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在“流動”、新生代占比過半、家庭化流動的趨勢增強……在國家衛生計生委日前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中,一組組數據描繪出新型城鎮化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改變。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化質量不高,集中表現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滯后。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各地探索改革的著力點。
2016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年均轉戶1300萬人以上,到2020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同年12月,北京市順義區等111個城市(鎮)被國家發改委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發布以來,城鎮化總體進展順利、勢頭良好。”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務院建立了由發改委牽頭15個部門組成的推進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并制定年度計劃,從2014年到2016年,每年確定20至30項重點工作,逐項落實。
針對城鎮化的幾大難題,各地積極探索試點,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人往哪里去?福建晉江是全國首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百萬外來人口成為當地建設的主力軍。為讓外來建設者更好融入,晉江實行“無房也可落戶”政策,在村(社區)、規模以上企業設立集體戶,開辟綠色通道,“零阻礙”接受流動人口落戶申請。同時,只要年滿16周歲、擬在晉江居住1個月以上,就可以就地在“市、鎮、村、企”四級62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站申領辦理居住證,享受社會保險、醫療互助、義務教育等30項市民化待遇。
錢從哪里來?試點地區著力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合理分擔機制。重慶市針對成本分擔周期長的特點,形成政府、用工企業、個人三方分擔機制。政府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入約占30%,企業補足社保缺口約占40%,轉戶居民自擔30%。城市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由政府承擔;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成本,新增繳費部分由企業承擔,農民則承擔個人繳費部分;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等所需成本,可通過地票交易、流轉等市場方式實現資金平衡。
教育怎么辦?以往,隨遷子女教育問題很讓各地農民工頭疼。安徽省合肥市從經費上保證生均經費平等,同時積極增大教育供給力度。目前,隨遷子女在合肥接受義務教育,小學、初中的生均經費支出為625元、825元,與本地學生完全一致,這部分教育經費都由合肥市承擔。2010年至2015年,合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06所、幼兒園235 所,極大提升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吸納能力。在此基礎上,2016年全面取消定點學校,市區所有學校均無條件接收隨遷子女,真正實現了教育均等化。
住房、醫療、養老、教育……這是農民工進城落戶要面對的難題,也是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按照有關部署,今后住建部門將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人社部門落實進城落戶農民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養老保險政策。教育部門牽頭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公安部門推進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證持有人享有國家規定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
一年來,圍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城鎮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等系統工程,我國統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描繪出一幅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畫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7年1月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