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再次對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深刻論述和全面部署,其中突出強調了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縣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從而整體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場域和載體??h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在城鄉融合的理念下來推進。
一、城鄉融合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原則和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三農”工作》中提出,“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推動城鄉融合見實效。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還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他還進一步具體指出,“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動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更加明確地提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還將城鄉融合發展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并列為兩大推進鄉村振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原則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兩大重要戰略支柱。這兩大戰略的結合點在于城鄉融合發展。這兩大戰略的推進思路如何、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什么直接決定了我國城鄉關系的走向。
由此可見,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體兩翼”??h域經濟發展當然更要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指導下來進行。
二、縣域空間是城鄉融合的具體場景,要通過城鄉融合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縣域經濟發展對于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城鄉融合,作為一種發展原則和機制,是抽象的。但從將這個原則和機制落實到實踐行動中,它又是具體的,要在一個具體的、現實可操作的空間上推動城鄉融合,這個空間就是“縣域”,就是要在“縣域”這個空間上探討城鄉融合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決策實施和推進過程中,縣域都是一個重要的和基本的單元。根據民政部2021年5月發布的《2020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縣以上行政區劃代碼》和全國行政區劃調整情況,截至2021年4月,我國縣級行政區共有1870個??h域GDP呈穩定增長趨勢,我國縣域GDP也由330705.4億元增加至381153.8億元,占全國GDP比重已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GDP占比分別為40.6%、30.3%、24.7%和4.4%??h域財政實力也在不斷增強,2016-2019年,我國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2116.5億元增加至24602.5億元,對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貢獻率保持在12%-14%。按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縣域財政實力最為雄厚。2019年,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占全國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43.6%、30.1%、21.8%和4.4%??梢?,在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對于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二)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在城鄉融合的發展原則和機制下進行謀劃和推動
縣域經濟在未來中國經濟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上的地位和作用還將不斷增強。
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看,縣域經濟銜接農村與城市市場,是實現雙循環的重要載體。縣域范圍零售商品總額占全國比重已超過50%,且人口規模龐大。2019年,我國縣域戶籍人口數量為89745.1萬人,占全國戶籍人口總數的63.9%,發展縣域經濟無疑成為拉動消費的主要陣地。
從城鄉融合的角度來看,縣城上聯城市,下接鄉村,是鄉城市與鄉村的交會點和要素交換的中轉站,而發展縣域經濟能夠加快各類要素向縣域流動和集中,從而在鏈接城市、服務鄉村,進而構建城鄉經濟共同體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實現共同富裕的角度來看,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多數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但超過2/3的人口生活在縣域之內,因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需要以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支撐。近年來,黨和國家持續關注縣域與縣域經濟問題,并相繼出臺了多個有關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律與政策,如《鄉村振興促進法》《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及2021年和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等,相關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政策合力正在加速形成。
對于縣域經濟發展,2021年可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一次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的重要政策措施、戰略安排都在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里邊有提到,比如,以縣域來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的重要環節放在縣城,要把縣城建設成為縣域綜合服務中心等等。2021年一號文件重視縣城和重要建制鎮的發展,這在某種意義上還可以認為是對中國城市化戰略、城市化道路的一次重新優化。
三、要通過城鄉融合破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盡管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仍存在一些關鍵難題:
(1)面向鄉村的服務體系,包括產業發展服務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縣城還難以充分發揮綜合服務功能,導致其與鄉村聯結不夠緊密;
(2)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農民被排除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之外、農民獲利難的情況。另外,共同富裕導向型的縣域產業發展特征不明顯;
(3)縣域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主體規模、技術水平等還較落后和欠缺,多數縣域經濟和產業的拳頭產品缺乏、品牌影響力不足,以及競爭力薄弱;
(4)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格局還遠未形成。城鄉要素主要是指的人、地、錢,現在主要還是處在鄉村資源被虹吸到城市的狀況。這種狀況在扭轉,但是扭轉仍然處于進程當中,扭轉的成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在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形成真正的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格局,特別是要在破除城市資源流動到鄉村的體制機制約束上下功夫。
(5)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質量、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缺乏長效機制保障等問題的存在,導致縣域經濟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市回流勞動力的承載空間和吸納手段還有限,縣域經濟的新產業和新業態發育發展還不充分。
這些關鍵難題的破解過程也就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真正形成的過程,也是城鄉融合賦能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
四、要通過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賦能和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動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解決上述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需要有新思路新作為。整體上看,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尊重大國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著力構建以內循環為主,實現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縣域經濟發展應將滿足當地人口美好生活需要和對高品質幸福生活追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在對縣域、城鎮和鄉村空間進行科學規劃和調整基礎上,依據人口和城鎮分布進行生產力的優化布局。
從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手段和措施看,要在城鄉融合、產城同體等基本原則和取向上發力;
一是順應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分化趨勢。打破固有產業結構,注意推進鄉村產業適地適度發展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挖掘本地優勢產業主體和產業鏈節點,要通過包括農業在內的所有產業的創意發展,拓展新產業豐富新業態,推動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在合理布局鄉鎮區域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點的基礎上,對接引入城市優質服務資源。通過整合優化各類服務資源,構建和完善縣域綜合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縣域綜合服務水平和能力。這里的“服務”既是指為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服務,也包括向縣域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提供的教育醫療養老等亟需的公共服務。
三是統籌推進縣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公共服務不斷向鄉村延伸覆蓋,探索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多元化運營機制,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四是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制定適宜政策,引導各類人才,包括縣籍人才進入和回流縣域實現創新創業創造條件。要高度重視“城歸”農民工的返鄉創新創業,助其解決創業融資難、聚集配套難、局級技能人才難、穩定用工難等基本難題。
五是強化縣級資源整合與使用權,加快推動縣域與城鄉之間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并立足縣域特色資源優勢,以綠色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方向,構建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模式,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縣域經濟發展優勢。
六是引導不同類型產業組織公平競爭、優勢互補。在鄉村振興的過程當中,包括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過程中,總是伴隨有產品同質化和大量的產品過?,F象。這當然是由一系列的因素導致的。但是,缺乏一個有效運轉的產業組織來預測、規劃和引導產品供給數量、合理布局產業規模,可能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產業組織對于協調產品數量與價格、保障生產者收益的功能巨大。
七是強化縣域產業發展的底線思維。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更好地帶動農民共同富裕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守住確保糧食安全、防范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規避和防范發展風險,這也是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
八是高度重視農業在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功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多元化、綜合化和融合化。這其中尤其要重視創意農業發展的無限潛力。創意農業還是農業,還是以動物(生產蛋白質)、植物(生產能量)以及動植物(交換)生產為核心和主導的農業。但創意農業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它是加入了現代化的發展新要素(數據、信息、藝術、文化)、經營新理念(專業化產生效率融合化增加效益)、生產新手段(智能農機、電商平臺、第三方物流,等等)、管理新方法(遠程監控系統,一方面通過智能化解決適量投入降低成本問題、另一方面部分地解決委托代理中的勞動監督難題)的農業。創意農業是提升農業價值、發揮多種農業功能促進傳統產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人才稱號獲得者。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