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壯闊征程,鋪展了“三農”事業的美好藍圖。在這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節點上,作家要不負時代和人民的重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具有宏大格局和史詩風范的新《創業史》,在新時代美好的藍圖上添上壯麗的一筆。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億萬農村人口規劃了宏偉而美好的藍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新時代文學不應缺席,承擔著詩意呈現的歷史使命。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一直是中國作家密切關注的問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文學的主體是鄉土文學,農民命運的變遷是國家興衰的重要標志,所以表現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變化一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如《創業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白鹿原》等。隨著農村改革的穩步推進,土地和農民的命運問題繼續成為文學表現的重點,出現了一大批諸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平凡的世界》等小說。這些作品密切關注農村改革變化的動態和走向,剖解農民心靈流變和命運起落的歷程,表現中國農民對土地的深切依戀,對悲苦命運的不屈和奮爭,深刻說明了在歷史進程中只有不斷推進改革才能改變農民和土地的命運。這些作品也成為中國農村改革歷史進程的寫照,具有史詩般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農村、農民有逐漸遠離文學創作焦點和重點的趨勢。一些作家要么完全屏蔽了農村和土地,不把“三農”問題放在心上,落在筆端;要么只是一味在都市書房里“想象”農村,與波瀾壯闊的農村現實發展進程存在可怕的疏遠與隔離。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農”事業發展也要與時俱進地進行“升級”,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社會發展先聲、時代進步記錄者的文學,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廣大文學工作者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文學表現的一項重要任務,用文學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作家要沉下去,緊密跟進“鄉村振興戰略”。所謂跟進,就是作家要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同步,無間隙,無阻隔,達到情感、心率與之共脈動。作家只有沉下去,作品才能上得來,這是文學創作的規律。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大力提倡“走柳青道路,為農民而寫作”的創作方向,用文學積極回應時代。可喜的是,一些作家長期堅持“三貼近”的創作原則,如被譽為“農民之子”的關仁山始終密切關注“三農”問題,把為農民而寫作視為自己的神圣使命,用作品傳遞著“鄉村變遷的腳步聲”,向農民的生命意義、生存狀態發出凝重的叩問和深情的呼喚。他的“農村三部曲”《天高地厚》《麥河》《日頭》,是他對農村生活進行深刻審視和洞察之后用審美的形式所做出的形象反饋,也是反映一個時期或一個時代“三農”問題的具有史詩意義的文學作品。新近,他創作的《金谷銀山》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行了文學化的獨到詮釋。現在古老的“鄉村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我們發現彎曲綿長的鄉路上開滿鮮花,鄉土的新故事醞釀著新的生命力”,一個“三農”事業發展的高潮即將到來。因此,作家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戰略”這場偉大的農村變革,寫出具有時代高度、思想深度、歷史跨度的作品。
要用文學作品詩意地書寫“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涌現的中國故事。“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描繪了美好的圖景,但推進過程則需要多方的努力。文學要生動再現“鄉村振興戰略”光輝歷程,詩意表現“三農”事業的理想前景,用作品引領時代,用文化創造美好,創作出“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的“真正美的東西”。20世紀80年代初期,《鄉場上》《雞窩洼的人家》《臘月正月》《陳奐生包產》等作品對農村改革進程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和展現,成為農村改革的強大助力。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們將欣慰地看到在農村發生的歷史巨變:傳統意義的農民和農業正在減少和消失,新一代的農民、現代化的農業和美麗鄉村正在步入我們的視野。目前,我們的一些作家已經投身于“鄉村振興戰略”書寫的過程中。如在燕山腹地的上莊村出現了一個詩人群體,他們不僅用詩歌詩化了山村,也用自己創造的財富美化了山村;不僅使上莊成為“詩上莊”,也成為“美上莊”,是河北乃至全國的最美鄉村。這里不僅充滿天籟之美、人性之美,也充滿了詩性之美、富庶之美。同樣,關仁山的《金谷銀山》不僅對當下的農業進行了深度描繪,還以前瞻性的眼光對中國農業“金谷銀山”的愿景進行了詩意呈現。在新時代,作家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對農村新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詩化能力,敘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美好歷程,表現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革命的壯麗景觀。
塑造具有時代精神和歷史意蘊的新一代農民形象。“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需要政策的引領,更需要廣大鄉鎮干部,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村干部們,帶頭去實踐,“擼起袖子加油干”。這不僅需要他們苦干實干的作風,更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用現代化農業的經營管理和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進行立體農業生產和綠色生態農業的開發,開拓出現代化農業的廣闊天地。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平凡“英雄”。文學作品要盡情展示這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者的時代特征:富于理想,勇于創新,開拓進取,崇尚科學,追求文明;既有在市場經濟風浪中弄潮的膽魄,又具備適應時代進步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質。好的作品,要著力寫出這些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深邃的社會歷史意蘊,使之具有典型的生命意義和美學價值。
“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壯闊征程,鋪展了“三農”事業的美好藍圖。在這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節點上,作家要不負時代和人民的重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具有宏大格局和史詩風范的新《創業史》,在新時代美好的藍圖上添上壯麗的一筆。
作者系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唐山師范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