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一種極具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作為城鄉之間的紐帶,縣域經濟將是填補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破局“城鄉二元割裂”現狀的必然選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不僅如此,隨著互聯網與大交通的發展,使得資源和要素在城市和縣域之間的流動更加暢通,而縣域也將獲得全球化再表達的機會。然而,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已經處在了一個十字路口,正在困境中守望黎明。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放緩,提質增效。在此背景下,縣域經濟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在速度與質量,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都面臨巨大的挑戰與困境。
縣域經濟雖然在近幾年發展迅速,但由于大部分縣基礎太差,經濟總體實力還是較弱,GDP、人均GDP和財政收入都很低。而且其背后的邏輯并不符合經濟新常態的要求,土地財政依賴嚴重,地方債務高筑,產業結構低效,城鎮化率偏低,營商環境堪憂,經濟發展不平衡。
首先,全國百強縣依然東多西少,東強西弱。浙江、山東、江蘇還是最大的贏家,在特色小鎮建設方面也走在全國的前列。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無論是歷史基礎還是要素與資源的導入,東部沿海的優勢都極其明顯。在集聚效應和馬太效應作用下,縣域之間經濟發展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其次,縣域經濟之所以在總體上處于弱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產業結構十分落后和低效。大部分縣域經濟來源依然以傳統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要么缺乏傳統產業要么傳統產業缺乏特色,同質化競爭嚴重,造成內耗、資源浪費。
然后,經濟落后、產業低效直接導致了新型城鎮化推進受阻,城鎮化率偏低。縣域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吸納農村人口轉移、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方面都沒有發揮很有效的作用。
最后,民營經濟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部分縣域的實際情況是,民營企業數量極少,大都是家庭小作坊式的企業,規模小且效率低,縣域民營經濟不活躍。歸根結底,是營商環境出了問題。縣域的營商環境受政治掣肘極大,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政商關系沒有理順。
自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作出重要批示以來,特色小鎮建設氛圍如火如荼,吸引了社會各界資本的青睞,毫無疑問,特色小鎮將是實現資源國際化配置的又一大平臺。數據和案例已經不斷地表明,特色小鎮就是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的新突破口,是未來中國大部分小城鎮的主要發展方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新高地。
那么什么是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營造邏輯是什么?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鎮非鎮非區,并非行政區劃單元,也不是產業園區,而是相對獨立于市區,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規劃面積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而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特色小鎮是以某一特色產業為基礎,構建全鏈條具備產業特色、文化特色、風貌特色、旅游特色的產業組織形態和產業生態。特色小鎮地處城外,卻也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建制鎮,那么縣域就是特色小鎮生存的天然土壤,因為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使城鄉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的理想平臺。
方塘智庫認為,“無產業,不小鎮”,特色小鎮的特色重點在于產業。特色小鎮的成功打造,必須有產業做支撐。而縣域經濟的發展也必須依托于特色產業的打造,在比較優勢和區域大分工背景下,沉睡在縣域的特色資源必將被激活進而形成特色產業。在這里,特色小鎮和縣域經濟發生了歷史性的交匯,特色小鎮將成為縣域特色資源和產業的集中承載地,而特色小鎮也在縣域找到了自身的特色之魂。特色小鎮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
1、特色小鎮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縣域經濟發展的理想結果必須是在區域分工背景下,縣與縣之間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空間上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相比于城市經濟,縣域經濟處于弱勢地位,無論是市場機制還是資源配置都很欠缺,所以對于縣域而言培育經濟增長極勢在必行。
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有增長極的帶動,特色小鎮就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在縣域這個空間尺度內,很顯然小鎮的體量足以發揮對資源和要素的支配效應,作為增長極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通過打造特色小鎮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僅如此,特色小鎮的模式是對地方傳統產業的一次優化升級。在原有產業基礎上結合當地獨特資源培育出具備差異化競爭力的特色產業,該產業將作為特色小鎮的存在基礎發揮增長極作用。
縣域經濟若想起飛,首先是政策有保障,為特色小鎮的培育提供環境,使其充分實現規模經濟,發揮出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以此確立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核心地位。
在特色小鎮的建設前期,會以集聚效應為主,各種生產要素集聚在特色小鎮,特色產業得以大力發展,經濟體量迅速滾大。在此基礎上會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集聚效應不斷增強,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當集聚效應發展到一定程度,特色小鎮的建設已經相對成熟,擴散效應就超過集聚效應開始發揮作用。增長極的經濟效益不斷向周圍地區擴散,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縣域經濟的均衡,使空間經濟要素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但無論是集聚效應還是擴散效應都應在政策框架下能夠進行調控。
2、特色小鎮是縣域城鎮化的新突破口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截至2017年底城鎮化率即將超過60%,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大城市病,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公共服務資源緊缺等問題,這都是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所造成。面對這種困境,需要從外部尋找突破口,來分擔大城市的壓力,承載大城市的擴散效應。
毫無疑問,在大城市城市化率瀕臨極限的今天,縣域城鎮化將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方向,而特色小鎮就是縣域城鎮化持續推進的新突破口。
縣域空間呈點狀分布,是城鄉之間的紐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理想平臺,也必然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要陣地。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實現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小載體大創新,費孝通先生稱之為“小城鎮,大戰略”。
相比于城市有限的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縣域擁有更加廣闊的空間。特色小鎮因有特色產業做支撐,能提供許多就業崗位,且生態環境更加宜居。因此,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可以加快農村人口就地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鎮化率,對于縣域城鎮化具有非常良好的助推作用。而且大量的特色小鎮可以極大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起到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3、特色小鎮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途徑
縣域城鎮化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方向,而打造特色小鎮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手段,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路徑。要實現這個一體化,就要把城鎮資源和鄉村資源、城鎮居民和農村村民、城市環境和鄉村生態作為一個系統整體統籌。
縣域作為城鄉間的紐帶,打造特色小鎮有利于生產要素和服務資源在城鄉間的無障礙流動,有利于戶籍制度改革更好的落實,使城鄉公共服務配套實現均等化和同質化。不僅如此,在總體規劃、產業分工、市場機制、就業機會、社會保障等方面也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使特色小鎮成為城鄉統籌新平臺。所以通過打造一些有特色有競爭力的小鎮,以特色產業的發展帶動小鎮經濟的增長,以小鎮經濟的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特色小鎮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動力,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有效抓手。特色小鎮不僅可以從無到有,也可以是從鄉村轉化而來。比如一些已經建設成熟的美麗鄉村和一些具有特色產業或獨特資源稟賦的鄉村,均可以進一步建設為特色小鎮,這些鄉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基礎良好且已經形成了集聚效應。
特色小鎮既能引領縣域經濟的發展,又能帶動農村經濟的振興。從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要素人才流動,特色小鎮均成為新型城鄉經濟關系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紐帶。因此,特色小鎮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4、特色小鎮是縣域資源配置主要平臺
小鎮作為一種重資產項目,其投資運作特點必然是大資本長周期。特色小鎮作為一個空間載體,其平臺屬性天然存在。那么,特色小鎮作為重資產來運營,其也必備產品屬性,即小鎮的各權益相關者都以期獲得收益。平臺構建的是生態,產品面向的是市場。
特色小鎮是一種小空間,大集聚,其不僅實現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等要素的聚集;也實現了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疊加;還實現了一二三產業及其產業內部之間的融合;在實現生產、生態、生活共融的同時營造出宜居、宜業、宜游的新空間。
特色小鎮應是縣域資源配置的主要平臺,是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的主要陣地。特色小鎮既不是傳統的產業園區,也不是普通的行政單元,而是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使產城功能有機融合的平臺,通過產業整合、企業聚合、項目組合來推動資源優化配置。
特色小鎮還是一種全新產業生態的營造,用特色產業的活力激活整個產業鏈,在縣域空間內形成產業平臺、文化平臺、旅游平臺、環保平臺、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之間的功能集成和有機融合,這才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作者系方塘智庫副秘書長、城市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未來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