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中從研究視角、方法、內容、現狀對農村流通產業創新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文獻進行了梳理歸類, 通過對流通產業對經濟的影響、農村流通產業對農村經濟的影響、農村流通產業創新研究、流通產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聯研究等方面進行探討, 最后, 對該領域目前的研究狀況進行總結, 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來研究的展望。
1、前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9月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階段性謀劃。流通業對農村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 只有實現高效的流通, 才能保障高品質農產品的供給, 才能實現生產與消費的高效對接, 進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為農業興旺與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提供動力保障。深入研究農村流通產業創新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和路徑, 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中國農村流通產業創新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歸納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 相關研究可歸納為四個層次:一是流通產業對經濟的影響研究;二是農村流通產業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研究;三是農村流通產業創新研究;四是農村流通產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聯研究。第一個層次具有宏觀性和基礎性, 第二個層次針對流通產業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作用, 第三個層次聚焦農村流通產業的創新路徑;第四個層次探討農村流通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關聯。相關文獻主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其中, 對于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農村流通產業對農村經濟的增長作用、農村流通產業創新貢獻因素等方面, 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包括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時間序列分析、面板數據分析、協整分析、豪斯曼檢驗、DEA評價方法等現代計量經濟學方法, 通過構建相關模型, 進行測試和檢驗, 得出結論。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對案例進行研究, 或者對特定地區進行調研以獲取相關定性的數據, 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
3、中國農村流通產業創新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內容
3.1 流通產業對經濟的影響研究
3.1.1 流通產業的地位和作用
黃國雄 (2005) 從基礎產業的五個特征的角度論證了流通業是基礎產業。李春成, 和金生 (2008) 認為流通產業是第三產業中最重要的產業。王先慶 (2007) 認為流通產業要成為先導產業, 受工業化程度、產業結構水平、消費水平、市場發育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的約束。楊龍志 (2013) 采用1953~2010年經濟增長率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發現, 流通產業具有一定的先導產業性質, 交通運輸倉儲與郵政業對其他產業的關聯或帶動作用明顯, 而批發與零售業的先導性則表現不太充分。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周強 (2017) 認為, 流通產業同時具備先導性、基礎性、支柱性和戰略性, 但是, 流通的基礎性不如農業, 支柱性不如工業, 戰略性不如科技, 因此, 流通先導性最符合實際。
3.1.2 流通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王德章, 宋德軍 (2007) 的研究表明, 流通產業每增長1%, 可以帶動城市的GDP、消費和就業有更大幅度的增長。王錦良 (2012) 基于全國樣本的時間序列分析結果表明, 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協整關系, 同時也證明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趙霞 (2015) 從統計學的角度, 通過構建投入產出模型并進行測算, 得出結論:整體來看, 流通業對第一產業的產出貢獻最大, 其次是第三產業, 對第二產業的產出貢獻最小;同時, 流通業對第三產業的增長拉動率最高;其次是第二產業;對第一產業增長的拉動率最低。張廷艷 (2017) 選取了1983-2016年間的樣本, 通過對我國流通產業與國民經濟發展協同度評價模型的構建, 深度驗證了2009-2016年, 流通產業與國民經濟在協同度上開始急速上升, 流通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加大。一些學者結合具體區域進行了實證研究, 王純, 張晴云 (2017) 研究了商貿流通業對我國京津滬經濟發展影響并進行了比較, 得出結論:商貿流通業更發達的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較大。
3.2 流通產業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研究
近年來, 有關流通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方面的研究明顯增多, 主要集中在流通業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張莉 (2015) 、李文峰 (2015) 、陳宏橋 (2016) 、黃亞林 (2016) 等通過實證方法統計分析發現, 商貿流通業發展對于農業經濟增長具有正效應, 并且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 商貿流通業發展對于東部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大于西部地區。吳學品, 李駿陽 (2014) 從農村經濟總產值、農戶收入、產業結構和城鎮化等多個維度, 構建了流通業對農村經濟影響途徑的理論模型, 并采用典型相關分析和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 (SVAR) 進行檢驗的結果表明:流通業既可通過提高農村經濟總產值和農村就業等直接方式影響農村經濟增長, 也可通過提高農戶收入、推動城鎮化和拉動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等間接方式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商貿流通業決定現代農業橫向和縱向發展目標的實現, 學者們指出應該明確商貿流通業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地位, 從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流通企業競爭力等方面提升流通業對現代農業的促進作用 (陳明鶴, 2017) 。
3.3 農村流通產業創新研究
3.3.1 農村流通業整體創新
趙德海等 (2004) 認為流通產業創新主要體現在流通理論、流通制度、流通組織、流通技術和流通產業政策等五方面的創新上。隨著“互聯網+”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 不少學者開始結合新形勢進行流通產業創新研究。李靜 (2017) 提出實施“互聯網+流通”領域的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的路徑。黃雪寧 (2017) 認為“一帶一路”發展背景下, 我國商貿流通業應當積極從科技創新、電商業務推廣及金融創新的角度尋求突破。商務部流通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尹虹 (2017) 提出流通產業實現創新發展要從實施互聯網+物流行動計劃、構建智慧物流體系、培育發展智慧供應鏈企業等方面著手。
對于農村流通產業創新研究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李駿陽 (2015) 提出為適應農村地區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應進行頂層設計, 創新農村流通體系與流通模式,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將全國農村劃分為三類不同的地區, 采取差異化消費品流通業發展對策和扶持政策。在發展模式上, 應因地制宜;在發展思路上, 應借助電子商務促進城鄉流通一體化。徐璐 (2017) 針對農村商貿流通業布局不合理、信息化不足、成本較高、過于粗放等問題, 提出創新現代化的流通方式、流通網絡, 建立現代化農村商貿流通信息平臺網絡, 落實支持政策。柳思維 (2017) 認為, 農村流通體系創新的重點是借助農村電商重構農產品流通體系, 發展農村流通中介組織及龍頭企業, 同時, 要充分融合和發揮農村郵政網絡的優勢, 突出農村重點小城鎮即中心鎮建設, 借助縣級政府的公信力整合農村分散流通資源。在經濟新常態發展形勢下, 我國農村商貿流通產業需要借助“互聯網+”戰略, 優化創新發展路徑, 通過政府主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張戰勇, 2017) 。劉根榮, 慈宇 (2017) 通過實證分析得出, 農產品流通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對農民收入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 組織創新的促進作用要強于技術創新。
3.3.2 農村流通業技術創新
流通領域技術創新能夠提升流通效率。在早期研究電子商務對農產品流通的作用的基礎上, 學者們逐漸深入探討電子商務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因素和機理。楊軍, 王厚俊 (2014) 通過實證研究發現, 電子商務可以大大降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易費用。汪旭暉, 張其林 (2016) 認為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的農產品O2O模式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并構建了農產品O2O的基本框架。郭征亞 (2017) 通過分析農村電商產業鏈關鍵環節集成協調機制和產業鏈市場主體的利益分配機制, 提出了構建產業鏈視域下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生態體系的建議, 包括加強農村電商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我國農村物流配送系統, 完善我國農村電商法律制度, 培育電子商務人才等。高文海, 魏子秋 (2017) 以河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為例, 提出產銷信息不對稱、食品安全、盈利模式的農村電商發展三大痛點, 并提出搭建“三農”基礎數據庫、“行業協會背書+雙認定”食品安全模式、整合資源培養比較優勢破解盈利痛點的策略。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產業化領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陳秉恒 (2013) 、朱坤慶 (2016) 提出, 農戶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智能大棚”, 企業可以利用該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和物流效率, 消費者可以追溯食品來源。冷鏈物流技術在農產品流通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中國鮮活農產品流通領域物流組織化程度低, 缺乏冷鏈物流意識,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落后, 標準化操作程度低;應完善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 加強流通環節的監控, 加快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劉雪雪, 李倩, 楊志鵬, 2017) 。
3.3.3 農村流通業模式創新
學者們對農產品流通的諸多模式如“農產品流通‘布吉模式’”、“以農產品零售商為核心的集市型模式”、“以大型批發市場主導型流通模式”、“農超對接”等諸多模式進行了探討 (羅必良, 2001;馮雷, 2005;趙劍, 2015;陳立條, 2016) 。任榮, 梁娜 (2012) 提出應架構政府提供平臺、企業為核心、消費者參與和媒體宣傳于一體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安玉發 (2015) 建議, 除大力發展農超對接模式外, 還應構建農產品產地與社區對接、批發商與零售商對接和農產品產地與銷地聯盟等多種形式。陳立條 (2017) 認為“農超對接”模式需要滿足對接互補性、對接的組織化、對接的效益性以及對接保障等條件才能順利實現。電子商務的出現對農產品流通模式進行了升級, 田愛國 (2017) 分析了電子商務對黑龍江省五種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影響, 提出黑龍江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策。穆瀾 (2017) 探討了基于O2O模式下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農產品線上線下融合有利于提升農業產品的流通效率, 應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構建產品流通信息體系, 升級改造現有流通主體, 建立流通質量追溯機制, 積極推動農產品流通線上線下融合。王偉 (2018) 認為基于云物流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能夠提高流通效率, 并構建了由農戶、物流企業、客戶和云平臺組成的云物流模型。
3.3.4 農村流通業組織創新
張滿林, 王超 (2011) 指出農產品流通組織創新的動因 (內部、外部) 及制約因素, 繼而提出農產品批發商規模化、建立合作競爭關系、樹立品牌意識、連鎖經營將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組織創新的方向。劉曉峰 (2011) 研究了農戶們“農超對接”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 發現促進農戶參與的重要途徑是降低交易成本, 同時, 農戶自身的種植規模與農戶參與意愿成正相關。趙佳佳, 劉天軍, 田祥宇 (2014) 提出合作社的規模和管理水平對農超對接組織效率的影響很大。杜鳳蕊 (2016) 提出, 隨著城鄉商貿流通組織體系在二元經濟結構下的發展問題日益突出, 應加強城鄉雙向流通的商貿流通組織體系建設。陳麗 (2016) 從物流商的視角, 歸納出當前我國農村商貿流通主體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提出應統一規劃城鄉物流站點, 建設產銷一體化的物流連鎖超市, 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農村物流的信息化網絡平臺的建設。胡麗美 (2017) 通過分析農產品流通領域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動因及其可選擇的自發路徑、內生路徑、外引路徑以及雙驅路徑等, 結合我國國情和經驗教訓, 雙驅路徑是發展當前流通領域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最佳路徑。
3.4 農村流通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聯研究
從目前來看, 涉及農產品流通與鄉村戰略的關聯研究, 基本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切入, 探討鄉村振興戰略下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路徑。葉興慶 (2017) 、郭翔宇 (2017) 認為, “產業興旺”是指農村整個產業體系, 包括三產融合, 都要全面發展, 三產融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朱文博 (2018) 基于世界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的基本特征及結構演變, 對其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共性和差異進行了規律性梳理, 認為大力推進以流通業為核心的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發展, 建立農民參與分享機制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二是對電子商務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 應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促進流通領域轉型, 培養專業人才、構建良好農村電子商務生態 (張婷婷, 2018) 。應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推動農產業智能化、提升農產品技術推廣, 這必將推動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 (張柳青, 2018) ;三是農產品流通創新對鄉村戰略的推動作用。應有效利用互聯網, 創新農產品流通, 建立現代化農產品流通模式, 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 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從而有效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葉偉媛, 2018) 。李璞玉 (2018) 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進行了研究, 提出扶持鼓勵培育農產品購銷大戶, 加快農產品批發和物流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優點, 將其打造成為與農民利益緊密相關、服務功能完備、市場化運作高效的經濟合作組織機構。
4、結論及展望
流通產業肩負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等重要目標的實現, 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 對于流通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研究已經形成較為深厚的基礎, 關于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 已達成共識。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 有關流通產業對農村經濟增長的研究近年來發展迅速, 研究逐漸系統和深入。
當前對于農村流通產業的創新研究, 范圍較廣, 涉及內容也較豐富, 包括流通產業整體創新、流通技術、流通模式、流通組織創新等, 但大多基于傳統背景和視角下, 而對于農村流通產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聯研究急需積累。當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實施, 將呈現以下研究趨勢:一是關于農村流通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將進一步拓展;二是在流通產業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支撐機理和支撐要素的研究方面, 有待深入;三是目前雖然有學者提出, 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戰略, 推進以流通業為核心的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發展, 但是探索農村流通業的技術、模式、組織等創新路徑, 通過有效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培育新型農村流通主體, 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將持續深入。
基金: 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 (2017B202); 河南省工商管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ZLG201703);
作者簡介: 李彥普 (1977—) , 女, 漢族, 河南南陽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農村流通產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年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