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松:農民變市民的進與退

[ 作者:李松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16 錄入:王惠敏 ]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年均轉戶1300萬人以上,到2020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國務院辦公廳最近印發《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對加速破除城鄉區域間戶籍遷移壁壘、進一步健全配套政策做出部署。

從2014年起,戶改政策密集出臺,并不斷明晰完善。在新市民轉入城鎮的“入口端”,一以貫之的基本原則是降低準入門檻。最新政策就規定,大中城市均不得以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等方式設置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積分落戶方式等。

在農村“出口端”,則要重點保障新市民留在農村的土地等各項權益,例如明確規定農民轉戶與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收益權等“三權”退出脫鉤,不以土地換戶籍。

與此同時,戶改推進多年,各方也形成一個基本共識:要實現新市民真正融入城鎮,不僅要建立門檻不斷降低、吸引力不斷增強的進城機制,還離不開有效盤活農村財產權益,尤其是加快農村產權改革并建立相關權益自愿有償退出機制。

究其原因,農村土地等權益是農民家庭財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盤活甚至“變現”,是合理分擔新市民進城成本,順利融入城鎮的重要手段。一些地方的改革實踐已充分證明這一點。

重慶市梁平縣從2015年開始進行進城落戶農民承包地自愿有償退出試點。今年8月,梁平縣川西村9社7戶進城農民向村社集體經濟組織申請整戶退出承包地28畝,每畝能獲得1.4萬元補償。

退地農民王元偉一共退出了近7畝承包地,帶著近10萬元現金,一家人徹底“洗腳進城”。“以前家里承包地都是流轉給大戶經營,但是土地流轉有風險,與其一年一年收租金,還不如一次性補償劃算?!蓖踉獋フf,準備存下這筆錢,用作小孩以后的教育經費。

此外,農民轉戶進城,還需要住房,需要與之配套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很大。據初步測算,進城落戶1億人口所需的各類用地,大約在1200萬畝左右。在當前建設用地指標緊張的情況下,這么大的用地需求如何滿足?如果農民能以合適的價格退出農村宅基地,這個問題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城鎮化過程,全球的普遍規律是,城市建設用地大量增加,農村建設用地相應減少,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城鄉二元體制阻隔,我國城鎮化出現了與之相悖的情形:2000年至2011年,全國1.3億農民進城,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76%,但農村建設用地不但沒有減少,反倒增加了3000萬畝。

如何建立城鄉之間“地隨人走”的良性用地格局,一方面避免農村大量宅基地隨著農民轉移進城而長期空置,甚至荒廢,另一方面又滿足城鎮建設用地需求,緩解對用地紅線的擠壓?一個重要的解決路徑,就是建立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有效盤活、合理退出的制度通道。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改革試驗區,重慶市近年來嘗試的“地票”制度之所以取得初步成功,重要原因就在于通過這一機制,讓進城農民能以相對優厚的價格“賣掉”農房,通過宅基地復墾實現價值“變現”,既讓農民帶著一筆財富進城,又能在減少農村建設用地的同時,相應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指標。

記者采訪發現,雖然一些地區在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收益權等“三權”制度改革,以期實現農村財產權益的有效盤活甚至有序退出,但目前這些改革大多處于封閉試點階段,面臨的困難不小,與目前農民大規模轉移進城的現實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不少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進城農民放棄農村“三權”與獲得城市戶籍應脫鉤,尤其是不以土地換戶籍,是新型城鎮化的一項底線要求。在此基礎上,還是要加快探索,積極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三權”維護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這樣才能真正使進城農民順利融入城鎮,建立城鄉協調發展的良性格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另类sm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动漫 | 性欧美老妇乱码一区二区 | 色男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在线免费人成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