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四川省眉山市購房的農民越來越多,當地政府順勢推出“購房補貼”政策支持農民和農民工進城購房,推動樓市“去庫存”。據統計,僅去年5-12月,在眉山市成交的41662套商品房中,農民進城購房占比已達近70%。“眉山模式”去庫存成效顯著,將在四川全部推廣。(網易)
目前,樓市“去庫存”對社會發展的意義重大。關系到穩定房地產市場,關系到新型城鎮化進程,也關系到農民工市民化。去年11月10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因此,各地政府通過財政補貼、享受市民待遇等各種措施。提高農民購房的積極性。一方面,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另一方面,達到去庫存的目的。但是,這種“獲得感”未必能夠持久,也未必是“去庫存”的根本辦法。其背后還有許多隱憂。
房子能否升值?有些地方宣傳“農民在城市購房是升值,在農村建房是貶值”,“鼓動”農民在城市買房。然而,根據目前形勢來看,中國房價兩極化明顯, 一線暴漲、三四線難去庫存,樓市走出“冰火兩重天”的行情。而農民買的房子恰恰在三、四線城市。房價不升值甚至貶值了怎么辦?政府的公信力何在?更為關鍵的是,農民掙錢不易,或許一套房子就是他們一輩子的積蓄,竹籃打水一場空,讓百姓如何面對?
能否穩定就業?部分農民靠補貼買房,節省的“票子”是實在的,享受各種公共服務也看得到,但這樣就成為“市民”了嗎?答案是否定的。農民和“市民”之間相差的不只是一套房子。能夠在城市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并且獲得回報。才能說自己是這個城市的“主人”,才有尊嚴。有些農民不在這里就業,依然買房,大多買的是“面子”。政府不能視而不見,不能只考慮讓農民買得起房,還要考慮能不能留下來并且生活的更好。否則,房子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是有限的。況且就業不穩定,失業后在城市又如何承擔高消費?“富農”將因為買房成為城市“貧民”!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落實中央精神,應該多注意精準施政,不能急功近利,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留下“后遺癥”。打蛇要找七寸,就業就是“去庫存”的七寸。因此,政府在購房補貼之外,應當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吸引產業和人口的集聚,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農民真正變市民。農民有了穩定的就業,花錢才有底氣。政府“去庫存”才能更安心。
(作者地址:綿陽市平武縣龍安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