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面對著日益嚴峻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形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已成為深化我國農業政策改革的主攻方向。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王興國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從宏觀上重新設計我國農業發展的目標戰略,但宏觀目標的實現需要微觀主體的密切配合,因此必須要從微觀政策上給予農業經營主體以正向激勵機制來實現宏觀目標。
重新設計宏觀戰略目標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持續增強,農產品供求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整體供需基本平衡、結構性供求錯位已經成為我國農產品生產的新常態。
王興國分析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低端農產品過剩,與城鄉居民快速轉變的消費需求相比,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已經成為我國農產品供給的突出問題;二是高尖端農產品短缺,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正升級換代,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轉變,對優質生態安全、個性化、差異化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強烈,而國內此類高尖端農產品供給卻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導致高端農產品的進口量快速增長。
因此,王興國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目標之二是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正處于不斷抬升的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價’和不斷走低的國際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農民增收的空間越來越狹窄,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污染源頭,比如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7%的耕地使用了約30%的化肥農藥,利用效率僅為33%。
“農業面源污染已經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威脅,推動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應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王興國說。
從微觀政策上給予激勵
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王興國認為,首先要構建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特征和治理結構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在農業生產不同領域和環節具有不同優勢,因此,在實踐中要按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征,實行差異化扶持政策,明確在農業生產不同領域和不同環節優先培育方向和政策扶持重點,要重點培育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生產的規模主體,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業生產的服務主體,工商企業作為農產品加工和物流的主體,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發揮好自身優勢。”
“唯有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才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王興國認為,要強化政府購買農業生產性服務,明確界定政府購買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內容,重點選取部分具有公益性、環保生態的生產環節;制定政府購買農業生產性服務的服務標準,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業生產性服務中的爭議糾紛,確保農業生產者可以享受到高質量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科學合理地制定政府購買農業生產性服務的成本分攤機制。
與此同時,以服務規模化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轉型升級。王興國強調,要以農業服務規模化為重點,積極培育供銷社、郵政、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通過開展訂單式服務等方式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新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的增收減支和轉型升級。
此外,王興國補充建議,要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生態補貼的經驗,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戰略目標的實現還要靠具體的微觀政策予以正向激勵,只有牢固樹立宏觀目標與微觀措施有機統一的工作思路,才能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引向深入。”(記者 馬會 張亞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8年4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