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由偏緊向偏松轉變,小麥、水稻等主要農產品供給面臨著市場價格的下行壓力,農民增產未必增收。加上支持保護措施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化肥、農藥和農膜等不合理使用帶來成本和生態雙重壓力,土地和農業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導致服務成本上升,農業科技支撐不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建設滯后,農業經營沒有形成適度規模和體制機制滯后,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危及農業可持續發展。

    4.農產品供給方式單一與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農產品銷售大部分還是通過田間地頭、農貿市場等傳統方式進行銷售,供給方式和渠道相對單一。2015年,安徽省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156億元,與浙江等省份相比差距較大。電商發展滯后既影響到鮮活農產品進城、農資下鄉,也影響到物流配送、冷鏈設施設備的發展。需求方式多元化、靈活化與農產品供給方式單一化、低效化的矛盾加深,亟須打造和創新農超對接、農產品電商平臺、特色電商館、農交會、跨境電商和微商、連鎖經營店以及標準化的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等現代銷售和流通的新業態。

    5.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滯后與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求的矛盾

    截至20166月,安徽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71086家、家庭農場4371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4641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207家、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近950家。總體來看,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規模小、實力弱、素質低且帶動力不強,現代農業加速發展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不足的矛盾加劇。

    6.資源環境約束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矛盾

    安徽省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旱澇災害頻發,加上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靠天吃飯的狀態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近年來,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用量21萬噸;通過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農藥使用量下降20%-3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1.5%。但農業經營方式尚未擺脫“大田、大水、大肥”的粗放生產方式,農業資源長期透支和過度開發、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耕地質量下降以及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對農業的約束越來越緊。

改革的基本路徑

    1.調結構、轉方式,走品牌化發展之路

    1)以調整優化農業供給結構為切入點,在品種品質結構上,促進品種升級換代,擴大有效供給和高端供給。在種養結構上,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和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穩定小麥、水稻生產,鞏固提升糧食產能,適度減少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大豆、雜糧雜豆和馬鈴薯等種植面積。開展農作物合理輪作體系補助試點。

    2)以打響“綠色皖農”品牌為切入點,打造糧食、肉類、奶類和水產等專用品牌、特色品牌,推動品牌建設示范行動落地生效,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以區域公共品牌為統領,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甲級隊”和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和創建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皖字號農業品牌。開展主食加工和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分行業探索建立“綠色皖農”品牌目錄制度,通過品牌倒逼流通、加工、生產和結構調整。

    3)以發展生鮮乳和冷鮮肉為重點,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要在優化常溫、冷凍畜產品基礎上,積極發展冷鮮畜產品、生鮮乳和冷鮮肉。積極發展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產品。深入實施畜牧業升級計劃,促進規模養殖比重不斷增加、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品總量穩定增長和質量安全有效提升,加快畜牧業發展轉型升級。

    4)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鞏固稻蝦、稻鱉、稻蟹、稻鰍和稻魚五大主導模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糧漁共贏,解決水稻種植與水產品養殖結合不緊、主體培育滯后以及服務體系亟待加強等問題,推廣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模式。

    2.夯基礎、強支撐,走低成本發展之路

    1)大力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核心區。深入實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動計劃(用5年時間,通過堅持明確事權、鼓勵多元投入、支持自主建設、創新管護機制和培育市場主體五項改革措施,在全省范圍內實施小水庫、小泵站、小水閘、中小灌區、塘壩、河溝、機電井和末級渠系“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使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80%以上),加強田間節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節水蓄、保、集、節、用一體化。大力推廣有利于實現機械化生產的農作物新品種、新農藝,著力提升農機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2)大力推進小麥、水稻和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收儲全程機械化,以及深松整地、秸稈還田和糧食烘干等關鍵環節機械和技術。積極發展畜牧業和漁業機械化。大力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繼續開展農機合作社示范社創建。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重點發展大中型、高性能和多功能復式作業機具,繼續對秸稈粉碎還田機、水稻育插秧機械和玉米收獲機械實行敞開補貼。

    3)穩步推進政產學研推協作聯盟建設,實現重大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建設換擋提速。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繼續推進玉米、大豆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全面實施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和肉雞遺傳改良計劃,進一步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啟動和深入開展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936行動(到2020年,力爭列入國家和省級資源保護名錄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率達到90%以上,力爭利用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培育國家級畜禽新品種或配套系3個以上,產業化開發的畜禽遺傳資源比例達到60%以上)。

    4)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農超對接、農交會、跨境電商和微商、展銷等各類供給新方式建設。培育一批農業電子商務示范縣、示范企業,支持差異化發展。開展鮮活農產品進城和農資下鄉試點。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商企業對接,推進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休閑農業上網銷售。發揮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物流、倉儲等優勢,加強特色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經營主體的合作、對接。

    3.興產業、強體系,走融合發展之路

    1)以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重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核心帶動作用,實現要素、產業和利益的“三大鏈接”,引導龍頭企業在聯合體中通過適度規模發展搞聯合,發揮其在生產標準制定、品牌創建和市場開拓方面的優勢,通過企業家、科技人才提升聯合體內各經營主體發展能力,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

    2)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創新發展訂單農業,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推動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涉農院校、科研平臺成立產業聯盟。

    3)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農業產業集群,開展主食加工和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開展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試點。不斷擴大糧食加工轉化產品和茶葉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建立一批標準化、區域化的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

    4)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傳統手工藝計劃,繼續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創建。指導各地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組織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管理人員培訓。開展美麗休閑鄉村推介活動,進一步促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4.重培訓、育主體,走規模化經營之路

    1)實施新型農民培訓的民生工程,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計劃。開展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試點。啟動省級示范聯合體評選,擇優扶持一批省級示范聯合體,重點支持聯合體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涉農項目。組織開展省級龍頭企業“甲級隊”評選,落實扶持政策。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深入推進示范社創建。

    2)大力發展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鼓勵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家庭農場。積極培育示范家庭農場。逐步擴大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融資風險補償基金試點范圍。穩步推進農民土地股份合作試點、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完善落實補貼、財稅、信貸保險、用地用電、項目和人才培養等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運用土地確權登記成果,積極培育統一規范的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建立農業規模經營的準入、退出和監測預警機制。

    5.強改革、建機制,走創新型農業發展之路

    1)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

    2)依托省級農業政產學研推協作聯盟,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鼓勵圍繞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將生產技術進行集成打包,制定耕種收儲一體化、標準化的生產程序和種子、化肥、農藥使用目錄,開展優質、安全、放心農資統購、統配。通過物化技術服務,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3)開展農村金融保險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咨詢服務,強化信用意識。積極與當地金融部門合作,共建融資平臺,開展金融服務;探索對符合條件的普通農戶、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以“三權”(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大宗農產品和生產及配套設施等進行抵(質)押融資。

    4)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通過制定和執行農業生產標準、農產品檢測標準,提高農業標準規范應用水平和監督管理水平,做到質量有標準、過程有規范、銷售有標志和安全有追溯。

5)開展產權流轉交易信息服務,積極組織開展土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農村集體產權進場交易,讓農民的財產權利有場所、可交易和可變現。規范業務審核,做好產權交易項目落地監管和跟蹤服務,加強產權用途管制,切實維護產權交易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6.綠色化、安全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1)切實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實施“一降兩減三基本”(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繼續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深入開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加大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規模和投資力度,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開展生態農場、生態農莊、生態企業和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建設示范創建活動以及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試點。

2)探索構建產品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監測預警和“兩個追溯體系”(農業投入品追溯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全程生態化,加快農產品“從農田(養殖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進一步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縣政府績效考核,健全基層監管、檢測和執法三大體系。以“三品一標”認證和管理為抓手,加強認證體系建設,切實抓好產品檢測、產地督查和標志稽查,構建監管長效機制。

(安徽省農委課題組成員:汪建華、王華、湯高平、呂國文、崔寶玉、袁偉、宗查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情國力》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午夜 | 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性色大全视频在线看 | 日韩AⅤ精品国内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