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第十六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人物專訪:黃季焜
編者按:黃季焜,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Fellow),國際農經學家協會(IAAE)終生榮譽會士(Fellow),農業和應用經濟學會(AAEA)Fellow。兼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亞洲農業經濟學家協會(ASAE)會長和農業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84年獲南京農業大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菲律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發表期刊論文470多篇,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國際期刊論文250多篇。先后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杰出校友獎。
2016年12月3日至4日,第十六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年會期間,黃季焜教授接受了華中科技大學學生記者的采訪。
作者與黃季焜教授
記者:您曾經談到中國農業的規模化并非越大越好。那么,您認為中國目前的農業規模化整體發展狀況如何?發展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黃季焜:我想對任何一個地區而言,“規模化”都是一個趨勢。但是,根據規模經濟理論,任何地區的規模化都有一個適度性,農地規模太小或太大都會不經濟。不同地區的最優規模化進程應當根據各個當地的經濟、技術、地理等具體情況而定。中國東南部地區農業規模化的進展速度相較于東北地區更慢,主要是受到東南部的人口、經濟等因素限制。但是,這些地區的規模化進程也正在進行中。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應當過度控制規模化的進程,因為這反而會促使農民因為想多拿政府補貼而過度促進規模化的進程,產生“拔苗助長”的負面效果。
記者:目前,中國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流動頻繁。農民工進城,青年向城市聚集等現象加劇了農村勞動力緊缺和農村人口的老齡化。這種狀況對中國的農業生產是否會造成不利影響?
黃季焜:我認為從農業發展的整體規律來看,農村地區的老齡化是一個現象而不是一個問題。因為這些現象都是由比較優勢造成的。農業相對于工業、服務業而言,對農民來說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中老人、婦女進城打工獲得的效益顯然是低于青壯年勞動者的。從世界數據來看,美國農民的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歐洲有一半以上的農業生產都是高于60歲的勞動者從事的。日本的農民平均年齡為67歲左右。反觀中國,則只有51歲左右。我認為,在中國在從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進入高收入發展中國家,進而成為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農民平均年齡的增加是一個大趨勢,而不是一個問題,這是由專業化勞動分工導致的合理結果。
記者:隨著市場化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農業這一概念也被人們逐漸炒熱。有很多水果和蔬菜的供應商直接通過微信平臺或是其他網絡平臺直接與消費者交易,這種新型的產銷方式會是未來的潮流嗎?超市的生鮮供應會因此受到影響嗎?您認為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如何抓住機遇、創新發展?
黃季焜:我想無論在哪個行業,互聯網+未來的發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互聯網+現在已進入農業,可能未來的確會改變許多農產品的產銷模式。當然,作為發展經濟學學者,我也是有點擔心這種發展模式。因為這種發展模式并不是一種很包容的發展模式。因為它更可能施惠于那些離城市更近、交通更便利的地方。也就是說,它可能會讓發達地區更加走到前面。因為,市場的整體份額是恒定的,當有一部分走在前面把同樣的產品以更高價格賣出時,另一部分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民可能趕不上這種潮流,被這種新潮的發展模式甩在后面,反而會使得貧困地區更加貧窮。那么,如何幫助落后的內地農民在發展中不要落后太多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記者:您曾在一篇論文中提到,中國的牛奶生產大部分都是由小家庭生產者來完成的,幾乎少有規模生產,這個現象在全球普遍嗎?這種生產方式與中國的牛奶安全問題是怎樣的關系呢?
黃季焜:規模經濟存在一個發展的過程。在勞動力工資沒有上漲之前,因為家庭勞動的機會成本為零,一家一戶養牛的情況是很普遍而合理的。中國“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把這種小家庭生產模式趕出了經營范圍,這對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了很重大的沖擊。將小家庭養殖者集中起來需要付出很多代價。比如,農民的生活會變得很不方便。另一方面,規模化生產也不是越大越好,在歐洲很多地區,這種“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還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的確會對這一生產方式產生沖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